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宋中葉出的張耆、楊崇勛,乃一時軍界頭面大人物,高居禁軍大帥、軍政首腦之職,卻是十足的庸將,一生既無突出軍功可言,也無任何政治建樹可提,加之品行低劣,終為當世人所詬病。宋代史家王稱為他倆寫傳時只能無奈地說:“耆、崇勛材質庸下,致位將相,蓋出幸會雲。”而元人修史時則毫不客氣地諷刺道:“奮闒茸,位將相,皆驕侈貪吝,恃私恩,違清議,君子所不取也。”但兩人卻皆因為有宮廷的特殊背景,坐擁權貴,不必過多費心公務,也無須操心物議,實實在在享受過富貴安逸的日子,家族後裔也沾光不少。才能使然乎?機緣使然乎?時勢使然乎?後世自有清晰的評說。

  詩書之將劉平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元月間,正是黃土高原一年裡最寒冷的時節,在今天陝西延安城西北不遠的三川口,風雪交加中,萬餘疲憊的宋朝軍隊中了西夏主力的埋伏。激戰三天後,除少數人逃脫外,其餘人馬全部覆沒。隨之,西夏皇帝元昊乘勝揮師東向,圍攻北宋西北軍事重鎮延州城(今陝西延安市)。幸而大雪不止,延州城垣布滿了冰霜,實在是嚴寒難耐,夏軍無法得手,才被迫撤退。

  戰報傳至京師開封,宋朝君臣為之震驚,因為自一年前對夏戰爭爆發以來,雖說在戰場上接連失利,但尚未出現如此慘敗,特別是兩員統軍大將劉平與石元孫也陷沒沙場。震驚之餘,又接到逃出來的監軍宦官黃德和的一份奏報,指控劉平降敵,這在一貫講求忠君氣節的本朝眼裡,實在是罪莫大焉。朝廷遂立即調髮禁軍包圍劉家,將其家屬收押,並命御史文彥博等人前往審訊,一時朝臣們議論紛紛。不過,大多數文官向來不信任閹豎之人,還是希望掌握實情,於是又派人專赴前線查訪。

  不久,調查結果出來了,劉平屬於戰敗被俘,最終還因“罵賊”遇害,這自然是忠臣應有的結果。於是,誣陷者黃德和成為這次敗績的替罪羊,被勒令腰斬處死,劉平家屬獲得釋放。隨後,劉、石兩位將軍的忠勇事跡得到朝野的高度評價,獲得諸多優厚贈典,封妻蔭子,其中劉平被追贈朔方軍節度使兼侍中,諡號壯武,其妻趙氏獲封南陽郡太夫人,劉氏子弟中凡有官位者都獲得優先升遷,無官名者則都予以錄用。須知,從二品的節度使乃當世武臣名位的極致,俸祿甚至優於宰相,侍中原本是唐朝三省之一的門下省的首腦,最初為宰相之職,以後直至宋代都是高官大臣才能擁有的隆高虛銜,更不用說劉平的家人子弟也因此獲得優撫。當年名將楊業父子英勇抗遼,戰死疆場,其功業幾無可匹敵,事跡驚天地泣鬼神,也不過如此,是故劉平理應死而無憾了。然而,熟悉本朝軍政界瓜葛的人,也許還要為劉氏鳴不平,因為這位死難將軍原本是朝中一名前景看好的文官,若非意外踏入軍旅,也不至於最後連屍骨都找不到。

  一

  劉平是一位經歷頗為奇特的將官。他生於開寶六年(973),即宋太祖開國後的第十三個年頭,家在京城直轄的祥符縣(今河南開封)。其父劉漢凝是一名行伍出身的武官,曾追隨宋太宗親征北漢,因連克兩城而立有軍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曾奉命以北邊巡檢的身份率軍配合大將荊嗣,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一帶阻擊過遼朝南伐大軍。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休戰,劉漢凝才被調回內地,以後出任淮南西路兵馬都監。這得說明,宋朝除了京師開封駐紮重兵外,其餘軍隊主要集中在河北、河東和陝西前線,內地各路駐軍不多,因此劉都監在淮西統領的兵馬數量有限。劉漢凝最終的頭銜是正七品的崇儀使,只能勉強算是中級武將。

  劉平出身將門,雖受家庭環境薰染,自小練就過人功夫,能騎善射,並形成了“剛直任俠”的秉性,但卻沒有走大多數將家子弟隨父從武之路。顯然,他深刻理解了朝廷倡導“崇文抑武”的決心,意識到靠武勇出人頭地的時代已經過去,於是志在科舉,發憤讀書,而將蔭補低級武職的機會讓給了自家兄弟。

  景德二年,劉平在33歲時科考中進士,雖說算不上少年得意,卻已大大超越同類,躋身士人行列。唐人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這種情形在宋朝仍大致依舊,時人稱“焚香禮進士,撤幕待經生”。還有自唐代以來慣例,便是科場出頭者都極重同年之誼。劉平的同年進士共有247人,其中狀元李迪最終做了宰相,探花李諮成為樞密院長官,還有宋哲宗朝宰相和大史學家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等人。日後,同年中多位當權者的確對劉平多有關照。

  宋朝官場最重科舉,由此入仕為科班正途,公卿大臣幾乎皆由此出,甚至平民子弟也能因此晉身宰相,而其他的官僚子弟蔭補、吏員出職以及軍功之類途徑,都屬雜班,其升遷遠不及科舉出身者。劉平生逢其世,既把握准了方向,隨後便一路坦途。

  劉平做的第一個官職是從九品的無錫(今屬江蘇)縣尉,專責本縣治安。無錫屬太湖流域縣份,本居朝廷財賦要地和富饒之區,但當時卻從浙西流竄來一夥大盜,為首者擅使長槍,諢號“劉鐵槍”,攪得四鄉不寧。元旦之日,劉平去縣衙拜訪知縣,不曾想昏聵的知縣竟擺出上峰的架勢,坐在椅子上慢待眾人。劉平原本就看不上這位考經書出身的老朽,再遭到如此待遇,剛直率性的脾氣哪裡受得了,當下就衝上去將知縣拉下坐椅,痛毆一頓,全然不顧驚慌失措的同僚勸解。當大夥匆忙救走長官後,他卻從容回家,還酣飲至醉倒,竟不把發生的事放在心上。消息傳出,滿城的人議論紛紛,有說劉縣尉膽子太大要倒霉,有說以後盜匪如何應付。“劉鐵槍”一幫人聞知,更肆無忌憚,結夥到城外市場聚眾喝酒。不料想,劉平早派人暗中一直跟蹤,故及時獲悉了強盜動向,他立即帶領弓箭手將對方包圍。劉平一馬當先,親手揮斬酩酊大醉的“劉鐵槍”與五名骨幹,隨之將其餘二十多人收捕。由此可見,青年時代的劉平膽氣逼人,敢做敢當。事後,知縣將他平賊和毆打上司的事一併匯報朝廷。想必是解除了難纏的地方禍端,所以負責本路民事財政的長官——轉運使對劉平評價頗高,便予以薦舉,結果他不僅沒有倒霉,而且因功獲得提拔,升任開封府內的鄢陵縣(今屬河南)知縣。這倒確是少見,素來注重禮法的朝廷沒有追究其以下犯上之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