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她發現自己退步很多,荷西下班回來,不是說:早上水停了,去隔壁提水,就是買了便宜的西瓜,東西又漲價了。生活上最起碼的欠缺,造成了情趣的枯竭。
“為了補救,我們買了很多有關已婚婦女的心理學書籍——的確,很多心理上的問題都發生在自己身上。”感情適應上的困難,使她一度想與荷西分開。
“不是吵架,”她說:“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而這種失望是我造成的。荷西要娶的我,絕不是那時候的我。當時的情況,幾乎陷入絕境。”
荷西上班了,她被封閉在家裡,熱風似火般燃燒,鄰居們無話可談。
“我非常苦,非常寂寞,甚至發生這樣孩子氣的事:荷西上班,我把門一擋,眼淚就流下來了。我說:‘荷西,你不許去,你一定不許去,你去,我就拿刀殺你!’”然後,她笑起來了,露出參差可愛的牙齒。
荷西還是走了。她只有呆坐地上,面對干禿禿,沒有糊水泥的牆。
長期觀察一種風俗之後,和做遊客的心情不一樣了。她細細想,一個一個想,生活里的枝枝葉葉,之後,提起已經停了十年的筆,寫下沙漠生活中第一個故事:《中國飯店》。
十年前,二十三歲,正確一點推算,她十四、五歲即以“陳平”的本名投搞。作品不多,零零散散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分別發表在《現代文學》、《皇冠》、《幼獅文藝》、《中央副刊》和《人間副刊》。
嚴格說起來,它們蒼白、憂鬱、迷惘,充滿了對生命、真理固執的探索,而撒哈拉的一系列故事,健康、豁達、灑脫不羈。
“出國以後,我就沒有再接觸過詩、書和文學了。等《中國飯店》寫出來以後,一看,我就說,這不是文學。跟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
“我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我變了,我所寫的,不再是我過去關心的人生,現在所寫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鋪直敘述說生活。”
只是,筆也再沒有停下。
生活,是一種更真實。
她想起在文化學院選讀的哲學課程。
“哲學並沒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我唯一學到的是分析。研究哲學,對我是一種浪漫的選擇,當初以為它能解釋很多疑惑,事實上,學者的經驗並不能成為我的經驗。”
她換了一個坐姿,抱著膝蓋沉思。深藍幾何圖案的地毯上,擱著煙缸、茶杯。書桌一角的檯燈,灑下柔和寧靜的亮光。
“我只能說,生活把我教育出來了,哲學是基礎,人生,根本不能問。”
沙漠給了她答案。定下來後,幾乎拋棄了過去的一切。她開始對四鄰產生關切:“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後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
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於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
“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里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在她眼裡,他們是很幸福的一群人。
許多沙漠朋友問:“你認為撒哈拉怎麼樣?”
她反問:“你呢?”
“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她重重的說著“最”,代他們深吸一口氣。
“你有沒有看過樹?有沒有看過花?你覺得怎麼樣?”她又問。
撒哈拉朋友說:“在電影上看過。但是啊,你有沒有看過沙漠的星空,我們的星,都像玻璃一樣——”
撒哈拉人對這片大漠有著無比的熱愛,她住久了,也有同樣感覺。“想到中國,我竟覺得那是一個前世,離我是那樣遠,遠可不及。”撒哈拉的家,就此開放了。駱駝肉做菜,也發覺不是那麼不可忍受的事了。結交朋友,認識環境,《懸壺濟世》和《芳鄰》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她告訴我,在沙漠裡學到最大一門功課就是“淡泊”。(反過來說也許是“懶散”。)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名,也無所謂利;他們就是沙漠裡的一種產物,跟沙漠裡的一塊石頭,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樣,屬於大自然。”
他們從不抱怨冷,從不抱怨熱,也許知道世局,但並不關心;如果每一個人都像撒哈拉人,這個世界不會進步,但至少和平。
“更可貴的,他們是非常快樂的民族,可是並不刻意追求;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
她說,沙漠裡,物資的需求幾近於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他們不一定了解宗教的真正意義,對於回教的“律”卻信守不渝。他們也沒有看過繁華世界,有水喝,有駱駝肉吃,就很滿足了。
“政治意義還是要被瓜分時才恍然覺悟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屬於沙漠,甚至很有錢的沙漠人到德國留學,回到沙漠後,還跟我說:‘多麼快樂,又可以用手抓飯吃了!’”
