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2007年3月27日
鳳的故事
鳳是伐木工人的後代,她對伐木工人一直有很深的感情。40年前,鳳的父親用籮筐背著她進了獅子山林區當了一個伐木工人,當時她才九歲。從那以後,鳳再沒有離開過這個林區,她就像山上的一棵樹一樣,在鳥語花香中一天天過去,一年年長大。在鳳15歲那年冬天,她父親好好地走在下山的路上,突然被一塊不知從哪兒飛來的石塊擊中後腦勺,便再也沒醒過來。鳳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來。沒有了父親,鳳不知怎樣才能活下來,最後還是她父親的朋友,他們都是伐木工人,替鳳在11#工區的集木場邊搭了一間小木屋,砌了個爐灶,給了她一份燒飯的差事做。他們每天在鳳擺開的簡易攤上吃上一頓中午飯,鳳一天的飯錢也就有了。鳳就這樣活下來了,快30年了,鳳幾乎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伐木工人養活的。
在鳳22歲那年,一個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鳳孤苦的日子從此終於走出了頭。鳳替他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氣替鳳撐起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家。苦難已使鳳變得很容易滿足,自從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沒有不滿足過。可老天沒眼,鳳的小兒子還沒有學會走路,他父親卻被一次天殺的山體滑坡狠狠地埋在了大山裡頭,叫鳳連他屍首都沒瞅見一眼。那次山體滑坡一共葬送了九個伐木工人的性命,他們可以說都是鳳的親人,都是吃著鳳燒的飯長大或者變老的。
鳳的命苦哦!
以後,鳳又開始過上了孤苦的日子,靠著山上的樹和伐木工人的恩賜,拉扯著幾個嗷嗷待哺的兒女。兒女一天天長大了,鳳的林區小飯館也越開越像回事了。幾年前,鳳的兩個女兒還到山下去另開了一個飯館,還是靠著伐木工人養起的,他們在鳳這兒吃中午飯,晚上下了山就到她兩個女兒那兒吃夜飯。就這樣,鳳的苦日子總算又一天天熬過來了,她不謝天也不謝地,要謝的只有伐木工人。這個世上,要說讓鳳感到最有感情的,只有伐木工人,除了伐木工人,她誰都不認識,甚至連她的親生母親也不認識。
有一天,老場長拿著一張紅頭紙給鳳瞧,說他們都得下山了,以後就沒伐木的事了。鳳是不識字的,但她想紙上寫的肯定不會跟老場長說的一樣,他只是在拿她開心。因為當時他們才轉移到一個新林區,滿山的木頭都在等他們去砍伐,怎麼可能呢?鳳萬萬沒想到,老場長說的是真的,不出一個禮拜,山上所有的伐木工人都像鳥一樣依次飛走了。他們下山前都來勸鳳走,她就是不走,她說她要等他們回來。可哪裡等得到呢?那些天,鳳天天望著空無人影的大山哭啊哭的,她想這世上要沒有他們伐木工人又怎麼能有她的什麼呢?老天爺啊老天爺,你為什麼對我這麼狠啊,硬把我一次次丟進苦海。
——鳳哭天抹淚的聲音迴蕩在山谷林間。
又一天,老場長領了個戴眼鏡的小伙子又來勸鳳下山。鳳本來是鐵了心不下山的,可結果叫小伙子幾句話就說得變了心。小伙子對她這樣說道:「大媽啊,你聽我說,養你這輩子的是伐木工人,害你這輩子的也是伐木工人,你不知道,正是工人們把山上的木頭砍完了,山體才要滑坡,才會害死你丈夫。」他告訴鳳,打死她父親的那塊飛石事實上也是山體滑坡後造成的,只不過那次滑坡沒人看見而已。他還想再說什麼時,鳳已經不讓他說了,她對小伙子說:「你是個有文化的人,我相信你說的,既然這樣我還留在山上幹什麼呢,難道是等再一次滑坡來把我兒子也埋進大山?」
三天後,鳳扛著大包小包,下了山。
2000年3月15日潔塵:寫字的女巫本文是為潔塵隨筆集《黑夜裡最黑的花》所作的序。
