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自序 相對於我的小說,這是我的「影子」寫的一本書,散漫,飄忽,虛懸,蹤影不定,濃淡無度,時斷時續……「影子」是一個虛空的我,也可能是一個更真實的我。我總是設法在小說中把真實的我藏隱起來,在這裡卻常常把我的真實一一鋪張開來:身世,經歷,家庭,親人,摯友,好惡,困惑,恐懼,念想……照實道來,毫不躲閃。作為一冊散文、隨筆集,我無法進入虛擬的空間,我要遵守某種約定,敞開心門,直抒胸臆。所以,我可以負責地說,如果你在我小說中看到了我的「影子」(文如其人,誰能在文字中完全藏身),那麼在這裡你看到的就是活人了:一個確實的、聽得見心跳、摸得到脈動的我,甚至還有圖片!我一向認為,作家應該躲在文字背後,保留一點「生活在遠方」的神秘感,所以我從不在書中張掛圖片。但是責編安然說,這是一套系列叢書,有固定的裝幀設計,我不能搞特殊化。我覺得做文可以大搞「特殊化」,做人卻應該儘量避免。我曾經是個固執己見的人——有人甚至說我是個偏執狂,現在人到中年,歲月正在改變我。
人到中年,還有個變化是,對來事琢磨得少了,對去事憶想得多了。人生如夢!幸虧我的「影子」有心,給我留下了這一堆散稿,好讓我對去事做個見證和紀念。這些文章多半是在不經意中生成的,也可以說多半是有感而發,由情催生。曾經,它們如散兵游勇,出沒無常,孤苦伶仃,如是結集還是首次。我想,這一定讓它們感到很溫暖、幸福——這些文章。在此,我很樂意代表它們,感謝作家出版社和安然女士對它們的關心和愛。今天,文字的力量已經降到最低點,人們必須彎下來,跪下來,趴下來,才能感受到文字微弱的力量。但我相信,只要你有所感受,就會受益無窮。因為,這正是心靈最需要的力量。
2008年4月3日博爾赫斯和我 他帶來了那些基本的詞語
時間會把它們組成的語言
抬舉為莎士比亞的音樂:
夜與晝,水與火,色彩與金屬……
——博爾赫斯《一個薩克森人(公元449年)》
1986年,我最值得炫耀的是年輕和健康,除此之外,我幾乎什麼也沒有,沒有戀愛,沒有存摺,沒有忘不掉的歡樂,也沒有驅不散的痛苦,生活對我來說似乎還沒有真正開始。與此同時,在萬里之外,在球星馬拉度納的國土上,一位雙目失明的作家,他最缺少的恰恰是年輕和健康,高齡和疾病正在無情地折磨著他,不斷地向他敲響生命結束的鐘聲。當他預感到這點後,他跟那些步入生命末日的老人一樣,執著地選擇了自己的葬身地:日內瓦。旅行是他人生的一大嗜好,伴隨著死亡的腳步聲,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日內瓦,成了他今生現世的最後一次旅行。
1986年6月14日,這位老人在日內瓦與世長辭: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博爾赫斯。
在我的身邊,沒有人不知道,博爾赫斯是阿根廷人——「燠熱潮濕的美洲是我的大陸」。博爾赫斯出生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少年時代他隨父母親呆過不少地方,包括日內瓦,但成年後他基本上也沒怎麼離開過這個城市。與布宜諾斯艾利斯相比,我感覺日內瓦只是他少年求知途中的一個驛站,就像我們很多人年輕時代都有一段在外地求學或謀生的經歷一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獨獨選擇日內瓦做他與世訣別的地方,而不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或者其他地方。這成了他作為一個「迷宮製造者」給我們製造的最後一個秘密。
告訴你們,我已經榮幸地揭開了這個謎語,但我不會跟任何人說的——我不告訴你,就像莫言先生有一次當著很大的官員和不少專家這樣說道:「造長篇小說的秘訣我知道,但我不告訴你。」
因為「不告訴你」,你們可以懷疑我的「坦率」。這無所謂的。我現在要說的是:當你們懂得懷疑時,也就等於喜歡上博爾赫斯了。因為懷疑,或者說製造懷疑,正是博爾赫斯最擅長並樂此不疲的。余華在《博爾赫斯的現實》一文中這樣寫道:「在他的詩歌里,在他的故事裡,以及他的隨筆,甚至是那些前言後記里,博爾赫斯讓懷疑流行在自己的敘述中,從而使他的敘述經常出現兩個方向,它們互相壓制,同時又互相解放。」
