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等事情一直發酵, 基本是在原身第二天入宮「請罪」的時候,整個汴京,便都知道了李家的這樁醜事。

  而所謂的「鬧劇」,則事起於仁宗的那道詔令。

  公主不守婦道,本來就是有過在先。按群臣官僚的觀點來看,公主半夜擅闖宮門,違反祖宗法制(注1),則更是錯上加錯,官家理應嚴懲。

  怎麼到頭來,官家卻要把無辜受罪的駙馬貶到衛州?

  這未免有些太過荒唐。

  顯而易見的,那些崇尚「君子之道」的大臣們,被宋仁宗氣得差點就背過了氣。

  他們覺得,宋仁宗是在徇私枉法。他枉顧了聖人教訓。

  於是,他們紛紛上書,既痛斥著公主「不守婦道、恣意妄為」,也痛罵著宦官梁懷吉「罪惡山積,當伏重誅」。

  他們要求陛下嚴懲公主和梁懷吉,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是的,天下人。

  皇家之事,無有小事。

  不同於無權無勢、只能委屈「認罪」的原身,朝廷上這些關於口誅筆伐的大臣,態度可要比原身強硬得多。

  或許,宋仁宗私心裡會覺得,他們多管閒事,壓根就不懂得福康這些年,委屈自己跟一個身份低賤、見識鄙薄的人,生活在一起的「苦」。

  但他之所以能被稱為「仁宗」,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是一個仰畏天、仰畏人,「虛心納諫」、「寬仁恭儉」的好皇帝。

  面對大臣們雪花一樣呈上來的奏摺,他理所當然地屈服了。

  當帝辛好不容易從房間出來,他首先聽到的,便是仁宗頒下的、所謂的「懲罰」詔令——

  把福康公主的「兗(yǎn)國公主」封號,降成「沂國公主」,他不過是讓福康公主在宮裡「閉門思過」,卻把他認為的、公主的兩個「污點」,都貶出了汴京。

  維持對原身的「審判」……

  把「玷污」了公主的「刁奴」,配到灑掃班,守洛陽皇陵……

  宋仁宗這詔令頒的,就跟鬧著玩兒似的。

  他倒是把福康公主的污點給抹乾淨了,把能叫福康公主抬不起頭的夫君和姦/夫,都貶得遠遠的。

  可這懲罰他女兒身上,怎麼他忽然就開始輕拿輕放了呢?

  帝辛覺得好笑。

  說不準,宋仁宗就連降了福康的封號,也覺得是委屈了福康。

  但,若當真如此,他當初又為什麼非要為了朝堂權衡,選擇讓女兒「犧牲」?

  這豈不是太過虛偽?

  事實上,不管是擺著理所應當地姿態,傷害著李瑋的福康公主,還是一面犧牲女兒,一面為女兒鳴「不平」的宋仁宗,帝辛都覺得有些噁心。

  他不大願意和他們虛與委蛇。

  但他沒辦法。

  他的修為才剛隨著心境的提升而突破,他還需要一些時間去穩固境界。所以,至少是現在,他還無法做到真的「隨心所欲」。

  他只能是在宮裡留下一道神魂,然後按著宋仁宗的期望,暫且退去衛州。

  而這一去,便是兩年。

  兩年的時間,帝辛幾乎都沒怎麼出門。

  偶爾透過神魂,他看到的,也都是皇宮裡日日上演的鬧劇——

  比如,隔三差五地去到宮裡,諫議仁宗把福康公主送返李家的司馬光……

  又比如,失去了梁懷吉後,幾近瘋癲,終日叫喊著「還我懷吉」的福康公主……

  帝辛像是看戲一樣,看著宋仁宗在他們兩人間左右搖擺。

  但,也許是那句「世上沒有贏得過兒女的父母」起了作用吧。

  宋仁宗不知怎麼,便開始一點一點地向著福康公主妥協。

  最後,他甚至把梁懷吉召回了皇宮。

  雖然他仍舊不許福康公主和梁懷吉見面,但先例已開,誰知道他還會不會繼續妥協?

  到最後,真正受「懲戒」的,便只有最無辜的那個。

  眉眼疏淡,帝辛一時間,也沒了想「看戲」的心情。

  隨手斷開與那神魂的連接,他轉眼便又繼續起原先的修行。

  這一次,再無分心。他剛把境界穩定下來,便想著要飛往汴京,與原身那段不堪的婚姻,做個徹底的了斷。可他沒想到,他這眼睛才開一睜開,那被他留在皇宮的神魂里,便傳來一陣細微的動盪——

  「若不然,官家便賜那李瑋一杯毒酒吧……」

  甫一連通神魂,帝辛便「見」那苗賢妃,說了這樣一句話。

  苗賢妃。

  那是福康公主的母親。

  當初她就派人來衛州監視過「自己」,帝辛一直都知道,但他並不在意。

  他知道,苗賢妃這就是等著要抓「他」的「把柄」,存心要讓「他」和公主和離。

  是的,和離。

  其實按道理來說,不管是原身還是帝辛,都不想再跟福康公主糾纏不清。她如果想讓「李瑋」和福康公主和離,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但顯然,苗賢妃並不這麼想。

  她壓根就不在意「李瑋」怎麼想,她在意的,是公主的名譽。

  她既想讓李瑋跟公主和離,又不想讓公主承擔不守婦道的罪名。那怎麼辦?

  可不就得暗戳戳地去揪「李瑋」的錯處,然後好昭告天下,說公主出軌,其實都是被「李瑋」給逼的嗎?

  她是想把「李瑋」拉下水,然後再解脫公主的「罪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