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他搖頭,「虱多不癢,難受得過了,就感覺不到了。朕不過想找人說說話,大伴這程子得替朕料理內閣積壓下來的題本,太忙了……朕就想起你來。要是你不跟著南下,一直在朕身邊……」
月徊說不能夠,「您忘了長公主鬧那事兒了,我出去是避風頭的。」
皇帝沉默了下又道:「其實那風頭,也不是非避不可。朕鬆口,是因為皇后進了宮,大伴又不在,朕怕你吃暗虧……早知道不讓你去多好,就不會錯過,弄得如今……想留你也沒臉。」
月徊最怕他趁病說這個,其實她離開的這大半年裡,他風生水起沒閒著。擬定的計劃正逐步實施,全大鄴都知道他專寵貴妃,要是將來打壓宇文氏,也是因為貴妃累及娘家,和削藩無關。只不過步步為營到最後,得了熊掌又可惜魚,所以說人心啊,永遠沒個滿足的時候。
月徊心裡明鏡似的,她現在唯一擔憂的就是小四。猜不透皇帝究竟知道多少,為什麼貴妃遇了喜,他也還是隱忍不發。可又不能問,自作聰明要闖大禍的,他不提,她也只能裝糊塗。
「我那天替您往各宮送珍珠,看見那些主兒們,個個生得如花似玉,我這樣的進來沒地兒擱,還是別湊熱鬧的好。」她坦坦蕩蕩笑著說,「像現在這樣,我領了差事伺候大殿下,那才是物盡其用。宮裡不缺能給您作伴兒的女人,缺個我這樣一心一意照顧大殿下的。等過程子皇后娘娘和貴妃娘娘都臨盆了,宮裡皇子一多,我怕那些人刻意怠慢大殿下。」
結果皇帝竟不說話了,神色茫然地望著帳頂,半晌才一嘆:「哪兒來那麼多的皇子……皇后,壓根兒就沒遇喜。」
月徊目瞪口呆,「啊?沒遇喜?」
皇帝澀然閉了閉眼,「有了比較,才會患得患失……生出許多不平來。一旦不平……露的馬腳便多了。」
他斷斷續續說,月徊聽得悚然,沒想到他會縝密至此。當初說皇后也遇喜,她以為是巧合,哥哥也沒有同她說起。如今皇帝親口說沒有,果然這才合乎常理。
這麼想來,貴妃的種種他都一清二楚。貴妃年輕,以為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殊不知自己早成了別人棋局上的棋子。他們鬥法不要緊,月徊最擔心的就是牽扯上小四。她又不敢直剌剌和皇帝提及,只得迂迴著岔開話題,「您禁皇后娘娘的足,也是有意為之麼?我瞧時候不短了,坤寧宮裡放恩典了吧?」
皇帝臉上神情淡漠,他對貴妃是真忌憚,對皇后也是真恨。
「朕親政不久,不能廢她,但朕能囚禁她到死。朕由來最恨的就是外戚干政,原瞧她出自太傅家,必定知書達理,誰知她哥哥擅自調動西山緹騎,朕想讓她規勸規勸,結果……」他苦笑起來,猛烈一陣咳嗽之後勻了好半天的氣,才又道,「結果你知道她怎麼應對朕麼?『皇上寧肯放著外人調度精銳,也信不過我哥哥』……朕就知道這女人短視,沒有皇后的眼界胸襟。」
月徊一聽就明白了,皇后話里的「外人」,說的大抵就是梁遇。可是帝後畢竟是夫妻,於他們來說,她和哥哥確實是外人。不過她記得當初皇后出閣之前,隱約對梁遇有過好感,沒想到走進這紫禁城的中心,野心也就水漲船高了。
她兀自出神,皇帝調轉視線看她,「月徊,你能一輩子替朕看顧大殿下麼?」
