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林學文算是團隊裡除了陳遠鳴最為年輕的一個,從來都是鋒芒畢露,眼高於頂的模樣。被俞永安這個老學長一纏,居然慢慢也有了點人樣,兩邊團隊的合作簡直稱得上化學反應,還是那種速燃型的,大陸方面的公關和戰略發展轉眼就有了點模樣。

  趁這機會,陳遠鳴也沒浪費時間,直接跑到深圳轉了一圈,通過賽格的銷售網挖出了當時口碑最好的軟盤製造商,是個浙江商人,名叫杜軒,手下有三條軟盤生產線,從做紙盒外包裝白手起家。不像其他人著重於降低成本,盲目擴大生產線,杜軒倒是建了一個小型研究團隊,自行摸索軟盤的改良,慢慢才在競爭激烈的華強北站穩了腳步。

  不過受限於資金規模,他的公司發展也缺乏真正的競爭力,雖然軟盤口碑很好,但是產量一直保持在水平線上,沒有顯著提升。隨著軟盤業競爭的日趨白熱化,這兩年他也有點另謀出路的意思了。

  遇到這樣一位心態良好的經營者,陳遠鳴當然樂於把機會送給他試試。經過一番商議,最終由陳遠鳴出資300萬人民幣,杜軒提供人力和管理團隊,合資新建一個CD光碟廠。廠址設在汕頭,技術研發則由最近併購的一家矽谷光碟研究室支持,陳遠鳴占70%的股份。

  如今光碟業在國內也算不上冷門,畢竟港台的CD唱片業發展迅速,對於光碟的需求也在慢慢增大,只是光碟機還沒有在國內流行起來,光碟仍以CD唱片為主。而VCD說白了就是視頻CD,在介質上和普通CD光碟沒啥區別,所以投產起來就非常迅速。而關於光碟升級、革新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了。

  在確定了光碟廠能夠迅速投產,且保證產品質量後,陳遠鳴終於鬆了口氣,把目光投向了距離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那個城市:香港。

  ☆、第五十六章

  和之前幾次孤身行動不同,這次陳遠鳴遠赴香港帶領的是一支真正的團隊,由飛燕公司公關部、學文創意公司和廣州藝申音像公司共同組成。

  其實在VCD發行上,還是遇到了一些波折的,目前國內影視發行多為錄像帶或者鐳射光碟,音頻則以磁帶為主,同時具備CD灌制生產線的並不多見,更別提引進VCD灌制事宜,因而即便VCD影碟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利潤,敢於涉足的公司依舊不多。這時國內的音像發行也以國營為主,罕少民營機構,對於吃慣皇糧的官老爺們而言,新鮮的螃蟹也未必都是佳肴。

  最終達成協議的只有兩家公司,一是安徽本地的音像出版社,由於VCD是新興產業,還有國家專利和世界第一的名頭,地方政府對於飛燕公司的建設投產可謂開足了綠燈,本地資金無法參與到飛燕的投資上,自然就把精力轉向了VCD影碟製造業,為此安徽音像出版社獲得了大筆的政府扶持金,根據孟力生等人列出的要求,他們專門花大價錢引進了VCD灌裝生產線,還配合林學文等人開始走上級路線,積極向跟各大製片廠、影業公司聯繫,協商優秀影片的VCD販售權。

  這邊的精力放在了國內,自然也有人把眼光放在了外面,另一家主動聯繫的就是廣州音像出版社下屬的藝申音像公司。和安徽方面的被動不同,廣州這邊對於VCD的前景十分看好,對於近在咫尺的香港電影業發展更是了如指掌,在聽說飛燕有意進駐香港時,馬上就派人趕了過來。於是經由廣州方面的牽頭,陳遠鳴等人終於踏上了本次行程。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可是說是亞洲流行文化的中樞之一,更是內地看向世界的窗口。流行音樂、香港電影這兩塊金字招牌牢牢吸引住了尚在懵懂期的大陸娛樂業,也為後世點燃了一波造神熱潮。

  不過1993年的香港電影界還遠遠未到被神話的年代,幾大影視公司或萌芽或沒落,知名導演們尚在更新換代的關卡,老一代的張徹、李翰祥、楚原已經進入垂暮之年,新一代的徐克、吳宇森、關錦鵬、王家衛等人則剛剛嶄露頭角。在九七回歸的重壓下,這群人創造出了一大批水準極佳的作品,也把香港武俠片推上了鼎盛。

  然而論資歷、論影響力,目前香港影業的龍頭還屬嘉禾娛樂,自從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1989年新藝城解體後,嘉禾面前再無敵手,實力和影響力如日中天,再加上李小龍、成龍這兩位國際巨星的號召力,可謂香港功夫片的頂尖代表。早在1992年嘉禾的電影就已經以分帳形式進入了大陸院線,也算是目前國內為民眾所知最多的香港電影公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