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膳的動作都是優雅的,禮儀都是標準的,態度都是端正專心的。

  整個乾清宮偏殿除了悠揚婉轉的絲竹聲,沒有其他聲音。

  涼拌薺菜,涼拌香椿,春韭炒蛤仁,清燉鴨湯,山藥粥……萬物復甦,適食而食,最適合牙齒細細咀嚼舌尖反覆品味的春天裡,自然要吃春天的菜。

  薺菜應該是報春最早的小精靈,乍暖還寒之時,它們已經迫不及待地鑽出地面,在山間,在田野,鬱鬱蔥蔥著,給人無限生機。

  民諺有“吃了薺菜,百蔬不鮮”之說,做法很多,簡單些的涼拌蘸醬,又香又鮮,美味至極。

  嘟寶最喜歡這一口,凡是薺菜做的菜,清炒、包餃子、汆湯……他都喜歡。

  眼睛微微眯著,全神貫注的樣子,一派坦然的享受,珍愛。

  野地里新鮮採摘的馬蘭頭摘乾淨,用清水洗乾淨,鍋里清水煮開略晾一晾涼一涼,將馬蘭頭放進去焯水去苦味,撈起切碎,拌上芝麻油,加筍或香乾炒,裝碗裡再倒扣到盤子裡。

  香椿的味道,說是香也不准,貶為臭也不妥。

  “雨前香椿嫩如絲,雨後椿芽如木質。”香椿樹的嫩芽--鼎鼎大名的“樹上蔬菜”,被譽為“小八珍”之一,不管是達官貴人家還是平民百姓家的男女老少,到了穀雨前後都愛這一口。

  吃香椿的最佳時節里大清國的家家戶戶高高興興地“吃春”,宮裡也一樣。

  圓寶和胖寶兩輩子都喜歡這些最當時令的小野菜,棒棒和啾啾、暖暖、冉冉他們跟著阿瑪學著,也都喜歡得很。

  一個個的都是身心放鬆,面孔發亮,眉眼聳動,小表情沉醉。

  地衣的長相和木耳相似,常常會被叫做“地木耳”和“地皮菜”,它緊貼黃土而生,每一片都像大地的耳朵,只要春雨過後,就會在地上一片片一朵朵地冒出來。

  撿拾快捷,清洗亦是方便。

  乾淨的地衣在開水中燙過,撈出擠干,起鍋倒油翻炒,加入“桑”菜翻炒調味。

  最經典最簡單的炒“桑”燒法翻炒出原真的鮮味,雖然沒有木耳那樣肉質肥厚,但似木耳之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軟,但比粉皮為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

  加鹽、小醬、小蔥花,再淋上麻油拌勻,清新爽口。

  加入雞蛋大火煸炒,淋上米酒,色澤澄亮,鮮味撲鼻。

  加韭菜燜炒,入口綿軟,唇齒留香。

  一家人都喜歡這道菜,尤其是果寶、海寶、山寶,一頓飯光讓他們一人一盤地衣炒雞蛋,他們也用的滿臉開心。

  萌寶和歡寶用一口她們最喜歡的“油燜春筍”,抬眼看看一家人愉快的用餐表情,眼裡帶著笑兒,歡喜。

  竹筍一年四季都有,只是只有在春天裡才有一年裡最鮮美的筍,做出來的“油燜春筍”最嫩,最好吃。

  浙江傳統風味菜餚的“油燜春筍”,選用嫩春筍去殼清洗,燒沸水焯春筍,熱鍋,進過五成熱油翻炒,待鍋邊熱氣裊裊,瀰漫出噴香的油燜春筍味道時,加糖、黃酒炒勻,改用大火收汁。

  春筍表面掛上一層即將焦化的糖汁,色澤紅亮,鮮嫩爽口,鮮咸而帶甜味,百吃不厭。

  晚食過後,對比晚上五六分飽的養生要求吃的有點多,一家人慢吞吞地散步消食。

  黃暈的夕陽光照在宮殿上的琉璃瓦上,璀璨生輝,整個皇宮都浸泡在金光中。

  照在人的身上,人的影子拉的長長的,活潑可愛。

  嘟寶和小傢伙們說著去西山挖野菜撿地衣的小話兒,果寶、海寶、山寶討論明天萌寶和歡寶的休沐計劃,萌寶和歡寶心裡頭因著白天的案子帶來的陰影,徹底消散。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人用過早膳,棒棒來請兩位姑姑去參加他們的書畫小會。

  萌寶點點頭沒說話,歡寶笑著問道:“棒棒沒有和叔叔們一起玩牌?”

  長成小少年郎的棒棒端著溫文儒雅的笑兒,“五叔要玩牌,三缺一,拉去了瓜瓜。”

  歡寶噗嗤一聲笑出來,一家人中性情最“呆”的瓜瓜,估計今兒又被貼著滿腦袋的小欠條。

  “大智若愚”的瓜瓜二阿哥……三位叔叔開心就好。

  上午九點,姑侄三個來到棒棒組織的書畫小會,小會裡的年輕人對著萌寶和歡寶激動異常,恭敬萬分。

  無他,有兩位格格開始的骷髏畫,引導一代年輕人的繪畫小潮流。

  萌寶主要是陪著,喜歡看,很少動筆;歡寶刷刷幾筆畫出來一個靈動跳躍的小骷髏頭,獲得一干小年輕人的大聲稱讚。

  萌寶和歡寶瞧著年輕人都喜歡骷髏畫兒,也高興。畫社裡的年輕人提起筆,紛紛開動,棒棒也端坐畫板前凝神沉思,匯聚靈感。

  其實說起鬼怪骷髏畫,在很早以前的宋朝就有。古華夏人的文化觀念里,鬼怪並不是禁忌。

  每個人都敬畏自然,都知道自己會死去,生生死死的輪迴之路,生命的無常,早晚都要面對。

  南宋李嵩先生的《骷髏幻戲圖》中,一個大骷髏形象的流動提線木偶藝人席地而坐,用懸絲操縱一個小骷髏。在骷髏身旁有一副擔子,擔上放著草蓆、雨傘等日常物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