很難想像,失去這種敘述方式,博爾赫斯的作品會讓人感到那麼浩瀚,那麼深邃,那麼無窮無盡。其實,如果從作品數量而言,他一生的作品還不及我們身邊有些人一年寫下的多。好在文學從來不是以數量取勝的,如果這樣的話,文學早給那些人糟蹋得不像樣了。
我說過,剛剛說過,1986年的我除了年輕和健康什麼也沒有,這個沒有當然包括沒有文學,也包括沒有博爾赫斯。事實上,我在博爾赫斯生前連他的一個字都沒碰過。這本來不該算我的錯,但後來由於我對博爾赫斯產生了過度的崇敬,這竟然成了我常常對自己發出蠻橫責罵的一個大不是。我有些天真地想,如果讓我在博爾赫斯生前結識這位大師,那麼他的溘然長逝一定會成為我的一次巨大悲痛,真正的悲痛。一個人需要真正的悲痛,否則那些小打小鬧甚至自作多情的悲痛會把他毀壞的。為什麼那些深宅大院裡很難走出來一個硬朗的人,原因就因為他們只是生活在「蜜蜂的飛舞中」。
我是說,他(她)們可能經常會痛苦得叫爹叫娘,但所謂的痛苦只是被蜜蜂甜蜜的小刺蜇了一下皮表而已。在博爾赫斯的一篇詩作《白天的晚些時候》里,有一個這樣的人,他被一條灰色的毒蛇嚇死了,臨死不禁泄出了「銀色的甜蜜的尿液」——有人居然將它譯成了「潔白的糖尿」,感覺像他是個糖尿病人,所以才弱不禁風,才會被嚇死掉。哈哈,有趣的誤譯。說真的,閱讀經他人翻譯的博爾赫斯作品,有時真覺得是一件冒險的事情,你不得不隨時做好捶胸頓足的準備。但這是沒辦法的。好在我們有個了不起的王央樂先生,是他首先把博爾赫斯作品送到我們面前的。由於他把頭開得相當不錯,使得後來者對博氏作品的翻譯始終保持著一種相對的謹慎和高度。
說真的,這是必須的。
我沒有忘記,我第一次讀博爾赫斯小說的時間是1987年春天,在南京魯羊家裡。當時魯羊還不叫魯羊,也不像現在的魯羊,可以儘管呆在家裡,除了少有的幾堂課的時光。那時候他在出版社謀生,單位像根繩子一樣拴著他。這天,單位又把他牽走了。也許怕我一個人在家太無聊,出門前,他從書堆里抽出一本《世界文學》(不是當月的),建議我看看福特的兩篇小說。我看了,但福特的僧尼一般冷靜又乾淨的語言沒有叫我喜歡,於是就順便看了另外幾個欄目,其中有個「拉美文學」專欄,是王央樂先生翻譯的一組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有《交叉小徑的花園》、《馬別圖書館》、《沙之書》和《另一個我》等四個短篇。
當時我對博爾赫斯一無所知,所以開初的閱讀是漫不經心的,似乎只是想往目中塞點什麼,以打發獨自客居他屋的無聊。但沒看完一頁,我就感到了震驚,感到了它的珍貴和神奇,心血像漂泊者剛眺見陸岸一樣激動起來。哈哈,天曉得那天下午我有多麼辛苦又興奮!我很快就得出結論,捧在我手上的不是一個作品或作家,而是一個神秘又精緻、遙遠又真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水做的,但又是火做的,因而也是無限的、複雜的,它由一切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事物交織而成,而我仿佛就是交織的網中的一個點、一根線、一眼孔。閱讀中,我不止一次地深深感到,我被這個框在黑框框裡的陌生人扯進了一個無限神秘怪誕的、充滿虛幻又不乏真實的、既像地獄又像天堂的迷宮中。奇怪的是,出現了那麼多我心靈之外的東西,它們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迷失,可我卻並不感到應有的慌亂和害怕,而是感覺像回到了一個寶貴的記憶里,回到了我久久尋覓的一個朋友身邊。
什麼叫難忘的經歷?這個下午就是我閱讀人生中的一次難忘的經歷,它全然改變了我對文學的認識,甚至改變了我人生的道路。
