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華陶窯
當我小睡醒來的時候,發覺這輛小貨車正行走在河床的亂石堆里。我坐起來看窗外,只見乾乾的河床前,繞著一條泥巴路。”
同去的朋友見我在后座撐起來,就說:“對不起,路這麼顛,把你顛醒了。”
我問說:“我們在哪裡?”他說在苗栗。
那一路,是由嘉義上來的,當天回台北。
我問這位朋友:“你的車子如果發不動了怎麼辦?”那時天色近晚,微雨,微寒,而我們的車,正在涉過一片水塘又一片水塘。
“那個窯場,真的值得去看嗎?”說時我已累了。朋友很有把握的說:“去了就曉得。”
我們終於爬出了低地河床,進入一片如詩如畫的鄉間裡去,那雨水,把一切給蒙上了輕紗。我完全醒了,貪心鬼似的把這景色給看到心裡去,並不必舉照相機。
這兒是苗栗的鄉間,只不過距離台北那麼一點點路,就連大地和空氣,都是不同。
沿途中,朋友下車,去搬一隻向農家買下的風鼓——用來打稻米的老農具。車子怎麼樣也擠不下。我們淋著雨,一試再試,都沒有可能,在這種情形下,我的累,又發散了出來,對於那個要去的窯,也失去了盼望。
等到車子往山坡上開去,遠遠的鄉間被我們丟在背後,一條平滑的柏油路轉著山腰把我們往上升,那時,一片片樸素的灰瓦房這才落入眼前。大門處,寫著一個好大的牌子。入山的時候,一邊的路肩,交給了花壇和紅磚,一路上去,只見那人工的樸質,一種可喜的野趣,又帶著一絲人文背景,自成一個山莊。窯,就到了。
窯,造在山坡上,廠戶寬敞極了,四周全是架子。兩面大木窗,將鄉間景色,居高臨下的給占了下來,那些人,生活在畫裡——做陶。
高高的廠房裡,那份清靜,好似不在人間。一個老師傅坐著,正用泥巴做好大的花瓶,一個女孩子,在另一邊站著,她做小件的,在一個大檯面上。
見到我們的去,年輕女孩把泥巴一推,含笑迎上來。她,畫裡的女子,長長頭髮,樸素的一條恤杉,一條長褲,脂粉不施,眉目間,清純得有如一片春天裡寂靜的風景。
那個雨中的黃昏,就是閒靜兩字可得。
我們看了一下四周,好似苗栗一帶的民俗品都被這一家人收了來。大大的花壇,成排的石臼,看似漫不經心的散放在空地上,細心人輕輕觀察,也可知道主人的那份典雅之心。大窗下,可以坐人,那個叫做美華的女子,安詳的提來一壺水,開始泡老人茶。
是什麼樣的人,躲在這兒做神仙呢?
美華說,這個地方是她姐姐和姐夫的,說著說著,我們又去看了山區裡的三合院。一個陳列室,全是木箱、木板地、木桌,這些東西的上面,放著一組一組的陶。
當美華關上陳列室時,看見了紅紅的兩副對聯:“也堪斬馬談方略,還是作陶看野花。”
我呆望著雨中的屋子和這兩句話,心裡升出一絲感傷;那種,對自己的無力感。那種,放不下一切的紅塵之戀。那種,覺得自己不清慡的俗氣,全部湧上心頭。
美華打開左廂的門給我看,裡面是一間空房,她說:“你可以來,住在這裡寫作。”
我想反問美華:人,一旦住到這種仙境裡來時,難道還把寫作也帶上來嗎?
那時,微雨打著池塘,池塘里,是蓮花。
沒敢停留太久,只想快快離去,生怕多留下去,那份常常存在的退隱之心又起。而我的父母,唯一舍不下的人,拿他們怎麼辦?