月徊沒想那許多,應道:「自然會的。我和大殿下投緣得很,他一見我就笑,我哪兒捨得拋下他。」
皇帝足意兒了,點著頭道:「朕信得過你,只要你答應,就一定不會食言。」
後來月徊退出乾清宮,把皇帝召見的前後和哥哥說了,臨了坐在圈椅里嘆氣兒:「我瞧他,又覺得怪可憐的,年輕輕的,身子骨一點兒也不健朗。」
梁遇正批紅,擱下了手裡的硃砂筆道:「下半晌又燒起來,燒得渾渾噩噩的,痰里血絲兒愈發多了。我如今想想,不叫你留在宮裡是對的,攀了高枝兒又怎麼樣,只怕不得長久。」
他的話說得囫圇,衙門裡心腹雖多,也要提防隔牆有耳。
月徊明白他的意思,太醫檔他每天都要經手,那些給聖駕瞧病的在皇帝跟前諱言,在他跟前卻得說大實話。
老咳出血來,著實不好,梁遇道:「他心思是真沉,欲也是真縱。自己不知道保養,上年就夜御二女,縱是鐵打的身子,也經不住這麼磋磨。」
月徊大覺得可悲可哀,好在眼下還沒入三九,總不至於壞到那種地步。
事實也的確如此,聖躬不豫了兩三日,畢竟仗著年輕,好轉起來也快得很。
終於到了冬至前,冬至對家家戶戶來說都是大日子,民間要祭祖,帝王要祭天地。那個圜丘,建在大而不靠邊的空地上,皇帝得焚香禱告,完了還得上景山叩拜列祖列宗,有好一套的流程要走。
貴妃所能承受的忍耐也到了極致,這是個大好時機,倘或過了冬至,再想讓皇帝率領眾臣離宮,就得等明年。
宮裡每天都有負責採買的小太監進出,打發個靠得住的人出去傳句話,一點兒都不難。
東廠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隨時入司禮監回事兒,他們算直系,比錦衣衛還便利點兒。後宮高位的嬪妃呢,只要不走出這四面宮牆,紫禁城裡沒有哪處去不得。尤其是梵華樓,建著六座掐絲琺瑯大佛塔,裡頭供養七百八十六尊小銅像,冬至去那兒上柱香,誰也挑不出錯處來。
月徊說不能夠,「您忘了長公主鬧那事兒了,我出去是避風頭的。」
皇帝沉默了下又道:「其實那風頭,也不是非避不可。朕鬆口,是因為皇后進了宮,大伴又不在,朕怕你吃暗虧……早知道不讓你去多好,就不會錯過,弄得如今……想留你也沒臉。」
月徊最怕他趁病說這個,其實她離開的這大半年裡,他風生水起沒閒著。擬定的計劃正逐步實施,全大鄴都知道他專寵貴妃,要是將來打壓宇文氏,也是因為貴妃累及娘家,和削藩無關。只不過步步為營到最後,得了熊掌又可惜魚,所以說人心啊,永遠沒個滿足的時候。
月徊心裡明鏡似的,她現在唯一擔憂的就是小四。猜不透皇帝究竟知道多少,為什麼貴妃遇了喜,他也還是隱忍不發。可又不能問,自作聰明要闖大禍的,他不提,她也只能裝糊塗。
「我那天替您往各宮送珍珠,看見那些主兒們,個個生得如花似玉,我這樣的進來沒地兒擱,還是別湊熱鬧的好。」她坦坦蕩蕩笑著說,「像現在這樣,我領了差事伺候大殿下,那才是物盡其用。宮裡不缺能給您作伴兒的女人,缺個我這樣一心一意照顧大殿下的。等過程子皇后娘娘和貴妃娘娘都臨盆了,宮裡皇子一多,我怕那些人刻意怠慢大殿下。」
結果皇帝竟不說話了,神色茫然地望著帳頂,半晌才一嘆:「哪兒來那麼多的皇子……皇后,壓根兒就沒遇喜。」
月徊目瞪口呆,「啊?沒遇喜?」