數年前,我跟潔塵剛認識不久,她送了我一本隨筆集:《碎舞》。這好像是她的第二本隨筆集,但對我來說,是第一本。真正的第一本:《艷與寂》,對我是一個傳說,我經常聽人說起,在各種評論文章中一斑斑地掠見,但從沒有囫圇地見到過書。當然,如果我開口要,總是要得到的,只是我覺得,空一塊盲區,虛實相間,有知無知,保守一點距離,於我對潔塵保留敬意是有好處的。所以,轉而有點刻意不要了。就當它是個傳說吧。我出格地以為,朋友到了「爛熟」的地步,保留一點神秘也許比多一點坦誠更有趣而有益。《艷與寂》是潔塵之於我的傳說。本書,《黑夜裡最黑的花》,是潔塵之於我的又一個傳說。因為,迄今我只是從E-mail上看到幾千字,它們是該書伸出的一個手指頭。不知是潔塵有意迎合我,還是我對潔塵文字的迷戀使然,我完全被這幾千字深牢地吸住、迷亂,感覺是湊在一個毫光閃爍的金指頭前,滿目痴相,心裡亮堂。當然,這個金手指頭,是長在泥人還是金像身上,目下尚屬「傳說」。有人說,他對葬禮的熱情遠勝於婚禮,理由是他相信葬禮他終於會有一份,而婚禮不一定。藉此言,《黑夜裡最黑的花》是不會成為我的傳說的,因為我相信:本書,本人終於是會有一冊的。我倒希望不要有,但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最好別去指望,否則就有些弱智。我在文字里總喜愛扮個智者相——也許痴相。所以,我要求自己有個「智慧的願望」,是這樣的:我希望潔塵儘快送我這本書,同時我更希望,已有的「金手指」是長在金像身上的。我還自大地以為,這種可能性極大。第14節 我的自大不是盲目的。這是一本有關電影的書,類似的文章潔塵已經作了許多,相繼出版了《華麗轉身》和《暗地妖嬈》兩本專集。兩本我都是愉快地讀了的。或者說,是給我的閱讀留下了愉快的記憶的。記憶猶新。我早有結論:現在讀書是件冒險的事情,因為爛書太多。看爛書,像吃壞蘋果,吃出一條蛹,或一嘴農藥,魂都要嚇走,談何愉快?我以為,一冊書給人愉快,這本是基礎的要求,但現在基礎似乎變得頂級。十年前,我消遣時間的方式是一半花心,一半讀書,現在人到中年,有妻有子,花心是不敢了,所以讀書的時間是成倍地增長了。但說真的,我確實很少讀到給我愉快的書,大概十本中有一本吧。這個比例小得可憐,而如果沒有潔塵的贈書,這個比例恐怕還要可憐。
我是說,潔塵的書總是能給我帶來愉快,不知這中間有沒夾雜朋友的情分。也許情分是免不了的,但老實說,潔塵的書是美的,聰明的,靈動的,有趣的,有溫度的,沒有書卷氣的。都說慢功出細活,作家高產就像女人多產,多子不一定多福。說白了,就是說,高產的作家難能有好品質的東西出世。但是,潔塵似乎是破除了這個常數,她一邊是源源不斷地出書,一邊又是好評如潮,像可口可樂或者瑞士鐘錶。有人懷疑是她夫君做了「諜報」工作——獻身不留名;有人贈她一個嚇人巴煞的稱謂:女巫——寫字的女巫。因為太熟悉她夫君的德性——一個徹底閒適之人,決不會幹諜報工作這種傻事。所以,我倒是越來越親近後一種說法:一個寫字的女巫。既是女巫,有些超常之舉也就沒什麼好驚乍的。事實上,生活中的潔塵不乏女巫之跡象,她常常輕易地把我咬緊的牙關撬開,把我深藏的秘密一言道破。但是,作為女巫,潔塵的額頭上似乎少了兩到三道皺紋,牙齒和膚色也稍稍顯白了一點。我以為女巫是應該有女巫的生色的,額頭上有皺紋,臉皮發青,獠牙猙獰,這是最少不得的。所以,說她是女巫,也只能是「寫字的女巫」而已。
寫字的女巫,這兩年似乎是嫁給了膠片,洋洋灑灑地看膠片、寫膠片,滿嘴長舌的大導演、名演員,以至我萌生了一個觀念:電影也是有藥性的,潔塵是電影的癮君子。她新近的一部長篇小說,書名就叫《中毒》,或許正是她迷痴電影的毒性發作時而有的靈感。我得承認,這是部不錯的小說,兩個像潔塵當前痴情電影一樣的痴情單相思的女人,她們的情愛故事,她們的生活痼疾,她們的心理病症,古典的情懷,現代的情感,有點兒小資,又有點兒「仿佛」。小說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她」出生的時間,這個時間,眾所周知,潔塵已經嫁給了電影,那麼電影之外的東西,都是體制外的東西,是守著朝廷想江湖。說穿了,是偷情。偷情就是這樣,往往只能在「暗地妖嬈」。不過,我喜歡換個角度來講,就叫「錦上添花」吧。
