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更有來信說,自己對待朋友出自一片真心,想不到對方並未以真心回報,因而十分痛苦,甚而痛罵朋友狼心狗肺等等。這些來信中,“想不到”三字用得最多。這不能怪別人,只怪自己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人情世故都“沒有想到”,他人不是自己,我們要精準的控制自己都難,更何況控制另一個人?

  也有一些優柔寡斷性格的來信,說明自己正與一群朋友同流合污,又下不了決心脫離那個圈子,請問三毛要怎麼辦?我說,就這麼辦,跳出那條污水河,比如壯士斷腕,起初可能麻煩,事後想想,幸虧下了決心,不然失足千古,是不得一再拖延的。一個影響不好的人,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敵人。當然,也不必去跟敵人對打,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快走快走,遲了來不及了。

  更有來信說,對於某個死纏爛打的朋友實在極不欣賞,苦於情面或憐憫,不忍深拒,因而感覺感受束縛,又不能告訴對方,怕對方受傷。這種處理,實在是小看了他人,高抬了自己。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沒有他我活不下去”。人,在本身體內自有韌性與生命力,不會因為朋友疏遠而去跳河,了不得十分悲傷,但時間久了,也是會過的。我們實在不必為對方想得太多,而低估了對方失友之後的再生。不會死的,請對方自己處理去吧。

  朋友這種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熱熱鬧鬧慶喜事,花好月更圓。朋友之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不必對方開口急急自動相助。朋友中之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細水長流。所謂知心也。知心朋友,偶爾清談一次,沒有要求,沒有利害,沒有得失,沒有是非口舌,相聚只為隨緣,如同柳絮春風,偶爾漫天飛舞,偶爾寒日飄零。這個“偶爾”便是永恆的某種境界,又何必再求拔刀相助,也不必兩肋插刀,更不談死生相共,都不必了。這才叫朋友。

  話說回來,朋友到了某種地步,也是有恩有情的,那便不叫朋友,叫做“情同手足”,手足已入五倫之內,定義和付出當然又不同了。

  兩性之間的朋友,萬一一方有了婚姻,配偶不能了解這份友誼而生誤會,那麼只有顧及家庭幸福,默默退出,不要深責。人間“不得已”的事情不是只有這一樣,如果深愛朋友,必須以對方幸福為重,不再來往,才叫快樂。

  男女之間,以純友情轉化為愛情,也未曾不可,相知又相愛,同組家庭,兩全其美,不也很好?何必猶豫呢?

  其實,天地可以稱朋友,愛民為民的一國之君也是某種朋友,父母手足試試看,也有可能亦親亦友,老師學生之間也能夠亦師亦友,這也是教學相長。

  如果能和自己做好朋友,這才最是自由。這種朋友,可進可出,若即若離,可愛可怨,可聚而不會散,才是最天長地久的一種好朋友。

  說了那麼多,這封信實在不算是答覆,只是很愉快的寫出了對朋友的觀點而已。

  謝謝各位來信給我的靈感。三毛上

  愧疚感

  親愛的通信朋友:

  各位的來信,實在是寶貴的。信中所談的問題,有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本身也有的種種迷茫和困境。這一次信件分類中,想談談“愧疚”的主題,這樣的來信,也是占多數的。

  大凡心存歉疚的人,在本質上往往偏向躁急性格。做出來的事,說過了的話,甚而傷害到某一個人,在事情發生時的心態與事情過後的再思,往往自相矛盾,而且悔不當初。其實,在心地上,這些來信的朋友,都是善良的。這樣的來信,大半以青少年朋友居多。而內疚的對象,往往是家人手足,尤其是對父母。

  看見一些來信中做兒女的因為傷害父母,內心苦痛自責而筆下千言的寫出來——給三毛,總使我有一點點衝動,想照著來信地址將原信寄回去,收信人,寫上他們的父親或母親,這不就成了和事佬了嗎?當然,沒有真的去做,因為來信沒有允許我如此。

  其實,心存內疚的人,大半是有心的人,只是在行為上——修補人格性情的決心,十分不積極而懦弱。

  當我們,無論是有心或者無心傷害到了一個人、破壞了一件美事,知道錯了,已是難能可貴;懂得自責,又進了一步;放在心裡折磨自己,或寫信向不相干的第三者去痛哭流涕,這也是好的,起碼這都一步一步在自覺自省。

  可是,寫信給沒有受到傷害的朋友,傾吐心事,在動機上仍是出於“自私”,這種“寫信目的”,無非是想使自己的罪惡感減輕一些而已。尤其是寫信給完全不相識的人如我。

  內疚又分許多種。有時,芝麻大小事情發生了,太過善良的人,便將它們看成世界末日,把一切的錯都招來放在自己心上,默默的受磨折,日而久之,影響到往後性情上的不能開朗和釋然,幾乎成為病態。

  也有另一份內疚,認真造成了一個事件,直接影響到他人的幸福,那麼這又另當別論了。

  說到題外話去,被傷害的人,沒有學著保護自己,任人傷害,也是值得檢討的事。當然在此說的只是一般人情世故,不是報刊上出了社會人命的那種。

  我們再回過來說歉疚感。既然自認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或只是出於誤會、急躁、不耐煩等等情況下而造成的人際僵局,那是最不必苦痛的。

  中國有一句成語:“解鈴還須繫鈴人。”打一個比方,最常見的——既然當初有這份狂妄和任性,向母親大叫大罵,不體娘心,而今難道沒有同樣的勇氣和良知,去母親身邊誠心道歉說明,使這冰凍的疼痛化為和風?

