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船老大驚得滿面煞白,忙將竹蒿刺入河底,叫道:“別放箭,別放箭!”

  周楠定睛看去,只見那船上載者五六個渾身披甲的士兵,為首那人個頭極矮,身上穿著竹甲,腰別一長一斷兩把倭刀。

  遠處,還有五六條打著燈籠的小船在水面上來回警戒。

  大運河本不寬,如此一來,整個水道被徹底封住。

  “難道是倭寇來犯?”周楠心中一驚,又失笑:“淮安已經深入內地,倭寇怎麼可能跑這裡來。淮安附近到處都是駐軍,難道他們都是擺設?”

  明朝和倭寇打了幾年仗,福建、浙江不少海匪都加入倭寇做了漢奸。但倭人那邊也有不少人投到明軍這裡來,顯然這個倭人就是如此。

  周楠走到船頭,對那個倭人一拱手:“這位將軍,本官乃是府衙理刑廳知事周楠,有公務在身,需要過江,還請行個方便。”

  那倭人軍官:“過去的不行。”

  周楠皺了一下眉頭:“敢問你是哪個衙門的,鹽道、河道還是大河衛?叫你們的官長過來說話。”

  “過去的不行。”

  周楠氣惱:“你就會說這一句話嗎?”

  “哈哈,他還真是只會這一句話。”船上的士兵發出一片鬨笑。

  笑畢,又有一人喝道:“老子們是孝陵衛的兵,我不管你是什麼鳥毛知事。得上司令,在此查緝不法之徒,所有船隻都不許過去,否則殺無赦。你這廝少在老子面前抖威風,惹惱了,一刀剁成兩段扔江里餵魚。”

  說完話,那五六個士兵紛紛跳上船了,對著船夫一頓拳打腳踢,搶了他們身上的錢財和備下的乾糧,呼嘯而去。

  周楠好歹是個官,那群軍漢倒是不敢無禮,但打狗還得看主人臉,頓覺顏面大失。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一個九品文官遇到孝陵衛這種天子親軍,也是無可奈何。

  船老頭抹了一把臉上的鼻血問周楠:“周老爺,現在怎麼辦?”

  “一群土匪。”周楠鐵青著臉,他穿越到明朝之後還沒有受過這樣的氣。尤其是在做了安東縣師爺之後,一路順風順水。今日一口氣憋在胸口,念頭怎麼也不通達:“先將船靠岸,歇上一夜,明日看情形再說。”

  理刑廳在清江浦鎮上自有一個知事所,周楠決定先在那裡住上一晚。

  知事所的人見上司光臨,急忙把他迎了進去,有準備了幾樣小菜,溫了一壺酒給周大人洗塵。

  又有一個書辦在旁邊作陪,態度極是恭敬。

  周楠喝了兩杯酒,心氣順了些,就好奇地問:“鄭書辦,這水上在鬧什麼,緣何封路?”

  鄭書辦:“卑職也不知道是怎麼了,只曉得是孝陵衛在公幹,他們封住水道,別人也沒法子。”

  周楠更是好奇:“運河關係到漕運,孝陵衛好大膽子。對了,孝陵衛不是駐在南京嗎,怎麼跑淮安來了。”

  鄭書辦:“淮安有個孝陵衛的百戶所,他們是天子親軍,莫說地方官,就連兵部也沒管轄權。他們要封水路,誰敢過問?”

  “孝陵衛是天子親軍嗎,我怎麼沒聽說過?”

  鄭書辦:“周知事有所不知……”

  原來,天子親軍有二十六衛。分別是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武功中衛、武功左衛、武功右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

  這二十六衛職司各不相同,比如錦衣衛負責詔監獄,是個特務機關,金吾、羽林等十九衛,分別掌守衛巡警。騰驤等四衛,掌隨駕護衛。

  按照明朝衛所制度,一衛有兵五千六百人。如此算來,天子親軍數量倒是非常龐大。

  不過,土木堡之戰之後,二十六衛隨天子出征瓦剌,全軍覆滅。如今大多只是一個名號,既沒有兵,也沒有什麼實權。

  因此,朝廷就將這二十六衛重新編制,合成十三衛。

  和其他親軍駐紮北京不同,孝陵衛則留在南京。顧名思義,就是守太組朱元璋陵寢孝陵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你南京的孝陵衛不呆在南京,跑淮安來做什麼,還設了一個百戶所。

  原來,古代帝王的陵寢規模宏大,並不像後人所想像的那樣一個封土堆了事。除了山嶽陵,還得建祠,修大殿,每年都要花許多錢修葺維護。

  另外守陵的幾千人馬吃喝拉撒都需要錢,朝廷每年給的那點俸祿銀子和微薄的軍餉可養活不了他們。

  孝陵衛中的殿堂、樓、亭、陵墓每年都要維修,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特別是所使用的琉璃瓦和地上的金磚,都需要從淮安府這邊燒制。

  所以,孝陵衛的官軍就借這個由頭在這裡設了個百戶所,駐了兩百人馬,負責物資轉運。因為是天子親軍,也沒人管,靠著走私,倒也有不少入項。

  聽鄭書辦說完,周楠心叫一聲晦氣:原來是這麼一群只對皇帝負責的軍痞,本官今天受的這個氣還真是沒地方出了。

  正在這個時候。突有一兵丁興沖衝來報:“鄭老爺,可算是尋著人了,現正關押在牢房中。這下好了,總算可以跟上頭交差,睡個安穩覺了。老爺,這人是現在交給孝陵衛還是天亮再帶回府城……啊,周老爺……見過知事老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