說這些話時,態度是專注嚴肅的,但是,她的笑聲、手勢、連帶彈菸灰的姿態,都十分俏皮、坦然,人事風霜的歷練,似乎使她反璞歸真。
她一直是理想主義者。
“學校並沒有給我什麼樣的教育,而且,我一直希望離家出走,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哲學系三年級,她首次聽到一張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非常感動。西班牙的小白房子、毛驢、一望無際的葡萄園,那樣粗獷,那樣樸質,是她嚮往中的美麗樂園。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應該到那裡看一次,然後把哲學裡的蒼白去掉。”
終於成行了。
不過,今天的她仍然認為去西班牙是一個浪漫的選擇,而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住在馬德里大學宿舍里,既不認識什麼人,語言也不通,唯一的依靠,就是家信。收不到信,就流淚,收到信,就關起房門不停的寫回信。除了讀書,她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完全沒有計劃過日子。
“出國前,我的個性很不開放,始終所想的就是一個人生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那時候常想死,想自殺,但是到了西班牙,看見別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這樣也是健康的,並不膚淺。”
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眾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麼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
她慶幸有這樣一個寬闊的起步,另方面,又感到前途茫茫。考慮良久,她選擇了德國,繼續前程。
在蕭邦和喬治桑住過的一個島上做了三個月導遊,賺了點旅費,一張機票,她到了德國,進入歌德學院,專攻語文。一天念十六小時的德文,九個月就取得德文教師資格,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成績,“但也是我留學生活最貧乏的一段。”
她輕輕地笑,抿抿嘴唇:“我一天到晚就在念書,對德國的人和事,完全講不出來。我認識的德國,就是上學的那條路和幾個博物館、美術館。”
回想起來,真是很大的損失。她情願沒有拿到什麼證書,情願說不好德文,(她學的德文,有“正統”的柏林口音。)而了解他們的衣食住行。
在德國,也打工。看見GG上徵求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子,她想,為什麼要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子?於是寄了十幾張彩色照片,竟然很順利的應徵到這份工作。那是第一次為了賺兩百美金生活費“拋頭露面”,她在一家大百貨公司里做蔻蒂化妝品公司的模特兒,賣十天香水。
“第一天簡直羞愧得不得了,一點不覺得是一種驕傲,恨不得把自己埋起來。”
在德國,除了看到一些偉大的藝術品,她認為實在沒什麼可講的。“對勞苦的大眾來說,藝術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國民住宅。”
西班牙兩年,德國一年,她又轉移目標了。她得到一個伊利諾大學主修陶瓷的機會,提著兩口大皮箱,走出芝加哥機場。
一個月後,她謀得職位,在伊利諾大學法律系圖書館負責英美法分類。第一天上班,她就鬧了笑話,在兩百本書頁里蓋了兩百個錯誤的圖章,日期是:十月三十六日!