這種地方,如果躲在千里之外,也算了,如果確實知道,就在苗栗,有這麼幾個人,住在一個他們自造的仙境裡——而我卻不能,這份悵,才叫一種真悵。
窯,靜得可以聽見風過林梢,靜得一片茶葉都不浮起,靜得人和泥巴結合成一體,靜得不想說任何話。
美華戴上手套,拿了一個槌子,說要開窯給我們看,那是個燒木柴的窯,不是電窯。我說不必了,生怕火候不夠,早開了不好。美華一面打去封口處的磚,一面說:“燒了七天七夜了,正是打開的時候。”
看見她站得高高的,熟練的一槌一槌把紅磚打散。看著、看著,我第一次對自己說:“我羨慕她,我羨慕她,但願這一刻,就變成她。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比她更美了。”一生承擔自己的命運,絕不隨便羨慕任何人,也不想做任何人,只有這一次,夢,落在一個做陶的女子身上去。那份對於泥土的愛啊,將人親得那麼乾乾淨淨。
天色暗了,我的歸程向北。
美華問我要什麼,沒有挑那些燒過的陶,走到架上,捧下一個待燒的白罈子——就要這份純白了。
“那你當心捧住哦!這不過還是泥巴,沒燒過,一碰就破了。”美華說。
我將這一個線條雅美極了的泥巴罈子用雙手輕輕捧住,放在膝蓋上。
回程時,出了小車禍。當!後面的車撞上來的時候,我整個身子往後仰去,而手的恣勢不變——抱著我的泥巴。
照片上這一個看上去好似素燒的罈子,是在那片桃源仙境裡得來的。
那座窯,叫做“華陶窯”。
什麼時候,才能夠丟開一切的一切,去做一個做陶看野花的人呢?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大概才算快樂和自由的開始吧。我不知道。
林妹妹的裙子
這兩條裙子,是我收藏中國東西的開始。
有一年,回到台灣來,父親老說我的衣服不夠,每天都催人上街去買新衣服。
對於穿著,並不是不喜歡,相反的,就因為太喜歡了,反而十分固執的挑選那種自然風味的打扮。這麼一來,櫥窗里流行的服飾全都不合心意——它們那么正式,應該屬於上班族的。那種兵器很重的防禦味道,穿上了,叫人一看,十步之外,就會止步而且肅然起敬的。
我喜歡穿著的布料偏向棉織或麻織品,裙子不能短,下幅寬一些,一步一跨的,走起來都能生風。那種長裙,無論冬天配馬靴或夏天穿涼鞋,都能適合。至於旗袍、窄裙,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去買——它使我的步子邁不開,細細碎碎的走路,怪拘束的。
就因為買衣服不容易,逛來逛去,乾脆不再看衣店,直接跑到光華市場去看舊書。
就在舊書市場的二樓,一家門面小小的古董店裡,先看見了照片中那條桃紅色的古裙。
我請店家把裙子取下來——當時它掛在牆上被一片大玻璃框嵌著——拿在手中細細看了一下那個手工,心裡不知怎的浮出一份神秘的愛悅。時光倒流到那個古老的社會,再流進《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去。看見林妹妹黛玉穿著這條裙子,正在臨風涕泣,紫鵑拿了一個披風要給她披上,見她哭得那個樣子,心裡直怪寶玉偏又嘔她。
想著想著,我把這條裙子往身上一緊,那份古雅襯著一雙涼鞋,竟然很配——這是林妹妹成全我,並不小器。她要我買下來,於是,我把它穿回家去了。
這種裙子,事實上是一條外裙,長到小腿下面。過去的小姐們,在這裙子下面又穿一條更長的可以蓋住腳的,這種式樣,我們在平劇里還可以看見。《紅樓夢》的人物畫片裡也是如此的。
當我把這條桃紅色的古裙當成衣服穿的時候,那個夏天過得特別新鮮。穿在歐洲的大街上時,總有女人把我攔下來,要細看這裙子的手工。每當有人要看我的裙子,我就得意,如果有人問我哪裡可以買到,我就說:“這是中國一位姓林的小姐送的,不好買哦!”