有一個話題是蓄謀已久的要說的,它幾乎成了我與潔塵之間的一個「間隙」,硌得我們偶有疑慮。是這樣的,潔塵送我的第一本書即《碎舞》,我是格外的器重,還沒有讀完,就開始作文。文章寫好了,寄走了,刊物的答覆是「留用」。卻是久久不用,直到刊物相關的欄目取消了也不用,通知我「另攀高枝」。而此時的我,已經十分歧視此作,斷然決定棄之不用。歧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期間潔塵已經又出新書三卷,它的美言頌詞已大為失色,甚至有隔靴搔癢之嫌。不過,這還是次要的,關鍵是那時的我,剛入成都地方文人圈,地皮沒有踩熱,有點獨行俠的感覺,天不怕地不怕,為抬舉潔塵,不惜作踐別人——當然肯定是名人。我至今記得,那文章的開頭:
在讀《碎舞》之前,我一直以為成都的作家中,隨筆寫得最好的是××,但讀罷《碎舞》,我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觀念,××只是成都的男作家中隨筆寫得最好的……
就以這麼副嘴臉開始,又以這麼副嘴臉結束的,肆無忌憚,無拘無束,倒是勇敢,但也不乏魯莽。時過事遷,我已經踩熱了地皮,獨行俠混入了人群,俠氣蕩然不存,自然是歧視舊作了。我還在想,那刊物恐怕也是把我的俠氣當做傻氣看了,所以「久久不用」。不用得好!跟朋友有間隙總是有機會破除的,而有些間隙是要跟時間一道長大,甚至分裂成一條峽谷。還是讓我的生活中少些峽谷吧。我自己在這樣努力著,有時間,潔塵的文字也在這樣幫我努力著。內心愉悅是一種力量,可以為你的生活變得圓滿、紮實。我相信,本書的出版等於是我內心多了一份愉悅的可能。
在四個城市說朱向前
A?福州
世界很大,人事很多,因而文字和傳說的用途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重要又大。1989年前,朱向前對我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有一些散落的文字和傳說,有點像在歷史裡的一個人,一個影子,我知道他,關注他,但他感覺不到這些。第一次讀向前的作品是篇小說,叫《漂亮女兵》,發在哪裡沒印象,我是在《小說選刊》上看到的,落的是兩個人的名,向前在前,在後的是張聚寧。過去了那麼多年,我還清晰記得這麼多,只有兩種情況:一是這小說特別叫我心儀,有點一見鍾情的意思,二是作者與我有種超出普通讀者的關係。當時我對小說好壞的判斷力還十分差,前一種情況有點說不通,而後一種情況倒是勉強說得上。首先看作者簡歷,就讓我有種親近感,因為當時我們的部隊都在福州;其次是我部隊上有個戰友,跟向前似乎很熟,他大大咧咧談論向前往事軼聞的樣子,一下子讓我覺得向前離我是那麼近,我要認識他幾乎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這個感覺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我得知向前已經離開福建去了江西,才明白容易的事情已經被戰友的怠慢弄得十分困難了。幾年後,我也離開了福建,去了南京。離開的時間一年接著一年地增長,現在我和向前離開福州都已有十好幾年了,但我相信,在那個我們過去熟悉的城市的記憶中,對我的記憶或許早已煙消雲散,而對向前的可能在與日俱增。換句話說,同樣是離開,我的離開是消失,是人影同走,向前是人走,影子留在了那裡,而且隨著他日後身影的變大,影子也越發的大了。卡萊爾曾說過,人們都看重名人,經常把自己不多的珍貴情感獻給一個商標樣的名字,或者廣場上的一座銅像。卡萊爾還說,這是人類的一種病,其實對雙方都是不利的。我一方面相信這說法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又相信人總是生活在錯誤中的。有時候,我覺得人類對錯誤的需要要超過對正確的,從伊甸園的說法看,人類甚至是由於錯誤才開始生生不息的。