美國一年,父母最關心的是她的婚姻——有不少博士找她,但是,她堅持要嫁一個自己所愛的人。
她回家了,在文化學院、政工幹校和家專教了兩年書,她又想飛了,離開家,繼續流浪——短短十年,遍歷大半個地球,甚至東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都去過了。不過,她說:“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喜歡旅遊的人,因為很累,我不愛‘景’,我愛‘人’,這是真的。”
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正是她一系列撒哈拉故事裡最吸引人的特色。
“年齡愈大,我愈能同情別人的苦痛,而我的同情不是施捨,施捨就成了同情的罪。”
她清晰的音調急切起來:“我這樣想,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很多苦難,而悲天憫人不是你憐憫他,是他給了你東西,因為憐憫別人,自己才會進步。”
“為了補救,我們買了很多有關已婚婦女的心理學書籍——的確,很多心理上的問題都發生在自己身上。”感情適應上的困難,使她一度想與荷西分開。
“不是吵架,”她說:“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而這種失望是我造成的。荷西要娶的我,絕不是那時候的我。當時的情況,幾乎陷入絕境。”
荷西上班了,她被封閉在家裡,熱風似火般燃燒,鄰居們無話可談。
“我非常苦,非常寂寞,甚至發生這樣孩子氣的事:荷西上班,我把門一擋,眼淚就流下來了。我說:‘荷西,你不許去,你一定不許去,你去,我就拿刀殺你!’”然後,她笑起來了,露出參差可愛的牙齒。
荷西還是走了。她只有呆坐地上,面對干禿禿,沒有糊水泥的牆。
長期觀察一種風俗之後,和做遊客的心情不一樣了。她細細想,一個一個想,生活里的枝枝葉葉,之後,提起已經停了十年的筆,寫下沙漠生活中第一個故事:《中國飯店》。
十年前,二十三歲,正確一點推算,她十四、五歲即以“陳平”的本名投搞。作品不多,零零散散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分別發表在《現代文學》、《皇冠》、《幼獅文藝》、《中央副刊》和《人間副刊》。
嚴格說起來,它們蒼白、憂鬱、迷惘,充滿了對生命、真理固執的探索,而撒哈拉的一系列故事,健康、豁達、灑脫不羈。
“出國以後,我就沒有再接觸過詩、書和文學了。等《中國飯店》寫出來以後,一看,我就說,這不是文學。跟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
“我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我變了,我所寫的,不再是我過去關心的人生,現在所寫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鋪直敘述說生活。”
只是,筆也再沒有停下。
生活,是一種更真實。
她想起在文化學院選讀的哲學課程。
“哲學並沒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我唯一學到的是分析。研究哲學,對我是一種浪漫的選擇,當初以為它能解釋很多疑惑,事實上,學者的經驗並不能成為我的經驗。”
她換了一個坐姿,抱著膝蓋沉思。深藍幾何圖案的地毯上,擱著煙缸、茶杯。書桌一角的檯燈,灑下柔和寧靜的亮光。
“我只能說,生活把我教育出來了,哲學是基礎,人生,根本不能問。”
沙漠給了她答案。定下來後,幾乎拋棄了過去的一切。她開始對四鄰產生關切:“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後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
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於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
“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里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在她眼裡,他們是很幸福的一群人。
許多沙漠朋友問:“你認為撒哈拉怎麼樣?”
她反問:“你呢?”
“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她重重的說著“最”,代他們深吸一口氣。
“你有沒有看過樹?有沒有看過花?你覺得怎麼樣?”她又問。
撒哈拉朋友說:“在電影上看過。但是啊,你有沒有看過沙漠的星空,我們的星,都像玻璃一樣——”
撒哈拉人對這片大漠有著無比的熱愛,她住久了,也有同樣感覺。“想到中國,我竟覺得那是一個前世,離我是那樣遠,遠可不及。”撒哈拉的家,就此開放了。駱駝肉做菜,也發覺不是那麼不可忍受的事了。結交朋友,認識環境,《懸壺濟世》和《芳鄰》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她告訴我,在沙漠裡學到最大一門功課就是“淡泊”。(反過來說也許是“懶散”。)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名,也無所謂利;他們就是沙漠裡的一種產物,跟沙漠裡的一塊石頭,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樣,屬於大自然。”
他們從不抱怨冷,從不抱怨熱,也許知道世局,但並不關心;如果每一個人都像撒哈拉人,這個世界不會進步,但至少和平。
“更可貴的,他們是非常快樂的民族,可是並不刻意追求;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
她說,沙漠裡,物資的需求幾近於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他們不一定了解宗教的真正意義,對於回教的“律”卻信守不渝。他們也沒有看過繁華世界,有水喝,有駱駝肉吃,就很滿足了。
“政治意義還是要被瓜分時才恍然覺悟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屬於沙漠,甚至很有錢的沙漠人到德國留學,回到沙漠後,還跟我說:‘多麼快樂,又可以用手抓飯吃了!’”
