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原大亂,戰亂紛繁,河隴失陷,西域諸州孤懸,西州又成了高昌,許多河西、隴西望族和百姓紛紛西遷至高昌避難,漢人、突厥人、粟特人、鐵勒人等諸多部族在此定居,其中以漢人為主。

  尉遲氏本是隴西望族,遷至高昌後,和本地王族互通婚姻,最終取而代之,成為國主。

  如今在位的尉遲國主名叫尉遲達摩,曾迎娶望族女張氏為妻,幾年前北戎大軍壓境,高昌臣服於北戎,尉遲達摩娶了瓦罕可汗的侄女為妻,向北戎稱臣。

  高昌王城依傍河流而建,地勢險要,城外幾十里一片荒涼原野,靠近城郭,人聲驟然密集起來,迎著乾燥的北風,一支支來自不同城邦的商隊來往於流沙之中,悠揚的駝鈴聲陣陣迴蕩,等著進城的駝隊商人排出幾條長長的隊伍。

  瑤英一行人紛紛下馬,等著進城。

  他們早已經準備好文書過所,不用擔心被人盤查,只是不能暴露身份。

  趁著排隊,緣覺小聲和瑤英交談,他是隊伍中少數幾個知道他們此行目的的人。

  他看一眼隊伍最前方的蘇丹古,撓了撓腦袋,小聲問瑤英:「公主,我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尉遲國主叫達摩,可見高昌王室都是信佛之人,高昌人大多信佛,他們的百姓對王十分尊敬,每年都有很多人去聖城聆聽王的宣講,王公貴族爭相布施。只要我們說出王的名號,他們不就答應結盟了?為什麼公主要親自來高昌呢?」

  瑤英笑了笑,道:「尉遲王室是從河西遷過來的,深受儒學教化,此地風俗和王庭略有不同,而且我親自來顯得更有誠意。」

  緣覺的神情有些不以為意。

  瑤英沒有多和他解釋。

  高昌也崇佛,尉遲國主年年都向王庭進獻葡萄酒,不過王權更重。這裡曾是中原王朝州縣,以漢人居多,官學教授子弟研讀儒家經典、五經、諸史,雖然這些年迫於形勢廢除了官學,和其他臣服於北戎的小國一樣改從胡俗,說胡語,但是中原多年來的影響根深蒂固。

  當年玄奘法師取經後回到中原,備受李世民、李治父子禮遇,和皇室來往頻繁,他是個很聰明的僧人,明白必須依靠皇室才能將佛道發揚光大。他曾向李治上奏提出兩個請求:把佛教排在道教之前,廢除僧尼犯法和俗人一樣定罪的這條律令,給予僧人一定特權。

  李治雖然很推崇玄奘法師,卻斷然駁回他的請求。在中原,沙門既出世又入世,始終服從於皇權。作為一個皇帝,李治不會傻到同意玄奘法師的奏請。

  同樣的,尉遲達摩再怎麼尊敬曇摩羅伽,談起結盟之事,他還是會從高昌的利益權衡利弊,不會感情用事。

  緣覺和王庭親兵自小在王庭長大,狂熱崇拜曇摩羅伽,認為王公貴族臣服於佛子是理所應當的,瑤英解釋得再多也沒用。

  曇摩羅伽這些年能震懾魑魅魍魎,靠的不單單是佛法啊!

  瑤英心中忽然一動。

  從緣覺的表現來看,可以想見王庭出使高昌的使者態度會有多麼傲慢,蘇丹古上次出使高昌失敗,是因為這個嗎?

  她看一眼蘇丹古,搖頭失笑。

  蘇丹古固然渾身戾氣,倒也不是那種會高傲到失禮的人,不過他少言寡語,絕不是一個適合出使的人,曇摩羅伽病重之時,怎麼偏偏就打發他出使高昌?

  明明阿史那畢娑才是最妥帖的使者人選……

  一陣歡快的琵琶聲打斷瑤英的思路,前方人頭攢動,輪到他們入城了。

  眾人進了城,風聲頓時小了很多,撲面而來的風熱乎乎的,混雜著各種塵世煙火氣味。

  瑤英臉上蒙著面紗,一路留心觀察路上行人,眉頭輕蹙。

  一路行來,不論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人穿中原服飾。男人女人都是穿小袖袍,辮髮垂背,男人腰間佩匕首,女人的辮髮間裝飾珠玉瓔珞。

  這裡是中原故土。

  瑤英一邊走路一邊怔怔地出神,沒留意前方的人忽然停下了腳步,轉身朝她看了過來,一頭撞了上去。

  她猝不及防,趔趄了一下,對方卻堅實得像一面牆,一動不動。

  旁邊的緣覺瞪大了眼睛。

  瑤英揉了揉額頭,抬起臉,對上蘇丹古深碧色的眼眸。

  她朝他笑了笑,媚眼撲閃,面紗蒙面,看不清表情,一雙眼睛顯得格外嫵媚。

  緣覺臉色古怪。

  等瑤英站穩了,蘇丹古道:「三天後,尉遲達摩會去王家寺院禮佛。」

  瑤英會意,點點頭,三天後就是他們和尉遲達摩見面的日子。

  「蘇將軍,這幾天我想去坊市逛逛。」

  瑤英想了想,補充一句,「我想打聽些消息,和尉遲達摩談判的時候才更有勝算。」

  蘇丹古嗯一聲。

  瑤英鬆口氣,別看蘇丹古凶神惡煞的,其實很好說話,她這一路有什麼事情和他商量,只要說出理由,他都會認真考慮。

  他們先找到一家驛舍住下,掌柜熱情招待眾人:「客官風塵僕僕,一路受累了,請先到堂中略坐坐。」

  堂中生了火爐,眾人又累又餓,圍坐著喝湯取暖。

  瑤英也是疲憊不堪,喝了碗熱湯,吃了幾張胡餅,回房休息。夥計送來熱水浴桶,她頓時來了精神,脫下滿是塵土雪泥的衣裳,泡進溫熱的香湯中,愜意得手指頭都不想動一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