如果說迷醉、感動我一個下午不是件太難之事,那麼要徹底迷醉、感動我,讓這種迷醉和感動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又一個白天又一個夜晚地流動起來,像某種傳說里的經典愛情一樣,這肯定是困難又困難的,「要比用沙子搓一根繩子還要難」,「需要悟透所有高級和低級的謎」。現在看博爾赫斯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悟透了所有高級和低級的謎的人,他把我心靈的無數個白天和夜晚都以一種感動、迷醉的方式固定下來,流動起來。他甚至改變了我的形象,不再是那個桀驁不馴的什麼主義者,而是一個懂得了天高地厚的拜倒者。我敢說,我身邊一個個自以為是的名作家也不乏這種感受和變化,只不過他們更喜歡在私下說而已。迄今為止,我只看到過一個人對博爾赫斯的作品提出責難,他是這樣說的:
「我不太喜歡博爾赫斯寫的東西……他不是思想家,他是利用哲學問題作為文學素材創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一些片斷,一些糙稿,一些輪廊,一些小說構思的筆記和幾行詩……在他寫成的小說中,我比較喜歡的是《南方》、《烏爾里卡》和《沙之書》……」
意思是說,除此之外,他就談不上喜歡了。
是誰在這麼大放厥詞?
是他,博爾赫斯自己!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除了博爾赫斯自己,沒有人可以站到他的作品上去指手畫腳;二、博爾赫斯也許很想看到一個對他作品發難的人,因為實在沒有,他只好把自己請出來了。
想想,我們的作家是怎麼懼怕人家對他作品的批評,甚至不惜挖空心思去組織一些吹捧的好言好語。這說明什麼?不說明我們真成為了博爾赫斯,只說明我們太遠離了博爾赫斯,遠離了真正的文學。
探究一下造就博爾赫斯小說魅力的因素很有意思。
博爾赫斯小說似乎總是那些故事,那些場景,那些遙遠的、影子一樣的人物。換句話說,他用來製造小說的材料是有限的,不複雜的。簡單的故事,古老的身影,甚至常常出現雷同的東西。但他給讀者留下的感覺卻是無限得複雜,無限得多,經常多得讓我們感到一下子拿不下,仿佛他隨時都在提供新東西,而那些東西總是那麼深不可測,采之不盡。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答案在他詭秘的敘述上。他之敘述初粗看來,充滿了精緻的、陌生的措詞和比喻,它們首先迷惑了我們,讓我們一時無暇去關注故事本身的走向。這感覺有點如同看時裝表演,表演完了,塞滿你腦海的往往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服裝,而不是模特的長相或表情,雖然她們的表情甚至長相都很近似,但你就是記不住,因為你本來就無暇去記她們。
人到中年,還有個變化是,對來事琢磨得少了,對去事憶想得多了。人生如夢!幸虧我的「影子」有心,給我留下了這一堆散稿,好讓我對去事做個見證和紀念。這些文章多半是在不經意中生成的,也可以說多半是有感而發,由情催生。曾經,它們如散兵游勇,出沒無常,孤苦伶仃,如是結集還是首次。我想,這一定讓它們感到很溫暖、幸福——這些文章。在此,我很樂意代表它們,感謝作家出版社和安然女士對它們的關心和愛。今天,文字的力量已經降到最低點,人們必須彎下來,跪下來,趴下來,才能感受到文字微弱的力量。但我相信,只要你有所感受,就會受益無窮。因為,這正是心靈最需要的力量。
2008年4月3日博爾赫斯和我 他帶來了那些基本的詞語
時間會把它們組成的語言
抬舉為莎士比亞的音樂:
夜與晝,水與火,色彩與金屬……
——博爾赫斯《一個薩克森人(公元449年)》
1986年,我最值得炫耀的是年輕和健康,除此之外,我幾乎什麼也沒有,沒有戀愛,沒有存摺,沒有忘不掉的歡樂,也沒有驅不散的痛苦,生活對我來說似乎還沒有真正開始。與此同時,在萬里之外,在球星馬拉度納的國土上,一位雙目失明的作家,他最缺少的恰恰是年輕和健康,高齡和疾病正在無情地折磨著他,不斷地向他敲響生命結束的鐘聲。當他預感到這點後,他跟那些步入生命末日的老人一樣,執著地選擇了自己的葬身地:日內瓦。旅行是他人生的一大嗜好,伴隨著死亡的腳步聲,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日內瓦,成了他今生現世的最後一次旅行。