說這些話時,態度是專注嚴肅的,但是,她的笑聲、手勢、連帶彈菸灰的姿態,都十分俏皮、坦然,人事風霜的歷練,似乎使她反璞歸真。
她一直是理想主義者。
“學校並沒有給我什麼樣的教育,而且,我一直希望離家出走,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哲學系三年級,她首次聽到一張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非常感動。西班牙的小白房子、毛驢、一望無際的葡萄園,那樣粗獷,那樣樸質,是她嚮往中的美麗樂園。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應該到那裡看一次,然後把哲學裡的蒼白去掉。”
終於成行了。
不過,今天的她仍然認為去西班牙是一個浪漫的選擇,而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住在馬德里大學宿舍里,既不認識什麼人,語言也不通,唯一的依靠,就是家信。收不到信,就流淚,收到信,就關起房門不停的寫回信。除了讀書,她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完全沒有計劃過日子。
“出國前,我的個性很不開放,始終所想的就是一個人生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那時候常想死,想自殺,但是到了西班牙,看見別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這樣也是健康的,並不膚淺。”
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眾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麼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
她慶幸有這樣一個寬闊的起步,另方面,又感到前途茫茫。考慮良久,她選擇了德國,繼續前程。
在蕭邦和喬治桑住過的一個島上做了三個月導遊,賺了點旅費,一張機票,她到了德國,進入歌德學院,專攻語文。一天念十六小時的德文,九個月就取得德文教師資格,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成績,“但也是我留學生活最貧乏的一段。”
她輕輕地笑,抿抿嘴唇:“我一天到晚就在念書,對德國的人和事,完全講不出來。我認識的德國,就是上學的那條路和幾個博物館、美術館。”
回想起來,真是很大的損失。她情願沒有拿到什麼證書,情願說不好德文,(她學的德文,有“正統”的柏林口音。)而了解他們的衣食住行。
在德國,也打工。看見GG上徵求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子,她想,為什麼要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子?於是寄了十幾張彩色照片,竟然很順利的應徵到這份工作。那是第一次為了賺兩百美金生活費“拋頭露面”,她在一家大百貨公司里做蔻蒂化妝品公司的模特兒,賣十天香水。
“第一天簡直羞愧得不得了,一點不覺得是一種驕傲,恨不得把自己埋起來。”
在德國,除了看到一些偉大的藝術品,她認為實在沒什麼可講的。“對勞苦的大眾來說,藝術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國民住宅。”
西班牙兩年,德國一年,她又轉移目標了。她得到一個伊利諾大學主修陶瓷的機會,提著兩口大皮箱,走出芝加哥機場。
一個月後,她謀得職位,在伊利諾大學法律系圖書館負責英美法分類。第一天上班,她就鬧了笑話,在兩百本書頁里蓋了兩百個錯誤的圖章,日期是:十月三十六日!
美國一年,父母最關心的是她的婚姻——有不少博士找她,但是,她堅持要嫁一個自己所愛的人。
她回家了,在文化學院、政工幹校和家專教了兩年書,她又想飛了,離開家,繼續流浪——短短十年,遍歷大半個地球,甚至東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都去過了。不過,她說:“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喜歡旅遊的人,因為很累,我不愛‘景’,我愛‘人’,這是真的。”
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正是她一系列撒哈拉故事裡最吸引人的特色。
“年齡愈大,我愈能同情別人的苦痛,而我的同情不是施捨,施捨就成了同情的罪。”
她清晰的音調急切起來:“我這樣想,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很多苦難,而悲天憫人不是你憐憫他,是他給了你東西,因為憐憫別人,自己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