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頁
「哎,我明白你的心思。」
老婆婆在旁嘆息,在老人家愕然的神態下語氣可惜道,「要是再早幾十年,我也能跟著分配婚姻,多好啊!」
「……」
她是真心實意的覺得可惜。
朝廷畢竟要臉面,總不能真的好蓋配爛鍋,壞了當今名聲。百姓們日後和離或寵妾滅妻,那都要掂量掂量。
別看有人怨聲載道,但年輕的女子只要不愁婚事,對這事情反而最歡迎。甚至有條件的人家,也願意讓女兒去上女學。既然十八才可以成婚,那不如去女學裡學東西,說不定開擴人際關係,也能認識到更好的未來對象。
當然,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已。
茶樓中大多數人關心的,還是當今為何看重此令?之前的政令多是接二連三有關係的,難免就讓人好奇猜疑起來。尤其是這西北,更讓人猜想那是何方聖地?
有幾家兒子就在那方,過年也曾放假回來過,如今便成了鎮中村裡的熱門門戶。以前他們都是隨便笑一笑,多不太在意。在他們這些人家看來,自家有田地等忙碌著可以填飽肚子,哪裡還顧得其他。
「這麼說,西北支援還沒什麼要求?」
「只要沒有大的病痛,就可以去?」
「還不論男女?」
「世上還有這樣好的本事?」
「你家娃還會修那個白路?」
眾人有種坐井觀天的感嘆,在他們看來只是做了一點事情,自己學到了本事,一日三餐還不餓肚子。普天之下,哪裡有這樣好的事情?
豈不是比去上學還要好?
讀書十年寒窗除了看天賦,還要勤奮和命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看家裡能給多少錢去支持。可學一技之長就不同了,日後子女生計都不用讓家中擔憂,婚姻大事更不用發愁,父母也可以有所依託。
有人不免動了心,聽得認真也問的詳細起來。
說話者不免心中驕傲得意,見別人願意聽,便很自然的開始自吹起來。旁聽者並不介意,他們本來就是混在茶樓里的老手,本性上就八卦。別看這些自吹自擂的話,實際上就認真地聽就能知道自己想要求問的。順便又滿足了對方的虛榮心,也是一舉多得了。
茶樓里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可見如今情況。
角落裡一桌四位老人抿了口粗茶,較高的小老頭道,「倒是掃的乾淨。」
略嬌小的老老頭滿意輕笑,「他這樣聰慧,豈能犯這種錯誤?」
從小到大都是先謀後定的主,小事尚且如此,大事自然不能輕視。真正可以比作明君的人,這點子基本的耐心和細心是不能少的。
旁邊兩位小老太不吭聲的笑,掛著幾分與有同焉的笑意。
在外面轉了兩年,四位老人家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對於小老頭的嘲諷,沒有人把這放在心上。固然宮裡的小子上躥下跳的,鬧得動靜一個比一個大,可他們這樣都離開,不就是預料到如此場景嗎?
就算他們想要全心全意的支持,但是人在那裡,倒是就不好辦。他們的立場不同,難免就會有些不方便。與其在那裡聽人發牢騷,還不如走的遠遠地,順便將國外的世界看一看。
這兩年,他們也不是白溜達的。不過也是因此,有緣親自出國看見自家孩子的遠名在外。
當真不是報紙上三言兩語可以相比。
小老頭想著勉強沒有意見,但很快就眉頭飛起,很不高興的樣子。
可惜三人眼觀鼻鼻觀心,就是沒人去應和理解他的情緒。相反,回來之後看到大清不僅是官路,就連各省的主道都鋪開了白路。每座城外略有形狀的臨時站,更是完全變成了學生們的海洋。
再隨意往外看去,街上走出來的女子比以往多了許多。其中就有印象中很有規矩,嚴厲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漢族女子。
種種事情,大多有跡可循。唯獨這禁五服和二九令,便是他們也驚著遠遠旁觀。如今看到一切順利發展,心下不多擔憂的同時,更不免好奇西北的模樣。
老老頭很是好奇,「你之前讓他去修軌道,怎麼要這麼多人?」
小老頭摸著手腕上的佛珠,「不清楚,不過當初說是修軌道,修著修著就把官員都換了一批,之後布置八家鋪子和莊子、開了十處科學院分院、乞丐窮苦人家徵用一千人、運輸兵器兩道火車,還給育學堂三千兩銀子。」
一年的功夫,就做了這麼多,便不用說之後的事了。
老老頭還好,最年輕的小老太婆耿氏有點吃驚。好在她在宮裡養尊處優數年,又出去見過世面。即便心中震撼,面上也是恰到好處又不失禮節的神色。
烏拉那拉氏微微笑,弘暉當年也是極聰明的人,但是想想這些種種,還真不一定能有。
私心裡是痛的,不過大局觀而言又是慶幸。如此,也就不會埋沒了爺的一番苦心。再轉念想,若沒這本事,爺也不至於跟著早早退位。
雖然夫妻舉案齊眉,但就事論事,她無數次都覺得自家爺是要死在案桌上的。
真是萬幸。
四人品了粗茶,之後就回到下榻的別院去。福慧聽聞,連忙過去請安。
身為皇貴妃之女,自然是得到汗阿瑪的疼愛。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是年氏生前為人品德好,宮裡也沒有和她有過太多的針對。就是齊妃李氏當年對她不滿,但彼此年紀相差太大,比起糾結虛無縹緲的恩寵,李氏更看重自家兒子。除了非嫡出的差異,福慧自出生以來都沒有吃什麼苦頭。再者這回出了遠門,她原來因為年氏逝去的眉愁也散的乾乾淨淨。
老婆婆在旁嘆息,在老人家愕然的神態下語氣可惜道,「要是再早幾十年,我也能跟著分配婚姻,多好啊!」
「……」
她是真心實意的覺得可惜。
朝廷畢竟要臉面,總不能真的好蓋配爛鍋,壞了當今名聲。百姓們日後和離或寵妾滅妻,那都要掂量掂量。
別看有人怨聲載道,但年輕的女子只要不愁婚事,對這事情反而最歡迎。甚至有條件的人家,也願意讓女兒去上女學。既然十八才可以成婚,那不如去女學裡學東西,說不定開擴人際關係,也能認識到更好的未來對象。
當然,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已。
茶樓中大多數人關心的,還是當今為何看重此令?之前的政令多是接二連三有關係的,難免就讓人好奇猜疑起來。尤其是這西北,更讓人猜想那是何方聖地?