說不好買,結果又給碰到了另一條。
這一回,林妹妹已經死了,寶玉出家去,薛寶釵這位做人周全的好婦人,把她一條裙子陪給了襲人,叫她千萬不必為寶玉守什麼,出嫁去吧。當襲人終於嫁給了蔣玉涵之後,有一回曬衣服,發現這條舊裙子,發了一回呆,又給默默的收放到衣箱裡去。
許多年過去了,這條裙子被流到民間去,又等了很多年,落到我的家裡來。
每年夏天,我總是穿著這兩條裙子,大街小巷的去走,同時幻想著以上的故事。今年夏天,又要再穿它們了,想想自己的性格,有幾分是黛玉又有幾分是寶釵呢?想來想去,史湘雲怎麼不見了,她的裙子,該是什麼顏色呢?湘雲愛做小子打扮,那麼下一回,古董店裡的男式衣服,給它買一件、夢中穿了去哄老太太賈母,裝做寶玉吧。
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項鍊
哈敏的小店擠在西雅圖的“PIKEPLACEMARKET”,裡面並不起眼。相信每一個去過西雅圖的旅客對於這一個必游之地是一定會去的。
市場就在碼頭的對街,上百家各色各樣不同的攤位和商店擠在一起,逛上一天都不會厭。光憑著這個市場,西雅圖的可游性就高出洛杉磯太多,比較起舊金山來,稍稍又少了些氣氛。這只是在我的主觀看法下,對於美國西岸的評價。
是一個冷雨淒風的下午,當天,我沒有課,功課也都做好了,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就又去了那個市場。
逛了好多年的攤子,一些小零小碎、不好不壞的首飾看了根本不會去亂買,除非是精品,不然重量不重質的收藏只有給自己找麻煩。
哈敏的小店是樓梯間擠出來的一個小角落,一些人錯過了它有可能,而我的一種直覺是不會使我漏掉的。店已經夠小了,六個“榻榻米”那麼大還做了一個有如我們中國北方人的“炕”一樣的東西。他呢,不是站著的,永遠盤坐在那個地方,上面掛了一批花花綠綠的衣服和絲巾。
當我小睡醒來的時候,發覺這輛小貨車正行走在河床的亂石堆里。我坐起來看窗外,只見乾乾的河床前,繞著一條泥巴路。”
同去的朋友見我在后座撐起來,就說:“對不起,路這麼顛,把你顛醒了。”
我問說:“我們在哪裡?”他說在苗栗。
那一路,是由嘉義上來的,當天回台北。
我問這位朋友:“你的車子如果發不動了怎麼辦?”那時天色近晚,微雨,微寒,而我們的車,正在涉過一片水塘又一片水塘。
“那個窯場,真的值得去看嗎?”說時我已累了。朋友很有把握的說:“去了就曉得。”
我們終於爬出了低地河床,進入一片如詩如畫的鄉間裡去,那雨水,把一切給蒙上了輕紗。我完全醒了,貪心鬼似的把這景色給看到心裡去,並不必舉照相機。
這兒是苗栗的鄉間,只不過距離台北那麼一點點路,就連大地和空氣,都是不同。
沿途中,朋友下車,去搬一隻向農家買下的風鼓——用來打稻米的老農具。車子怎麼樣也擠不下。我們淋著雨,一試再試,都沒有可能,在這種情形下,我的累,又發散了出來,對於那個要去的窯,也失去了盼望。
等到車子往山坡上開去,遠遠的鄉間被我們丟在背後,一條平滑的柏油路轉著山腰把我們往上升,那時,一片片樸素的灰瓦房這才落入眼前。大門處,寫著一個好大的牌子。入山的時候,一邊的路肩,交給了花壇和紅磚,一路上去,只見那人工的樸質,一種可喜的野趣,又帶著一絲人文背景,自成一個山莊。窯,就到了。
窯,造在山坡上,廠戶寬敞極了,四周全是架子。兩面大木窗,將鄉間景色,居高臨下的給占了下來,那些人,生活在畫裡——做陶。
高高的廠房裡,那份清靜,好似不在人間。一個老師傅坐著,正用泥巴做好大的花瓶,一個女孩子,在另一邊站著,她做小件的,在一個大檯面上。
見到我們的去,年輕女孩把泥巴一推,含笑迎上來。她,畫裡的女子,長長頭髮,樸素的一條恤杉,一條長褲,脂粉不施,眉目間,清純得有如一片春天裡寂靜的風景。
那個雨中的黃昏,就是閒靜兩字可得。
我們看了一下四周,好似苗栗一帶的民俗品都被這一家人收了來。大大的花壇,成排的石臼,看似漫不經心的散放在空地上,細心人輕輕觀察,也可知道主人的那份典雅之心。大窗下,可以坐人,那個叫做美華的女子,安詳的提來一壺水,開始泡老人茶。
是什麼樣的人,躲在這兒做神仙呢?