  古時“周處除三害”,不在於他除了前面兩害的好本事,他的自我頓悟和改變,才是這個故事因而流傳下來的可貴可敬之實。

  對於父母、手足、同學、朋友,如果真正背負著那麼沉重的歉疚感——如同信上所寫。那麼不必再悄悄來信給我了。一來又來,於事無補,徒然浪費精神。

  這種感覺如果積壓太久,對於身體的傷害也是很大的。解決的方法,除了道德之外,內心真誠痛下決心只要出於一片至誠,對方百分之九十是能諒解的。萬一,對方仍不肯諒解,這其中,我懷疑涉及金錢的事占大半,那麼欠債還錢,分期分年分月攤還,不占他人血汗辛苦,才是實事求是。情感的欺騙,自然又是一種。某種人,對情真真假假,遊戲人間本來不是死罪,如果對方不是如此人生觀的人,也拿來開玩笑,造成他人遺恨終身,自己雖然也有悔意,總是傷德。這便不是道歉能解的事了,那份內疚,是該當跟隨一輩子的——是為報應。

  也有上面所說,芝麻大小之事,發展成仇,自己存心道歉,他人不肯原諒,也是常見的事。這件事,涉及雙方胸襟和本身性格。強求不必,盡其在我,盡情盡義而對方仍不能化敵為友,那麼更不必痛苦,只有算了。

  這類來信的朋友,大半善良而謙虛,很少怨怪他人,只有深責自己。其實所謂內疚,不過小事一樁,勇於化解,就是善待本身良心。

  思想是可貴的,行為亦是可貴,這兩件事,相輔相成,缺一便不圓滿了。

  謝謝來信使我明鑑省視自己,感激不盡。

  三毛上

  少年愁

  親愛的朋友:

  又是青年節的月份了。對於這一個節日其實好似已經不再屬於我,可是想到那麼多封來信——青年朋友的,仍想寫幾句話。

  最不喜歡一般社會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講起少年或青年人時,總常引用的兩句詩——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好似只有經歷過了大半人生的人才有資格自己嘗過那愁的滋味。然後在詩句後半段,說:噯——看穿啦,秋天真涼慡。

  其實,少年有少年人的心事,青年有青年人的迷茫,在這種初初面對社會、生活、學業和前途的一個斷層階段,那種懼慌和壓力,絕對是勝過中年的。中年和老年,其實才叫安然,因為這條愁路大半已經走過來了,於是當然可以說風涼話了——對青年人。

  收到許多封青年人的來信,好似總也不受了解,心裡那份對生的掙扎,充滿著刀割一般尖銳的痛和委屈,當然,也有很深的寂寞和悲哀。而一般人,是看不見的。總以為青年人有本錢,一些生活小事上的不能快樂,叫做自尋煩惱而已。

  我認為,青年人的確有本錢,那份所講本錢,在於身體的健康以及來日方長的時間,這是一個角度。青年人事實上又真苦,因為實在沒有本錢。就從最直接的來說,沒有本錢就是口袋裡根本沒有錢。除了青春之外,本身的能力、社會經驗、人際關係,都欠缺太多;以上的欠缺,造成必須“自力更生”時種種十二分實際的苦痛,那有如一場戰役。自力更生這四個字,表示再不能吃父母的飯了,也表示學校時代“子宮時期”的一種結束。青年人乍一下突然面對社會,發覺孑然一身不算,還得養活自己,那份驚慌失措,比一個嬰兒的初初面對生命,還要來得巨大。而青年人不可能餓了便哭,因為要找奶瓶活下去的就是自己,哪有時間去哭呢?所以說,青年人又是沒有太多本錢的,這又是一個角度了。

  在人的一生里,我認為青年時代最有可為,也是最艱難的。

  有一年,去年,偶爾聽見曾經教過的一班學生,畢業了開始找事時的對話。一個說:“喂!我發覺社會上將大學畢業文憑這回事,不當什麼吔!”另一個說:“怎麼會?我們是大學生吔!”聽見這樣可愛又純潔的對話,幾乎令我大笑起來。天之高,地之厚,這些孩子要拿文憑去抵,是不可能的,而他們並不知曉。這也是青年人的可悲之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