有幾家兒子就在那方,過年也曾放假回來過,如今便成了鎮中村裡的熱門門戶。以前他們都是隨便笑一笑,多不太在意。在他們這些人家看來,自家有田地等忙碌著可以填飽肚子,哪裡還顧得其他。
「這麼說,西北支援還沒什麼要求?」
「只要沒有大的病痛,就可以去?」
「還不論男女?」
「世上還有這樣好的本事?」
「你家娃還會修那個白路?」
眾人有種坐井觀天的感嘆,在他們看來只是做了一點事情,自己學到了本事,一日三餐還不餓肚子。普天之下,哪裡有這樣好的事情?
豈不是比去上學還要好?
讀書十年寒窗除了看天賦,還要勤奮和命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看家裡能給多少錢去支持。可學一技之長就不同了,日後子女生計都不用讓家中擔憂,婚姻大事更不用發愁,父母也可以有所依託。
有人不免動了心,聽得認真也問的詳細起來。
說話者不免心中驕傲得意,見別人願意聽,便很自然的開始自吹起來。旁聽者並不介意,他們本來就是混在茶樓里的老手,本性上就八卦。別看這些自吹自擂的話,實際上就認真地聽就能知道自己想要求問的。順便又滿足了對方的虛榮心,也是一舉多得了。
茶樓里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可見如今情況。
角落裡一桌四位老人抿了口粗茶,較高的小老頭道,「倒是掃的乾淨。」
略嬌小的老老頭滿意輕笑,「他這樣聰慧,豈能犯這種錯誤?」
從小到大都是先謀後定的主,小事尚且如此,大事自然不能輕視。真正可以比作明君的人,這點子基本的耐心和細心是不能少的。
旁邊兩位小老太不吭聲的笑,掛著幾分與有同焉的笑意。
在外面轉了兩年,四位老人家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對於小老頭的嘲諷,沒有人把這放在心上。固然宮裡的小子上躥下跳的,鬧得動靜一個比一個大,可他們這樣都離開,不就是預料到如此場景嗎?
就算他們想要全心全意的支持,但是人在那裡,倒是就不好辦。他們的立場不同,難免就會有些不方便。與其在那裡聽人發牢騷,還不如走的遠遠地,順便將國外的世界看一看。
這兩年,他們也不是白溜達的。不過也是因此,有緣親自出國看見自家孩子的遠名在外。
當真不是報紙上三言兩語可以相比。
小老頭想著勉強沒有意見,但很快就眉頭飛起,很不高興的樣子。
可惜三人眼觀鼻鼻觀心,就是沒人去應和理解他的情緒。相反,回來之後看到大清不僅是官路,就連各省的主道都鋪開了白路。每座城外略有形狀的臨時站,更是完全變成了學生們的海洋。
再隨意往外看去,街上走出來的女子比以往多了許多。其中就有印象中很有規矩,嚴厲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漢族女子。
種種事情,大多有跡可循。唯獨這禁五服和二九令,便是他們也驚著遠遠旁觀。如今看到一切順利發展,心下不多擔憂的同時,更不免好奇西北的模樣。
老老頭很是好奇,「你之前讓他去修軌道,怎麼要這麼多人?」
小老頭摸著手腕上的佛珠,「不清楚,不過當初說是修軌道,修著修著就把官員都換了一批,之後布置八家鋪子和莊子、開了十處科學院分院、乞丐窮苦人家徵用一千人、運輸兵器兩道火車,還給育學堂三千兩銀子。」
一年的功夫,就做了這麼多,便不用說之後的事了。
老老頭還好,最年輕的小老太婆耿氏有點吃驚。好在她在宮裡養尊處優數年,又出去見過世面。即便心中震撼,面上也是恰到好處又不失禮節的神色。
烏拉那拉氏微微笑,弘暉當年也是極聰明的人,但是想想這些種種,還真不一定能有。
私心裡是痛的,不過大局觀而言又是慶幸。如此,也就不會埋沒了爺的一番苦心。再轉念想,若沒這本事,爺也不至於跟著早早退位。
雖然夫妻舉案齊眉,但就事論事,她無數次都覺得自家爺是要死在案桌上的。
真是萬幸。
四人品了粗茶,之後就回到下榻的別院去。福慧聽聞,連忙過去請安。
身為皇貴妃之女,自然是得到汗阿瑪的疼愛。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是年氏生前為人品德好,宮裡也沒有和她有過太多的針對。就是齊妃李氏當年對她不滿,但彼此年紀相差太大,比起糾結虛無縹緲的恩寵,李氏更看重自家兒子。除了非嫡出的差異,福慧自出生以來都沒有吃什麼苦頭。再者這回出了遠門,她原來因為年氏逝去的眉愁也散的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