美華說,這個地方是她姐姐和姐夫的,說著說著,我們又去看了山區裡的三合院。一個陳列室,全是木箱、木板地、木桌,這些東西的上面,放著一組一組的陶。
當美華關上陳列室時,看見了紅紅的兩副對聯:“也堪斬馬談方略,還是作陶看野花。”
我呆望著雨中的屋子和這兩句話,心裡升出一絲感傷;那種,對自己的無力感。那種,放不下一切的紅塵之戀。那種,覺得自己不清慡的俗氣,全部湧上心頭。
美華打開左廂的門給我看,裡面是一間空房,她說:“你可以來,住在這裡寫作。”
我想反問美華:人,一旦住到這種仙境裡來時,難道還把寫作也帶上來嗎?
那時,微雨打著池塘,池塘里,是蓮花。
沒敢停留太久,只想快快離去,生怕多留下去,那份常常存在的退隱之心又起。而我的父母,唯一舍不下的人,拿他們怎麼辦?
這種地方,如果躲在千里之外,也算了,如果確實知道,就在苗栗,有這麼幾個人,住在一個他們自造的仙境裡——而我卻不能,這份悵,才叫一種真悵。
窯,靜得可以聽見風過林梢,靜得一片茶葉都不浮起,靜得人和泥巴結合成一體,靜得不想說任何話。
美華戴上手套,拿了一個槌子,說要開窯給我們看,那是個燒木柴的窯,不是電窯。我說不必了,生怕火候不夠,早開了不好。美華一面打去封口處的磚,一面說:“燒了七天七夜了,正是打開的時候。”
看見她站得高高的,熟練的一槌一槌把紅磚打散。看著、看著,我第一次對自己說:“我羨慕她,我羨慕她,但願這一刻,就變成她。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比她更美了。”一生承擔自己的命運,絕不隨便羨慕任何人,也不想做任何人,只有這一次,夢,落在一個做陶的女子身上去。那份對於泥土的愛啊,將人親得那麼乾乾淨淨。
天色暗了,我的歸程向北。
美華問我要什麼,沒有挑那些燒過的陶,走到架上,捧下一個待燒的白罈子——就要這份純白了。
“那你當心捧住哦!這不過還是泥巴,沒燒過,一碰就破了。”美華說。
我將這一個線條雅美極了的泥巴罈子用雙手輕輕捧住,放在膝蓋上。
回程時,出了小車禍。當!後面的車撞上來的時候,我整個身子往後仰去,而手的恣勢不變——抱著我的泥巴。
照片上這一個看上去好似素燒的罈子,是在那片桃源仙境裡得來的。
那座窯,叫做“華陶窯”。
什麼時候,才能夠丟開一切的一切,去做一個做陶看野花的人呢?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大概才算快樂和自由的開始吧。我不知道。
林妹妹的裙子
這兩條裙子,是我收藏中國東西的開始。
有一年,回到台灣來,父親老說我的衣服不夠,每天都催人上街去買新衣服。
對於穿著,並不是不喜歡,相反的,就因為太喜歡了,反而十分固執的挑選那種自然風味的打扮。這麼一來,櫥窗里流行的服飾全都不合心意——它們那么正式,應該屬於上班族的。那種兵器很重的防禦味道,穿上了,叫人一看,十步之外,就會止步而且肅然起敬的。
我喜歡穿著的布料偏向棉織或麻織品,裙子不能短,下幅寬一些,一步一跨的,走起來都能生風。那種長裙,無論冬天配馬靴或夏天穿涼鞋,都能適合。至於旗袍、窄裙,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去買——它使我的步子邁不開,細細碎碎的走路,怪拘束的。
