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要論王韶與王安石的關係,原本一向正常,王韶在西部的拓邊行動,就長期得到王丞相的鼎力支持。在王安石看來,這種拓疆活動符合國家的戰略利益,也是自己的一個夙願,故彼此在這一點上理念吻合。因而,以往每當朝中有人非議王韶時,他都堅決予以回擊,又說服並打消皇帝的疑慮。就王韶受到誹謗的事,王相公曾在天子面前鳴過不平:如今王韶不過以二三分心力經營邊事,卻要耗費七八分精力防備他人的陷害。王韶先後三次被指控有貪污嫌疑,也都是在王安石的辯駁下洗去冤屈,王丞相當日甚至不惜以辭職來為他擔保。正因為如此,王韶才能無後顧之憂,全力投身於前線,天子也才能長期對他毫無芥蒂之心,賦予全面用兵大權。
入朝之前,王韶對王安石一直滿懷信任,當時發生的一件事足以說明這種信任的程度:熙寧七年四月中,王安石主動辭職。王韶在西陲得知消息後,深為自己的前途憂慮。此時還有人散布謠言,稱朝廷將要廢除熙河路,將他調回秦州。王韶聞聽愈加憂慮困惑,不免心灰意冷,即使天子屢降詔書安慰,也不能打消他的顧慮。在此情況下,神宗只得請卸任的王安石給王經略使寫信,藉助特殊的信賴關係加以勸慰。正是因為得到故相的書信,王韶才繼續安心從事軍務活動。但必須承認,他們倆的關係到底是建立在開拓西北的相近志向上,其實並沒有多少深入的私交。不巧的是,當王韶進入樞府時,王安石已罷相離朝半年多,這使他失去了最初討教與深交的機會,僅僅維持著以往的公事關係。
據說,次年王安石復相以後,在處理一些問題上與王韶出現分歧,素來性格強硬的宰相當時正因變法受到反對派的圍攻,很可能就此對昔日的部下產生了看法,兩人之間遂有了隔膜,感情上便疏遠了。這更使王韶陷於極大的苦惱之中。
為了擺脫尷尬境地,王韶一度萌發了離朝的想法。神宗出面做和事老,勸王相公安慰昔日的英雄,說服王韶放棄了辭職的打算。經過天子的調和,雙方恢復了以往的關係,但其他大臣對王韶的態度依舊,他的處境也就難以完全改善。
苦悶而死
王韶是個身強體壯的人,發跡後娶了多位妻妾,由此育有十多個子女,大的已經成年,小兒子才剛會說話,從這一點說可謂多子多福。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幾個成年兒子順利踏入仕途,連開口不久的幼子也被教導得異常聰明。
有一次,遇到京城過元宵節,王韶打發僕人帶著乳名叫南陔的幼子去觀燈,誰知小孩頭上戴的鑲嵌著珍珠的帽子引來了盜賊,人流擁擠中突然南陔不知去向。四處尋找不到後,家僕只得驚恐地回來報告,不料當爹的卻不十分在意,對家人寬慰道:若換作別的孩子,就得馬上去找,南陔這孩子倒不要緊,過些天就會自己回來。
果然,十來天過後,南陔竟坐著一頂官轎進了家門。從稚嫩的孩子口中,父母才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原來那日賊人乘亂將南陔從僕人肩上搶走,這孩子人小鬼大,反應很快,明白都是值錢的帽子惹的禍,便悄悄拿下帽子揣入懷中。當看到有皇宮的車馬從身旁經過時,他就大聲呼救,嚇得強盜扔下他驚慌逃走,於是他被帶回宮內。次日,天子聽說此事,頗感驚奇,遂叫來詢問,這才知道是王樞密的幼子。神宗喜歡南陔的聰明伶俐,便留在皇宮多日,最後才派人帶著壓驚的金錢和果子送回來。
發生在南陔身上的這件事,以後流傳甚廣,成為民間教導兒童的一個著名故事。由此可見,王韶教子有方,從小就培育出孩子沉著冷靜的性格。南陔的大名叫王寀,成年後科舉入仕,以辭章聞名,之後卻沉溺於神仙方術,又以此名動朝野,最終因遭到宮廷道士林靈素的讒言而被流放嶺南。他的大哥王厚,在哲宗、徽宗兩朝繼承父業,成為活躍西北的知名將帥,官拜節度觀察留後,這當然都是後話。
到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王韶更為孤立了。他性情耿直外露,多年緊張的疆場生涯養成了雷厲風行的作風,而這與朝中的氛圍卻格格不入。他自知失去施展才能的環境,又拙於權勢爭鬥,因此在朝堂待久了,不免心灰意冷。
一次,在討論解決對交趾(今越南)用兵、宦官李憲在西部拓疆等問題上,王韶又因言語不當,招致天子的不滿,這使他處境越發艱難。數月之後,他不得不遞上辭呈,不料皇帝並不挽留,當即發布調任他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做知州的詔命。不過,神宗念其過去的功勳,特為他加上了戶部侍郎兼觀文殿學士的官銜。
王韶回到家鄉的洪州就職,因為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就在給天子的《謝到任表》中流露出不滿和怨言。這一舉動立即遭到御史的彈劾,並且舊帳重提,指責他曾經貪污軍費。於是,他被削去觀文殿學士的職銜,改調鄂州(今湖北武昌)知州。
