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頁
「這幾日,你們真的是讓朕大開眼界。朕這個皇帝,原來當得這麼一文不值?」
「皇上息怒!」
每個皇帝的脾氣不同,弘晝一般張口就是要定罪的時候。如果再妄自張口求饒,結局只有雪上加霜這一個。眾大臣自然明白,只能訥訥的求饒一聲。目光神態之下,還都向著耿長君等望去。
這也是近日最齊聲的時候。
弘晝嘲笑,「息怒?朕可不敢,反正這朝中大事都是你們說了算,朕算得了什麼?」
「皇上息怒。」
「朕不敢。」
「奴才不敢。」
「朕在你們看來就是年紀尚輕的昏君!暴君!不如就聽你們的?」
耿長君領著磕頭高呼,「奴才昏庸無知,還請聖君責罰。」
眾大臣當即明白,異口同聲道,「臣/奴才昏庸無知,還請聖君責罰!」
一聲之後,又是一聲,再有第三聲。那聲之明亮,緊跟著就傳到了殿外去。
弘晝滿意的點頭,覺得舅舅這個禮部尚書真的應該挪一挪了。但是挪的遠了,好像又不太方面,看來真的要好好想想才是。但當下,他依舊是一臉不痛快道,「既如此,那就按著朕原來的旨意去辦。不過在這之上,再加一樣二九令。」
什麼二九令?
朝中眾人不明,但旁的石中卻笑著拿出聖旨來讀。
前面有言所有有婚期或要過門的近親聯姻者,都要去登記在冊。一是為了能夠保證政策到位,二是不影響百姓的婚姻大事前提下,屆時會讓官媒了解情況再門當戶對的介紹聯姻。
不能五服,但沒有關係的其他未婚夫妻總可以吧?
古人又不是未來,許多都是盲婚啞嫁,最後遠遠看過一樣或者幼時是認識的夥伴而已。不影響家中的打算,婚事又和原來一樣相差無幾,想來也是不敢有多餘的意見。
至於二九令,則是針對於即日起的適齡男女。不管十二歲還是十六歲相看,成婚都要等到雙方年滿十八方可。
即所謂的晚婚令。
弘晝的這個打算,早前在女學等事就有了苗頭,佛爾果春對於女眷也是多有暗示。但他當時只是想著自然發展,倒沒有想到眼下就有個上好的機會可以趁機來。
上躥下跳小半月的大臣們,突然發現自己主動的跳進皇上挖的坑,不僅自送機會還敗壞了皇上對自己的印象。日後若沒有個機會,只怕想上去都難了。
說不準還要被貶官!
利益之前,大臣們只能自打嘴臉的應旨。
第167章 快樂的皇帝
弘晝如願推行兩令, 那些有婚期的名單送上來後還順手親自配了十對。
再統一給所有新人送上象徵性的薄禮。
政策肯定,百姓們婚姻大事也沒有耽誤。當然除他挑的十對,餘下基本都是年齡不足者, 至少再過一兩年才可成婚。
但沒人敢說什麼, 因為京城內外和各省之間的公布欄上,還有報紙上還張貼著指令。那些近親婚姻下會引發的不良病例和子嗣殘缺, 還有畫了幾幅畫。
可能是孩子跛腳,耳朵不好,亦或幾代之後議婚的年輕人就是如此。
百姓們愚昧但並非不聽從,知道這些後有些人都不敢在那裡走過。就是覺著看見了嚇人,寧願要躲著點才好。偏偏此事是一視同仁, 包括愛新覺羅家, 草原上的蒙族也一樣。這營造了大家情況都相似,誰家沒有個近親成婚的?
前頭有朝廷指婚兩個雙十八的男女成婚,茶樓巷口全都是這些的議論。
議論朝廷竟然折騰了個登記所,無論男女嫁娶納妾都要在那裡過目登記。如若不然,則是黑戶並以重罪砍頭治罪, 家中財產充公,家人發配西北。
這麼做的意義何在?
喝茶的老人發愁, 「家裡大娃的婚事都吹了, 日後可怎麼好?」
不過一句呢喃, 眼眶都紅了起來。
同桌分茶的一老婆婆眯著眼睛, 「朝廷說了分配姻緣, 你怕什麼?」
「說句大不逆的話, 朝廷就算有心,又怎麼可能事事都照顧得到?」
「咋?你大娃有病啊?」
你才有病!
老人發愁,但想想大娃就是有病,只能忍著嘆氣,「俺家還窮,誰願意嫁?」
富貴人家的近親聯姻,多是考慮利益和家族關係,想的至少是上百人數十年的日子保障。窮苦人家則樸實的多,自己錢袋裡空的叮噹響,除了自家親戚互相理解扶持,誰又肯來?