1986年6月14日,這位老人在日內瓦與世長辭: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博爾赫斯。
在我的身邊,沒有人不知道,博爾赫斯是阿根廷人——「燠熱潮濕的美洲是我的大陸」。博爾赫斯出生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少年時代他隨父母親呆過不少地方,包括日內瓦,但成年後他基本上也沒怎麼離開過這個城市。與布宜諾斯艾利斯相比,我感覺日內瓦只是他少年求知途中的一個驛站,就像我們很多人年輕時代都有一段在外地求學或謀生的經歷一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獨獨選擇日內瓦做他與世訣別的地方,而不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或者其他地方。這成了他作為一個「迷宮製造者」給我們製造的最後一個秘密。
告訴你們,我已經榮幸地揭開了這個謎語,但我不會跟任何人說的——我不告訴你,就像莫言先生有一次當著很大的官員和不少專家這樣說道:「造長篇小說的秘訣我知道,但我不告訴你。」
因為「不告訴你」,你們可以懷疑我的「坦率」。這無所謂的。我現在要說的是:當你們懂得懷疑時,也就等於喜歡上博爾赫斯了。因為懷疑,或者說製造懷疑,正是博爾赫斯最擅長並樂此不疲的。余華在《博爾赫斯的現實》一文中這樣寫道:「在他的詩歌里,在他的故事裡,以及他的隨筆,甚至是那些前言後記里,博爾赫斯讓懷疑流行在自己的敘述中,從而使他的敘述經常出現兩個方向,它們互相壓制,同時又互相解放。」
很難想像,失去這種敘述方式,博爾赫斯的作品會讓人感到那麼浩瀚,那麼深邃,那麼無窮無盡。其實,如果從作品數量而言,他一生的作品還不及我們身邊有些人一年寫下的多。好在文學從來不是以數量取勝的,如果這樣的話,文學早給那些人糟蹋得不像樣了。
我說過,剛剛說過,1986年的我除了年輕和健康什麼也沒有,這個沒有當然包括沒有文學,也包括沒有博爾赫斯。事實上,我在博爾赫斯生前連他的一個字都沒碰過。這本來不該算我的錯,但後來由於我對博爾赫斯產生了過度的崇敬,這竟然成了我常常對自己發出蠻橫責罵的一個大不是。我有些天真地想,如果讓我在博爾赫斯生前結識這位大師,那麼他的溘然長逝一定會成為我的一次巨大悲痛,真正的悲痛。一個人需要真正的悲痛,否則那些小打小鬧甚至自作多情的悲痛會把他毀壞的。為什麼那些深宅大院裡很難走出來一個硬朗的人,原因就因為他們只是生活在「蜜蜂的飛舞中」。
我是說,他(她)們可能經常會痛苦得叫爹叫娘,但所謂的痛苦只是被蜜蜂甜蜜的小刺蜇了一下皮表而已。在博爾赫斯的一篇詩作《白天的晚些時候》里,有一個這樣的人,他被一條灰色的毒蛇嚇死了,臨死不禁泄出了「銀色的甜蜜的尿液」——有人居然將它譯成了「潔白的糖尿」,感覺像他是個糖尿病人,所以才弱不禁風,才會被嚇死掉。哈哈,有趣的誤譯。說真的,閱讀經他人翻譯的博爾赫斯作品,有時真覺得是一件冒險的事情,你不得不隨時做好捶胸頓足的準備。但這是沒辦法的。好在我們有個了不起的王央樂先生,是他首先把博爾赫斯作品送到我們面前的。由於他把頭開得相當不錯,使得後來者對博氏作品的翻譯始終保持著一種相對的謹慎和高度。
說真的,這是必須的。
我沒有忘記,我第一次讀博爾赫斯小說的時間是1987年春天,在南京魯羊家裡。當時魯羊還不叫魯羊,也不像現在的魯羊,可以儘管呆在家裡,除了少有的幾堂課的時光。那時候他在出版社謀生,單位像根繩子一樣拴著他。這天,單位又把他牽走了。也許怕我一個人在家太無聊,出門前,他從書堆里抽出一本《世界文學》(不是當月的),建議我看看福特的兩篇小說。我看了,但福特的僧尼一般冷靜又乾淨的語言沒有叫我喜歡,於是就順便看了另外幾個欄目,其中有個「拉美文學」專欄,是王央樂先生翻譯的一組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有《交叉小徑的花園》、《馬別圖書館》、《沙之書》和《另一個我》等四個短篇。
