第7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書生上前拱手:“見過周舍人,見過史大人。”又自我介紹說他是嚴訥的幕僚,姓王,可以全權代表大宗伯。

  史文江這還是第一次被人稱之為大人,心中歡喜,就吩咐小二布菜。

  王師爺是個人情練達之人,口才了得,詩詞歌賦無一不通,和二人倒也說得來。

  酒過三巡,周楠才問:“王先生,不知道嚴尚書派你過來又何吩咐,且說就是。若在下辦得到,絕不推脫。”

  能夠被一個尚書求到門上,周楠相當的得意。

  王師爺道:“事情是這樣,大宗伯有個門生在山東青州府做知府。青州小麥極好,歷來都會充做漕糧,甚至進獻君父做為貢品。今年春季雨水少,地方上受了災,歉收得厲害,青州知府就上奏摺請朝廷開恩賑濟。”

  周楠作為中書科舍人,平日裡不是隨侍在嘉靖駕前就是在內閣西苑值房走動,這份摺子恰好看過。他記性也好,就道:“我知道這事,朝廷不是批紅了嗎,減去青州今明兩年兩成賦稅,這也算是皇恩浩蕩。難不成,還想減免,這可不行啊!”

  是的,如果站在普通人的地位上來看,賑濟災民,自然是要賦稅全免,然後再撥點錢糧,將溫暖直接送到百姓手裡。

  可是,治理一個國家卻不能這麼幹。

  中國古代災害頻發,大災小害沒一年落下過。如果都要賑濟,國家財政也負擔不過來。而且,更有地方官員會虛報天災,或者小災大報,為得就是從中央財政弄些資金建設地方。

  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搏弈乃是常態,也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這個減免兩成賦稅的額度是戶部和內閣經過計算得出的比例,恰好可以安置災民穩定民心。如果再減免,那就是開了個壞頭,朝廷也不可能允許的。

  周楠:“再說了,我不過是個小小的中書舍人,這種軍國大事可沒有資格過問。”

  王師爺道:“周舍人卻是誤會了,我今日來此受了東翁所託,說得是另外一件事。”

  周楠:“王先生請講。”

  王師爺:“山東青州知府又上了一道奏章,請將明年的食物賦稅改為金銀抵扣。這到摺子遞到內閣,卻被首輔給駁回了,就連袁次輔也批示此法不可行。還請周舍人在二位閣老面前代為說項,青州幾百萬百姓皆感念你的恩情。”

  他這一說,周楠立即明白那青州知府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心中便斷然拒絕。

  連連笑道:“多謝大宗伯抬愛,周楠實在沒有這個能力,還請另請高明吧,恕罪恕罪!”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變革的前夜(一)

  官場中人,到了一定的高度,處理事情的方式和地方上已然大不相同,很多時候講究的是一個體面。

  有事,若是在縣府一級,身為官員的幕僚替主家辦事,說不定要和相干人等討價還價,糾纏上半天。

  見周楠很乾脆的拒絕了,王師爺卻不多說,就將話風一轉,只同周、史二人說起風花雪月。

  興起,王師爺甚至還叫酒樓取來一把胡琴,一邊拉一邊高聲吟唱:“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唱的正是周楠的作品。

  周楠也來了興致,提著筷子在碗上打起了拍子。

  這頭如此熱鬧,早驚動了那邊先前正在議論未來閣老人選的書生們。

  於是,那個林兄就和幾個書生過來見禮。

  這幾個書生有舉人有秀才,也有世家子弟,見眼前正是大名鼎鼎的周子木,都異常興奮。

  兩邊就將桌子拼在一起,詩詞唱和了半天,直到黃昏時分才興盡而散。

  待到出了《竹里館》雪大了些,沒有風,棉絮狀的雪花紛紛揚揚落下,旁邊的小河已經結了冰,有幾個少年正拿著鐵鉤將一塊塊剛取出的冰塊扔在大車上。

  河邊有一數樹白梅開得燦爛。

  大約是喝了許多酒,加上心頭高興,一身熱得緊。周楠和史文江也沒有乘轎子,就那麼在長街上邊說話邊走。

  史文江乘這酒興問:“舍人,嚴訥乃是禮部尚書。禮部和你的交道也多,方才那王先生所說的事情也不大,何不應了?青州百姓受災頗重,如果能夠促成此事,也算是一樁功德,何樂而不為?”

  周楠只笑笑不說話。

  史文江:“區區一本奏摺,以舍人在徐閣老和袁閣老那裡的地位,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就算兩位相爺不肯同意青州知府的懇請,直接轉去司禮監,讓嚴尚書去和內相們扯就是了。”

  周楠還是不說話。

  史文江繼續道:“官場上的事情不外是人情,嚴大宗伯欠了你這個人情,以後舍人未必沒有求到他的時候。萬事不求人的事情,也就是說說硬氣話罷了。如果舍人有事要他幫忙,在下可以替你出面和王先生談。”

  周楠才緩緩道:“內閣輔臣,部院大臣,遊戲規則和下面不同。文江,你看問題做事總喜歡從利益出發,須知到了他們這種地位,個人私利又算得了什麼。更多的是政見的分歧,政見不同,可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

  史文江一愣:“不就是青州受災,求朝廷讓他們以折色代替本色繳納來年賦稅,與政見何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