接連受挫之下,王韶困頓於鄂州地方衙署。他大概看透了官場的險惡無情,遂懶於政務,縱情於杯中之物。宋人野史稱,一天,他設宴請客,一位來客借著醉意想調戲他的家姬,家姬哭著跑到主人面前訴說,他卻對受到委屈的女子說:叫你們來就是助興的,怎麼搞得客人掃興。說罷,他舉起一大杯酒罰這位家姬飲盡。事後,眾人都為其氣量所嘆服。
入朝之前,王韶對王安石一直滿懷信任,當時發生的一件事足以說明這種信任的程度:熙寧七年四月中,王安石主動辭職。王韶在西陲得知消息後,深為自己的前途憂慮。此時還有人散布謠言,稱朝廷將要廢除熙河路,將他調回秦州。王韶聞聽愈加憂慮困惑,不免心灰意冷,即使天子屢降詔書安慰,也不能打消他的顧慮。在此情況下,神宗只得請卸任的王安石給王經略使寫信,藉助特殊的信賴關係加以勸慰。正是因為得到故相的書信,王韶才繼續安心從事軍務活動。但必須承認,他們倆的關係到底是建立在開拓西北的相近志向上,其實並沒有多少深入的私交。不巧的是,當王韶進入樞府時,王安石已罷相離朝半年多,這使他失去了最初討教與深交的機會,僅僅維持著以往的公事關係。
據說,次年王安石復相以後,在處理一些問題上與王韶出現分歧,素來性格強硬的宰相當時正因變法受到反對派的圍攻,很可能就此對昔日的部下產生了看法,兩人之間遂有了隔膜,感情上便疏遠了。這更使王韶陷於極大的苦惱之中。
為了擺脫尷尬境地,王韶一度萌發了離朝的想法。神宗出面做和事老,勸王相公安慰昔日的英雄,說服王韶放棄了辭職的打算。經過天子的調和,雙方恢復了以往的關係,但其他大臣對王韶的態度依舊,他的處境也就難以完全改善。
苦悶而死
王韶是個身強體壯的人,發跡後娶了多位妻妾,由此育有十多個子女,大的已經成年,小兒子才剛會說話,從這一點說可謂多子多福。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幾個成年兒子順利踏入仕途,連開口不久的幼子也被教導得異常聰明。
有一次,遇到京城過元宵節,王韶打發僕人帶著乳名叫南陔的幼子去觀燈,誰知小孩頭上戴的鑲嵌著珍珠的帽子引來了盜賊,人流擁擠中突然南陔不知去向。四處尋找不到後,家僕只得驚恐地回來報告,不料當爹的卻不十分在意,對家人寬慰道:若換作別的孩子,就得馬上去找,南陔這孩子倒不要緊,過些天就會自己回來。
果然,十來天過後,南陔竟坐著一頂官轎進了家門。從稚嫩的孩子口中,父母才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原來那日賊人乘亂將南陔從僕人肩上搶走,這孩子人小鬼大,反應很快,明白都是值錢的帽子惹的禍,便悄悄拿下帽子揣入懷中。當看到有皇宮的車馬從身旁經過時,他就大聲呼救,嚇得強盜扔下他驚慌逃走,於是他被帶回宮內。次日,天子聽說此事,頗感驚奇,遂叫來詢問,這才知道是王樞密的幼子。神宗喜歡南陔的聰明伶俐,便留在皇宮多日,最後才派人帶著壓驚的金錢和果子送回來。
發生在南陔身上的這件事,以後流傳甚廣,成為民間教導兒童的一個著名故事。由此可見,王韶教子有方,從小就培育出孩子沉著冷靜的性格。南陔的大名叫王寀,成年後科舉入仕,以辭章聞名,之後卻沉溺於神仙方術,又以此名動朝野,最終因遭到宮廷道士林靈素的讒言而被流放嶺南。他的大哥王厚,在哲宗、徽宗兩朝繼承父業,成為活躍西北的知名將帥,官拜節度觀察留後,這當然都是後話。
到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王韶更為孤立了。他性情耿直外露,多年緊張的疆場生涯養成了雷厲風行的作風,而這與朝中的氛圍卻格格不入。他自知失去施展才能的環境,又拙於權勢爭鬥,因此在朝堂待久了,不免心灰意冷。
一次,在討論解決對交趾(今越南)用兵、宦官李憲在西部拓疆等問題上,王韶又因言語不當,招致天子的不滿,這使他處境越發艱難。數月之後,他不得不遞上辭呈,不料皇帝並不挽留,當即發布調任他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做知州的詔命。不過,神宗念其過去的功勳,特為他加上了戶部侍郎兼觀文殿學士的官銜。
王韶回到家鄉的洪州就職,因為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就在給天子的《謝到任表》中流露出不滿和怨言。這一舉動立即遭到御史的彈劾,並且舊帳重提,指責他曾經貪污軍費。於是,他被削去觀文殿學士的職銜,改調鄂州(今湖北武昌)知州。
接連受挫之下,王韶困頓於鄂州地方衙署。他大概看透了官場的險惡無情,遂懶於政務,縱情於杯中之物。宋人野史稱,一天,他設宴請客,一位來客借著醉意想調戲他的家姬,家姬哭著跑到主人面前訴說,他卻對受到委屈的女子說:叫你們來就是助興的,怎麼搞得客人掃興。說罷,他舉起一大杯酒罰這位家姬飲盡。事後,眾人都為其氣量所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