鳳的故事
鳳是伐木工人的後代,她對伐木工人一直有很深的感情。40年前,鳳的父親用籮筐背著她進了獅子山林區當了一個伐木工人,當時她才九歲。從那以後,鳳再沒有離開過這個林區,她就像山上的一棵樹一樣,在鳥語花香中一天天過去,一年年長大。在鳳15歲那年冬天,她父親好好地走在下山的路上,突然被一塊不知從哪兒飛來的石塊擊中後腦勺,便再也沒醒過來。鳳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來。沒有了父親,鳳不知怎樣才能活下來,最後還是她父親的朋友,他們都是伐木工人,替鳳在11#工區的集木場邊搭了一間小木屋,砌了個爐灶,給了她一份燒飯的差事做。他們每天在鳳擺開的簡易攤上吃上一頓中午飯,鳳一天的飯錢也就有了。鳳就這樣活下來了,快30年了,鳳幾乎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伐木工人養活的。
在鳳22歲那年,一個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鳳孤苦的日子從此終於走出了頭。鳳替他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氣替鳳撐起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家。苦難已使鳳變得很容易滿足,自從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沒有不滿足過。可老天沒眼,鳳的小兒子還沒有學會走路,他父親卻被一次天殺的山體滑坡狠狠地埋在了大山裡頭,叫鳳連他屍首都沒瞅見一眼。那次山體滑坡一共葬送了九個伐木工人的性命,他們可以說都是鳳的親人,都是吃著鳳燒的飯長大或者變老的。
鳳的命苦哦!
以後,鳳又開始過上了孤苦的日子,靠著山上的樹和伐木工人的恩賜,拉扯著幾個嗷嗷待哺的兒女。兒女一天天長大了,鳳的林區小飯館也越開越像回事了。幾年前,鳳的兩個女兒還到山下去另開了一個飯館,還是靠著伐木工人養起的,他們在鳳這兒吃中午飯,晚上下了山就到她兩個女兒那兒吃夜飯。就這樣,鳳的苦日子總算又一天天熬過來了,她不謝天也不謝地,要謝的只有伐木工人。這個世上,要說讓鳳感到最有感情的,只有伐木工人,除了伐木工人,她誰都不認識,甚至連她的親生母親也不認識。
有一天,老場長拿著一張紅頭紙給鳳瞧,說他們都得下山了,以後就沒伐木的事了。鳳是不識字的,但她想紙上寫的肯定不會跟老場長說的一樣,他只是在拿她開心。因為當時他們才轉移到一個新林區,滿山的木頭都在等他們去砍伐,怎麼可能呢?鳳萬萬沒想到,老場長說的是真的,不出一個禮拜,山上所有的伐木工人都像鳥一樣依次飛走了。他們下山前都來勸鳳走,她就是不走,她說她要等他們回來。可哪裡等得到呢?那些天,鳳天天望著空無人影的大山哭啊哭的,她想這世上要沒有他們伐木工人又怎麼能有她的什麼呢?老天爺啊老天爺,你為什麼對我這麼狠啊,硬把我一次次丟進苦海。
——鳳哭天抹淚的聲音迴蕩在山谷林間。
又一天,老場長領了個戴眼鏡的小伙子又來勸鳳下山。鳳本來是鐵了心不下山的,可結果叫小伙子幾句話就說得變了心。小伙子對她這樣說道:「大媽啊,你聽我說,養你這輩子的是伐木工人,害你這輩子的也是伐木工人,你不知道,正是工人們把山上的木頭砍完了,山體才要滑坡,才會害死你丈夫。」他告訴鳳,打死她父親的那塊飛石事實上也是山體滑坡後造成的,只不過那次滑坡沒人看見而已。他還想再說什麼時,鳳已經不讓他說了,她對小伙子說:「你是個有文化的人,我相信你說的,既然這樣我還留在山上幹什麼呢,難道是等再一次滑坡來把我兒子也埋進大山?」
三天後,鳳扛著大包小包,下了山。
2000年3月15日潔塵:寫字的女巫本文是為潔塵隨筆集《黑夜裡最黑的花》所作的序。