當時我對博爾赫斯一無所知,所以開初的閱讀是漫不經心的,似乎只是想往目中塞點什麼,以打發獨自客居他屋的無聊。但沒看完一頁,我就感到了震驚,感到了它的珍貴和神奇,心血像漂泊者剛眺見陸岸一樣激動起來。哈哈,天曉得那天下午我有多麼辛苦又興奮!我很快就得出結論,捧在我手上的不是一個作品或作家,而是一個神秘又精緻、遙遠又真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水做的,但又是火做的,因而也是無限的、複雜的,它由一切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事物交織而成,而我仿佛就是交織的網中的一個點、一根線、一眼孔。閱讀中,我不止一次地深深感到,我被這個框在黑框框裡的陌生人扯進了一個無限神秘怪誕的、充滿虛幻又不乏真實的、既像地獄又像天堂的迷宮中。奇怪的是,出現了那麼多我心靈之外的東西,它們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迷失,可我卻並不感到應有的慌亂和害怕,而是感覺像回到了一個寶貴的記憶里,回到了我久久尋覓的一個朋友身邊。
什麼叫難忘的經歷?這個下午就是我閱讀人生中的一次難忘的經歷,它全然改變了我對文學的認識,甚至改變了我人生的道路。
如果說迷醉、感動我一個下午不是件太難之事,那麼要徹底迷醉、感動我,讓這種迷醉和感動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又一個白天又一個夜晚地流動起來,像某種傳說里的經典愛情一樣,這肯定是困難又困難的,「要比用沙子搓一根繩子還要難」,「需要悟透所有高級和低級的謎」。現在看博爾赫斯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悟透了所有高級和低級的謎的人,他把我心靈的無數個白天和夜晚都以一種感動、迷醉的方式固定下來,流動起來。他甚至改變了我的形象,不再是那個桀驁不馴的什麼主義者,而是一個懂得了天高地厚的拜倒者。我敢說,我身邊一個個自以為是的名作家也不乏這種感受和變化,只不過他們更喜歡在私下說而已。迄今為止,我只看到過一個人對博爾赫斯的作品提出責難,他是這樣說的:
「我不太喜歡博爾赫斯寫的東西……他不是思想家,他是利用哲學問題作為文學素材創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一些片斷,一些糙稿,一些輪廊,一些小說構思的筆記和幾行詩……在他寫成的小說中,我比較喜歡的是《南方》、《烏爾里卡》和《沙之書》……」
意思是說,除此之外,他就談不上喜歡了。
是誰在這麼大放厥詞?
是他,博爾赫斯自己!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除了博爾赫斯自己,沒有人可以站到他的作品上去指手畫腳;二、博爾赫斯也許很想看到一個對他作品發難的人,因為實在沒有,他只好把自己請出來了。
想想,我們的作家是怎麼懼怕人家對他作品的批評,甚至不惜挖空心思去組織一些吹捧的好言好語。這說明什麼?不說明我們真成為了博爾赫斯,只說明我們太遠離了博爾赫斯,遠離了真正的文學。
探究一下造就博爾赫斯小說魅力的因素很有意思。
博爾赫斯小說似乎總是那些故事,那些場景,那些遙遠的、影子一樣的人物。換句話說,他用來製造小說的材料是有限的,不複雜的。簡單的故事,古老的身影,甚至常常出現雷同的東西。但他給讀者留下的感覺卻是無限得複雜,無限得多,經常多得讓我們感到一下子拿不下,仿佛他隨時都在提供新東西,而那些東西總是那麼深不可測,采之不盡。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答案在他詭秘的敘述上。他之敘述初粗看來,充滿了精緻的、陌生的措詞和比喻,它們首先迷惑了我們,讓我們一時無暇去關注故事本身的走向。這感覺有點如同看時裝表演,表演完了,塞滿你腦海的往往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服裝,而不是模特的長相或表情,雖然她們的表情甚至長相都很近似,但你就是記不住,因為你本來就無暇去記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