不然是更窮的人家。
老婆婆那雙混濁眼珠一轉,瞧著動靜來續茶的小二走來。別看擠擠挨挨很多桌,小二卻是耳聽八方的主。他一面倒茶,一面道,「老人家怕什麼?朝廷這是記在冊上的,有病還窮的不止你一家,門當戶對保管你放心。當今皇上是什麼人,去年免稅收成不是大好了嗎?你還一直夸著呢!」
老人家臉上一臊,去年蝗災忽然而至,朝廷卻很快解決此事。他當時就看著,祖宗們談之色變的害蟲不過半天死了大半。不僅如此,朝廷還免稅、送糧、再租機械的半送給他們去農種。
去年他們不僅沒有傷害,為此種菜除了自己生活,多的部分還能送去西北換錢。
老人家為此一直念叨誇讚,如今因為傷及自己利益,心態上就有了轉變。他看著桌上的茶和身上的衣裳,這些都是去年前不敢想的。念此很是慚愧,抖著嘴角又要哭了似的懊惱,「真是糊塗啊!」
「皇上息怒!」
每個皇帝的脾氣不同,弘晝一般張口就是要定罪的時候。如果再妄自張口求饒,結局只有雪上加霜這一個。眾大臣自然明白,只能訥訥的求饒一聲。目光神態之下,還都向著耿長君等望去。
這也是近日最齊聲的時候。
弘晝嘲笑,「息怒?朕可不敢,反正這朝中大事都是你們說了算,朕算得了什麼?」
「皇上息怒。」
「朕不敢。」
「奴才不敢。」
「朕在你們看來就是年紀尚輕的昏君!暴君!不如就聽你們的?」
耿長君領著磕頭高呼,「奴才昏庸無知,還請聖君責罰。」
眾大臣當即明白,異口同聲道,「臣/奴才昏庸無知,還請聖君責罰!」
一聲之後,又是一聲,再有第三聲。那聲之明亮,緊跟著就傳到了殿外去。
弘晝滿意的點頭,覺得舅舅這個禮部尚書真的應該挪一挪了。但是挪的遠了,好像又不太方面,看來真的要好好想想才是。但當下,他依舊是一臉不痛快道,「既如此,那就按著朕原來的旨意去辦。不過在這之上,再加一樣二九令。」
什麼二九令?
朝中眾人不明,但旁的石中卻笑著拿出聖旨來讀。
前面有言所有有婚期或要過門的近親聯姻者,都要去登記在冊。一是為了能夠保證政策到位,二是不影響百姓的婚姻大事前提下,屆時會讓官媒了解情況再門當戶對的介紹聯姻。
不能五服,但沒有關係的其他未婚夫妻總可以吧?
古人又不是未來,許多都是盲婚啞嫁,最後遠遠看過一樣或者幼時是認識的夥伴而已。不影響家中的打算,婚事又和原來一樣相差無幾,想來也是不敢有多餘的意見。
至於二九令,則是針對於即日起的適齡男女。不管十二歲還是十六歲相看,成婚都要等到雙方年滿十八方可。
即所謂的晚婚令。
弘晝的這個打算,早前在女學等事就有了苗頭,佛爾果春對於女眷也是多有暗示。但他當時只是想著自然發展,倒沒有想到眼下就有個上好的機會可以趁機來。
上躥下跳小半月的大臣們,突然發現自己主動的跳進皇上挖的坑,不僅自送機會還敗壞了皇上對自己的印象。日後若沒有個機會,只怕想上去都難了。
說不準還要被貶官!
利益之前,大臣們只能自打嘴臉的應旨。
第167章 快樂的皇帝
弘晝如願推行兩令, 那些有婚期的名單送上來後還順手親自配了十對。
再統一給所有新人送上象徵性的薄禮。
政策肯定,百姓們婚姻大事也沒有耽誤。當然除他挑的十對,餘下基本都是年齡不足者, 至少再過一兩年才可成婚。
但沒人敢說什麼, 因為京城內外和各省之間的公布欄上,還有報紙上還張貼著指令。那些近親婚姻下會引發的不良病例和子嗣殘缺, 還有畫了幾幅畫。
可能是孩子跛腳,耳朵不好,亦或幾代之後議婚的年輕人就是如此。
百姓們愚昧但並非不聽從,知道這些後有些人都不敢在那裡走過。就是覺著看見了嚇人,寧願要躲著點才好。偏偏此事是一視同仁, 包括愛新覺羅家, 草原上的蒙族也一樣。這營造了大家情況都相似,誰家沒有個近親成婚的?
前頭有朝廷指婚兩個雙十八的男女成婚,茶樓巷口全都是這些的議論。
議論朝廷竟然折騰了個登記所,無論男女嫁娶納妾都要在那裡過目登記。如若不然,則是黑戶並以重罪砍頭治罪, 家中財產充公,家人發配西北。
這麼做的意義何在?
喝茶的老人發愁, 「家裡大娃的婚事都吹了, 日後可怎麼好?」
不過一句呢喃, 眼眶都紅了起來。
同桌分茶的一老婆婆眯著眼睛, 「朝廷說了分配姻緣, 你怕什麼?」
「說句大不逆的話, 朝廷就算有心,又怎麼可能事事都照顧得到?」
「咋?你大娃有病啊?」
你才有病!
老人發愁,但想想大娃就是有病,只能忍著嘆氣,「俺家還窮,誰願意嫁?」
富貴人家的近親聯姻,多是考慮利益和家族關係,想的至少是上百人數十年的日子保障。窮苦人家則樸實的多,自己錢袋裡空的叮噹響,除了自家親戚互相理解扶持,誰又肯來?
不然是更窮的人家。
老婆婆那雙混濁眼珠一轉,瞧著動靜來續茶的小二走來。別看擠擠挨挨很多桌,小二卻是耳聽八方的主。他一面倒茶,一面道,「老人家怕什麼?朝廷這是記在冊上的,有病還窮的不止你一家,門當戶對保管你放心。當今皇上是什麼人,去年免稅收成不是大好了嗎?你還一直夸著呢!」
老人家臉上一臊,去年蝗災忽然而至,朝廷卻很快解決此事。他當時就看著,祖宗們談之色變的害蟲不過半天死了大半。不僅如此,朝廷還免稅、送糧、再租機械的半送給他們去農種。
去年他們不僅沒有傷害,為此種菜除了自己生活,多的部分還能送去西北換錢。
老人家為此一直念叨誇讚,如今因為傷及自己利益,心態上就有了轉變。他看著桌上的茶和身上的衣裳,這些都是去年前不敢想的。念此很是慚愧,抖著嘴角又要哭了似的懊惱,「真是糊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