數年前,我跟潔塵剛認識不久,她送了我一本隨筆集:《碎舞》。這好像是她的第二本隨筆集,但對我來說,是第一本。真正的第一本:《艷與寂》,對我是一個傳說,我經常聽人說起,在各種評論文章中一斑斑地掠見,但從沒有囫圇地見到過書。當然,如果我開口要,總是要得到的,只是我覺得,空一塊盲區,虛實相間,有知無知,保守一點距離,於我對潔塵保留敬意是有好處的。所以,轉而有點刻意不要了。就當它是個傳說吧。我出格地以為,朋友到了「爛熟」的地步,保留一點神秘也許比多一點坦誠更有趣而有益。《艷與寂》是潔塵之於我的傳說。本書,《黑夜裡最黑的花》,是潔塵之於我的又一個傳說。因為,迄今我只是從E-mail上看到幾千字,它們是該書伸出的一個手指頭。不知是潔塵有意迎合我,還是我對潔塵文字的迷戀使然,我完全被這幾千字深牢地吸住、迷亂,感覺是湊在一個毫光閃爍的金指頭前,滿目痴相,心裡亮堂。當然,這個金手指頭,是長在泥人還是金像身上,目下尚屬「傳說」。有人說,他對葬禮的熱情遠勝於婚禮,理由是他相信葬禮他終於會有一份,而婚禮不一定。藉此言,《黑夜裡最黑的花》是不會成為我的傳說的,因為我相信:本書,本人終於是會有一冊的。我倒希望不要有,但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最好別去指望,否則就有些弱智。我在文字里總喜愛扮個智者相——也許痴相。所以,我要求自己有個「智慧的願望」,是這樣的:我希望潔塵儘快送我這本書,同時我更希望,已有的「金手指」是長在金像身上的。我還自大地以為,這種可能性極大。第14節 我的自大不是盲目的。這是一本有關電影的書,類似的文章潔塵已經作了許多,相繼出版了《華麗轉身》和《暗地妖嬈》兩本專集。兩本我都是愉快地讀了的。或者說,是給我的閱讀留下了愉快的記憶的。記憶猶新。我早有結論:現在讀書是件冒險的事情,因為爛書太多。看爛書,像吃壞蘋果,吃出一條蛹,或一嘴農藥,魂都要嚇走,談何愉快?我以為,一冊書給人愉快,這本是基礎的要求,但現在基礎似乎變得頂級。十年前,我消遣時間的方式是一半花心,一半讀書,現在人到中年,有妻有子,花心是不敢了,所以讀書的時間是成倍地增長了。但說真的,我確實很少讀到給我愉快的書,大概十本中有一本吧。這個比例小得可憐,而如果沒有潔塵的贈書,這個比例恐怕還要可憐。
我是說,潔塵的書總是能給我帶來愉快,不知這中間有沒夾雜朋友的情分。也許情分是免不了的,但老實說,潔塵的書是美的,聰明的,靈動的,有趣的,有溫度的,沒有書卷氣的。都說慢功出細活,作家高產就像女人多產,多子不一定多福。說白了,就是說,高產的作家難能有好品質的東西出世。但是,潔塵似乎是破除了這個常數,她一邊是源源不斷地出書,一邊又是好評如潮,像可口可樂或者瑞士鐘錶。有人懷疑是她夫君做了「諜報」工作——獻身不留名;有人贈她一個嚇人巴煞的稱謂:女巫——寫字的女巫。因為太熟悉她夫君的德性——一個徹底閒適之人,決不會幹諜報工作這種傻事。所以,我倒是越來越親近後一種說法:一個寫字的女巫。既是女巫,有些超常之舉也就沒什麼好驚乍的。事實上,生活中的潔塵不乏女巫之跡象,她常常輕易地把我咬緊的牙關撬開,把我深藏的秘密一言道破。但是,作為女巫,潔塵的額頭上似乎少了兩到三道皺紋,牙齒和膚色也稍稍顯白了一點。我以為女巫是應該有女巫的生色的,額頭上有皺紋,臉皮發青,獠牙猙獰,這是最少不得的。所以,說她是女巫,也只能是「寫字的女巫」而已。
寫字的女巫,這兩年似乎是嫁給了膠片,洋洋灑灑地看膠片、寫膠片,滿嘴長舌的大導演、名演員,以至我萌生了一個觀念:電影也是有藥性的,潔塵是電影的癮君子。她新近的一部長篇小說,書名就叫《中毒》,或許正是她迷痴電影的毒性發作時而有的靈感。我得承認,這是部不錯的小說,兩個像潔塵當前痴情電影一樣的痴情單相思的女人,她們的情愛故事,她們的生活痼疾,她們的心理病症,古典的情懷,現代的情感,有點兒小資,又有點兒「仿佛」。小說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她」出生的時間,這個時間,眾所周知,潔塵已經嫁給了電影,那麼電影之外的東西,都是體制外的東西,是守著朝廷想江湖。說穿了,是偷情。偷情就是這樣,往往只能在「暗地妖嬈」。不過,我喜歡換個角度來講,就叫「錦上添花」吧。
