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見京城中滿大街都是綿羊在跑,為首是一隻山羊領頭。可見,山羊的智商要比綿羊要高上一丟丟,自然做了帶頭人。所有的頭羊下頜都掛著一個鈴鐺,作為智識的象徵。

  又是一年冬至了,周楠突然想起去年冬至自己和雲娘過節時的情形,心中不覺思念。好在現在有荀六姐在,倒不寂寞。只是,六姐實在不太愛說話。

  周楠到行人司點了卯時,正要回家,就看到郭書辦急匆匆跑過來,光頭閃亮:“冤家路窄,冤家路窄啊!”

  周楠:“老郭,怎麼了?”他調戲道:“是不是延慶州學的賈大嫂有喜尋上門來,要仗子行兇?”

  “休要調侃屬下。”郭書辦:“過完冬至就是京察了。”

  “哪又怎麼樣?”

  郭書辦:“這次來考察咱們行人司的是鄒應龍,周大人你可要糟。”

  第二百二十二章 此番京察

  在賽場上我贏不了你,那我就去做裁判幹掉你。

  這大概就是鄒應龍的想法。

  周楠心中暗暗吃驚,忍不住道:“鄒應龍一個小小正七品官,竟然被調來考評行人司,他的京察過關了嗎,不去操心自己的事情反來咱們這裡尋晦氣?”

  郭書辦:“行人你忘記了,鄒大人的可是徐閣老的門人。再說,他是工部給事中,按制也有權力來查咱們。”

  周楠點頭:“也是。”

  明朝當初設置這個考評制度的時候,初衷是考核官員的德行表現與工作績效,作為大家的褒獎與懲戒。因此,最開始主持此項事務的乃是大明朝的人力資源部門吏部。

  不過,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首先,主持考評的吏部郎中、主事的品級都不高,考評知縣一級還成,到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大員就有所顧慮了。

  其次,正因為考評直接關係到一個官員的前程,事關重大。大明的員工很快就認識到了考語的強大殺傷力,每逢考滿之時,大伙兒便上下活動,積極溝通,務求一個好的評語。

  吏部也不願得罪人,除非對你非常不滿,通常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這樣一來,考語不是讚譽就是套話,“考語皆是大聖大賢,川岳風雲,冰玉麟鳳之類”,而難得的少數考語提到官員的不足,卻也寫得及其的隱晦,“摹擬無能曰長厚,摹擬衰邁曰老成”,搞不懂到底是褒還是貶。

  於是就有人感慨:“豈都無一不稱職者乎?無一可去而俱當留者乎?”

  很快,這種考評就流於毫無意義的形式。

  後來大約是皇帝覺得這樣下去不成,於是就將京察和外察劃成兩塊。

  外察由地方主管執行,吏部審核。

  而京察則交給內閣、六部和都察院,由三個系統分別抽調人手分駐各單位給大家下考語。將所有被調查的官員的績效分別登記在三本帳薄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六科,最後一本呈內閣。六部和都察院按帳簿登記審核手下官員;六科亦可根據帳簿登記審核六部和都察院;內閣則同樣亦依帳簿登記,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三個系統互相監督,互相負責,互相制約。這樣,就算有官員想做老好人,給人好評也沒有用,外面不知道多少雙眼睛盯著你呢!

  鄒應龍是工部給事中,只需給徐階說一句話,要想來主持京察還不簡單。

  主持一個部門的京察也是政績啊,如果再能抓出兩個不稱職的官員那就最好不過。

  另外順便將周楠給收拾了,報當初在延慶的一箭之仇。

  郭書辦道:“想不到這個鄒應龍竟然如此記仇,真是一個小人,周行人你要早做準備。”

  “君子以直報怨,也可以理解。”換成自己是鄒應龍,吃了這麼個虧,也得找回這個場子,不然以後還怎麼做言官:“本官來行人司不過三月,又主持了延慶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的典禮,卻不怕他來查。”

  周楠不以為然。

  郭書辦:“行人凡事還是小心些好,同僚之間也需多多走動親近才好。明日不是冬至休沐嗎,司中的行人們都私下邀約宴飲玩了,周行人不妨也請各位大人一回。”

  聽他話中有話,周楠道:“老郭你有話直說無妨。”

  郭書辦:“周行人平日間和同僚不睦,須防著他們對你不利。”

  周楠:“難不成還怕別人給我挑錯,再說我在司里就是個逍遙派,和大家也沒有什麼衝突。”

  郭書辦跌足:“行人你還真是心大,忘記訪單這事了嗎?”

  聽他這麼說,周楠猛地記起來,頓時面色大變。

  所謂仿單,就是匿名調查問卷。

  有鑑於以前的官員考評吏治部怕得罪人,下的全是卓異的考語,員工的考評拉不開差距,在閣老那裡可是沒法交代的。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大明王朝的人力資源部很快就發明了一個新的制度,名叫訪單制度。所謂的訪單就是調查問卷,由吏部發起,發給與被考核官員有利益以及業務相關關係的官員,向他們徵詢被考核官員的考評意見。

  這個訪單竟然還是匿名的,匿名的好處是鼓勵大家講真話,卻也導致了一些人藉機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打擊政敵報復和自己不睦的同事,搞出不少冤假錯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