就因為買衣服不容易,逛來逛去,乾脆不再看衣店,直接跑到光華市場去看舊書。
就在舊書市場的二樓,一家門面小小的古董店裡,先看見了照片中那條桃紅色的古裙。
我請店家把裙子取下來——當時它掛在牆上被一片大玻璃框嵌著——拿在手中細細看了一下那個手工,心裡不知怎的浮出一份神秘的愛悅。時光倒流到那個古老的社會,再流進《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去。看見林妹妹黛玉穿著這條裙子,正在臨風涕泣,紫鵑拿了一個披風要給她披上,見她哭得那個樣子,心裡直怪寶玉偏又嘔她。
想著想著,我把這條裙子往身上一緊,那份古雅襯著一雙涼鞋,竟然很配——這是林妹妹成全我,並不小器。她要我買下來,於是,我把它穿回家去了。
這種裙子,事實上是一條外裙,長到小腿下面。過去的小姐們,在這裙子下面又穿一條更長的可以蓋住腳的,這種式樣,我們在平劇里還可以看見。《紅樓夢》的人物畫片裡也是如此的。
當我把這條桃紅色的古裙當成衣服穿的時候,那個夏天過得特別新鮮。穿在歐洲的大街上時,總有女人把我攔下來,要細看這裙子的手工。每當有人要看我的裙子,我就得意,如果有人問我哪裡可以買到,我就說:“這是中國一位姓林的小姐送的,不好買哦!”
說不好買,結果又給碰到了另一條。
這一回,林妹妹已經死了,寶玉出家去,薛寶釵這位做人周全的好婦人,把她一條裙子陪給了襲人,叫她千萬不必為寶玉守什麼,出嫁去吧。當襲人終於嫁給了蔣玉涵之後,有一回曬衣服,發現這條舊裙子,發了一回呆,又給默默的收放到衣箱裡去。
許多年過去了,這條裙子被流到民間去,又等了很多年,落到我的家裡來。
每年夏天,我總是穿著這兩條裙子,大街小巷的去走,同時幻想著以上的故事。今年夏天,又要再穿它們了,想想自己的性格,有幾分是黛玉又有幾分是寶釵呢?想來想去,史湘雲怎麼不見了,她的裙子,該是什麼顏色呢?湘雲愛做小子打扮,那麼下一回,古董店裡的男式衣服,給它買一件、夢中穿了去哄老太太賈母,裝做寶玉吧。
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項鍊
哈敏的小店擠在西雅圖的“PIKEPLACEMARKET”,裡面並不起眼。相信每一個去過西雅圖的旅客對於這一個必游之地是一定會去的。
市場就在碼頭的對街,上百家各色各樣不同的攤位和商店擠在一起,逛上一天都不會厭。光憑著這個市場,西雅圖的可游性就高出洛杉磯太多,比較起舊金山來,稍稍又少了些氣氛。這只是在我的主觀看法下,對於美國西岸的評價。
是一個冷雨淒風的下午,當天,我沒有課,功課也都做好了,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就又去了那個市場。
逛了好多年的攤子,一些小零小碎、不好不壞的首飾看了根本不會去亂買,除非是精品,不然重量不重質的收藏只有給自己找麻煩。
哈敏的小店是樓梯間擠出來的一個小角落,一些人錯過了它有可能,而我的一種直覺是不會使我漏掉的。店已經夠小了,六個“榻榻米”那麼大還做了一個有如我們中國北方人的“炕”一樣的東西。他呢,不是站著的,永遠盤坐在那個地方,上面掛了一批花花綠綠的衣服和絲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