有一個話題是蓄謀已久的要說的,它幾乎成了我與潔塵之間的一個「間隙」,硌得我們偶有疑慮。是這樣的,潔塵送我的第一本書即《碎舞》,我是格外的器重,還沒有讀完,就開始作文。文章寫好了,寄走了,刊物的答覆是「留用」。卻是久久不用,直到刊物相關的欄目取消了也不用,通知我「另攀高枝」。而此時的我,已經十分歧視此作,斷然決定棄之不用。歧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期間潔塵已經又出新書三卷,它的美言頌詞已大為失色,甚至有隔靴搔癢之嫌。不過,這還是次要的,關鍵是那時的我,剛入成都地方文人圈,地皮沒有踩熱,有點獨行俠的感覺,天不怕地不怕,為抬舉潔塵,不惜作踐別人——當然肯定是名人。我至今記得,那文章的開頭:
在讀《碎舞》之前,我一直以為成都的作家中,隨筆寫得最好的是××,但讀罷《碎舞》,我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觀念,××只是成都的男作家中隨筆寫得最好的……
就以這麼副嘴臉開始,又以這麼副嘴臉結束的,肆無忌憚,無拘無束,倒是勇敢,但也不乏魯莽。時過事遷,我已經踩熱了地皮,獨行俠混入了人群,俠氣蕩然不存,自然是歧視舊作了。我還在想,那刊物恐怕也是把我的俠氣當做傻氣看了,所以「久久不用」。不用得好!跟朋友有間隙總是有機會破除的,而有些間隙是要跟時間一道長大,甚至分裂成一條峽谷。還是讓我的生活中少些峽谷吧。我自己在這樣努力著,有時間,潔塵的文字也在這樣幫我努力著。內心愉悅是一種力量,可以為你的生活變得圓滿、紮實。我相信,本書的出版等於是我內心多了一份愉悅的可能。
在四個城市說朱向前
A?福州
世界很大,人事很多,因而文字和傳說的用途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重要又大。1989年前,朱向前對我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有一些散落的文字和傳說,有點像在歷史裡的一個人,一個影子,我知道他,關注他,但他感覺不到這些。第一次讀向前的作品是篇小說,叫《漂亮女兵》,發在哪裡沒印象,我是在《小說選刊》上看到的,落的是兩個人的名,向前在前,在後的是張聚寧。過去了那麼多年,我還清晰記得這麼多,只有兩種情況:一是這小說特別叫我心儀,有點一見鍾情的意思,二是作者與我有種超出普通讀者的關係。當時我對小說好壞的判斷力還十分差,前一種情況有點說不通,而後一種情況倒是勉強說得上。首先看作者簡歷,就讓我有種親近感,因為當時我們的部隊都在福州;其次是我部隊上有個戰友,跟向前似乎很熟,他大大咧咧談論向前往事軼聞的樣子,一下子讓我覺得向前離我是那麼近,我要認識他幾乎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這個感覺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我得知向前已經離開福建去了江西,才明白容易的事情已經被戰友的怠慢弄得十分困難了。幾年後,我也離開了福建,去了南京。離開的時間一年接著一年地增長,現在我和向前離開福州都已有十好幾年了,但我相信,在那個我們過去熟悉的城市的記憶中,對我的記憶或許早已煙消雲散,而對向前的可能在與日俱增。換句話說,同樣是離開,我的離開是消失,是人影同走,向前是人走,影子留在了那裡,而且隨著他日後身影的變大,影子也越發的大了。卡萊爾曾說過,人們都看重名人,經常把自己不多的珍貴情感獻給一個商標樣的名字,或者廣場上的一座銅像。卡萊爾還說,這是人類的一種病,其實對雙方都是不利的。我一方面相信這說法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又相信人總是生活在錯誤中的。有時候,我覺得人類對錯誤的需要要超過對正確的,從伊甸園的說法看,人類甚至是由於錯誤才開始生生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