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矩:“恩師,福建前線戰事本就是個無底洞,多少銀子都不夠填的。打仗這種事情,錢少又錢少的打法,錢多有錢多的打法。錢少就零敲碎打,錢多就大會戰。估計是譚綸那邊也急眼了,想多湊些軍費。”

  周楠心中奇怪:“譚二華打仗還打急眼了?”

  陳矩:“此乃最近半個月的事情,恩師一直在鄉試考場中沒有進西苑侍駕,卻不知道福建那邊有起了波浪,倭寇有大舉入侵的跡象,譚綸欲誘敵深入打一場殲滅戰。”

  事情是這樣,自從倭寇入侵中國以來,已二十餘年,福建沿海都已殘破,可說是搶無可搶。

  於是,倭寇的觸角就漸漸朝內地深入。

  可惜他們碰到明朝中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胡宗憲和唐順之,在浙江那邊接連吃敗仗,被打喪了膽,賊焰大挫。

  可惜後來唐順之別解除了兵權,被調去南京養老。而且,他的身體依舊不成,據說已經不能視事,再不可能奮鬥在國防第一線。而胡宗憲因為受到嚴嵩的牽連,現在還關在天牢里,要等過得幾年才能被釋放回家養老。

  現在的主持東南軍事的譚綸是個新人,倭寇心中未免輕視,最近又開始頻繁登陸騷擾。

  譚巡撫去福建之後,重用戚繼光、俞大猷兩位大軍事家,準備放棄已經破敗得千里無人煙的延平、建寧、汀州地區,誘敵深入,扼守海口,打一場殲滅戰。

  這種大會戰實在太費錢,東南地區也沒辦法籌集,譚巡撫只能請朝廷和王府幫著想轍。

  周楠聞言精神大振,道:“有戚、俞二位虎將,譚二華這次只怕會拿到一場鼓舞人心的大捷。”

  陳矩面上也露出喜色:“是啊,應該可以的。只要殲滅深刻內陸的倭寇主力,收復粵東和閩南淪陷的州縣當不在話下。譚綸之於王府就如同當初胡汝貞之於嚴嵩,就是王府的臉面,王府自然要竭力替他湊集軍餉,也有王府的人在朝堂遊說。說起來,這事同恩師也有些關係。”

  周楠:“和為師又有什麼關係?”

  陳矩:“顧尚實是恩師的座師,他老人家乃是戶部郎中,乃是理財好手。據傳聞,主持完這次鄉試之後,他會調去廣東。”

  周楠:“調去廣東做什麼?”

  陳矩:“以兵部右侍郎,提督廣閩軍務,兼巡廣西。”

  周楠吃了一驚,這可是高升啊!

  陳矩:“其實,也不算封疆大吏,只是個臨時差遣。東南戰事一起,為了事權統一,朝廷早就有意廢除廣閩總督一職。畢竟,下面尚有廣東巡撫、福建巡撫。顧尚世去廣東的主要職責是查催廣東屯田銀,並以三分之一解部,用做福建軍費。”

  原來是去要帳的,周楠心中這麼想,去問人家要錢,哪裡里有那麼容易:“廣東那邊是福建前線重要的軍餉來源,我自然清楚。”

  陳矩:“恩師本就是理財聖手,顧大人這次去廣東查催屯田銀子應該不是那麼容易。以恩師之才,相必能給他老人家出謀劃策,為國家建功立業。”

  周楠心中苦笑,暗想:你又如何知道我恩師王世貞和顧言之間的齟齬,本官現在已經被顧大人給搞得下不來台,冷臉只怕貼不上他的熱屁股。廣東那邊的事情一團糟糕,姓顧的身負為前線籌集軍費的責任,搞不好會弄得灰頭土臉,倒是一件叫人心中痛快的事情。

  不過這事……或許是我和他搞好關係的契機,姑且一試。

  周楠頓時有了主張,心中一松。

  思路又回到這件案子上面,嘆道:“天子立誓永不立太子,這一日不立儲君,人心就不得安穩。區區一萬兩銀子其實對前線也沒多大幫助,萬歲的稟性裕王又不是不知道,緣何出此下策,甚為不智。”

  陳矩:“是啊,此事怪就怪在這裡,學生也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不過,這人總有糊塗的時候,恩師得多留個心眼。”

  他繼續提醒道:“如果陛下因此而龍顏大怒,王府必然受到牽連。這已經不是區區一萬兩銀子的事情,親王挪用天子內帑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往大里說那就是忤逆不孝。學生聽說恩師和李家合股販賣官鹽。若王府出事,老師你必然會被打為裕王黨。別忘記了,安陸那邊還有位景王爺,奪嫡之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啊!”

  周楠面色大變,他是徐階的門生,孫女婿,表面上看來是徐黨骨幹。可因為和李妃的關係,也算是裕王黨的外圍。嚴格說來,是未來的後黨。

  王府如果在爭奪未來皇位中失敗,景王可不會同他周大人客氣。

  陳矩:“敢問恩師現在有什麼打算?”

  周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儘快找到銀子,看來,得去王府走一趟,和裕王好好談談了,請他將錢退回來了。”

  陳矩:“恩師說得是。”

  世人都說裕王是賢王,經過這事,周楠對他的評價卻低了幾分:堂堂親王,准儲君,未來的天子,連區區一萬兩銀子都看得上。還冒這麼大的風險,值得嗎?看來,他老人家的智商堪憂啊!

  坊間的傳言也不能當真。

  第四百一十一章 吃顆定心丸

  一想,裕王之所以在歷史上有不錯的名聲,主要有三點:一,沾了張居正改革的光,張居正的改革又被後人稱之為隆萬大改革,隆就是隆慶,萬就是萬曆。大家都將這兩個朝代合在一起,就好象清朝的康雍年,或者康乾X世;二,他手下有一大批當世一等一的名士。如張、高、李三人分別出任內閣首輔,把持著士林輿論,作為龍潛時的舊人,會說王爺的壞話嗎;第三,裕王在位不過幾年就駕崩了,在位時間短,還沒來得幾君權獨攬,簡直就是個無為而治的泥塑木雕。這樣的君主正符合文官系統的利益,是他們心目中明君的樣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