皇帝澀然閉了閉眼,「有了比較,才會患得患失……生出許多不平來。一旦不平……露的馬腳便多了。」
他斷斷續續說,月徊聽得悚然,沒想到他會縝密至此。當初說皇后也遇喜,她以為是巧合,哥哥也沒有同她說起。如今皇帝親口說沒有,果然這才合乎常理。
這麼想來,貴妃的種種他都一清二楚。貴妃年輕,以為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殊不知自己早成了別人棋局上的棋子。他們鬥法不要緊,月徊最擔心的就是牽扯上小四。她又不敢直剌剌和皇帝提及,只得迂迴著岔開話題,「您禁皇后娘娘的足,也是有意為之麼?我瞧時候不短了,坤寧宮裡放恩典了吧?」
皇帝臉上神情淡漠,他對貴妃是真忌憚,對皇后也是真恨。
「朕親政不久,不能廢她,但朕能囚禁她到死。朕由來最恨的就是外戚干政,原瞧她出自太傅家,必定知書達理,誰知她哥哥擅自調動西山緹騎,朕想讓她規勸規勸,結果……」他苦笑起來,猛烈一陣咳嗽之後勻了好半天的氣,才又道,「結果你知道她怎麼應對朕麼?『皇上寧肯放著外人調度精銳,也信不過我哥哥』……朕就知道這女人短視,沒有皇后的眼界胸襟。」
月徊一聽就明白了,皇后話里的「外人」,說的大抵就是梁遇。可是帝後畢竟是夫妻,於他們來說,她和哥哥確實是外人。不過她記得當初皇后出閣之前,隱約對梁遇有過好感,沒想到走進這紫禁城的中心,野心也就水漲船高了。
她兀自出神,皇帝調轉視線看她,「月徊,你能一輩子替朕看顧大殿下麼?」
月徊沒想那許多,應道:「自然會的。我和大殿下投緣得很,他一見我就笑,我哪兒捨得拋下他。」
皇帝足意兒了,點著頭道:「朕信得過你,只要你答應,就一定不會食言。」
後來月徊退出乾清宮,把皇帝召見的前後和哥哥說了,臨了坐在圈椅里嘆氣兒:「我瞧他,又覺得怪可憐的,年輕輕的,身子骨一點兒也不健朗。」
梁遇正批紅,擱下了手裡的硃砂筆道:「下半晌又燒起來,燒得渾渾噩噩的,痰里血絲兒愈發多了。我如今想想,不叫你留在宮裡是對的,攀了高枝兒又怎麼樣,只怕不得長久。」
他的話說得囫圇,衙門裡心腹雖多,也要提防隔牆有耳。
月徊明白他的意思,太醫檔他每天都要經手,那些給聖駕瞧病的在皇帝跟前諱言,在他跟前卻得說大實話。
老咳出血來,著實不好,梁遇道:「他心思是真沉,欲也是真縱。自己不知道保養,上年就夜御二女,縱是鐵打的身子,也經不住這麼磋磨。」
月徊大覺得可悲可哀,好在眼下還沒入三九,總不至於壞到那種地步。
事實也的確如此,聖躬不豫了兩三日,畢竟仗著年輕,好轉起來也快得很。
終於到了冬至前,冬至對家家戶戶來說都是大日子,民間要祭祖,帝王要祭天地。那個圜丘,建在大而不靠邊的空地上,皇帝得焚香禱告,完了還得上景山叩拜列祖列宗,有好一套的流程要走。
貴妃所能承受的忍耐也到了極致,這是個大好時機,倘或過了冬至,再想讓皇帝率領眾臣離宮,就得等明年。
宮裡每天都有負責採買的小太監進出,打發個靠得住的人出去傳句話,一點兒都不難。
東廠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隨時入司禮監回事兒,他們算直系,比錦衣衛還便利點兒。後宮高位的嬪妃呢,只要不走出這四面宮牆,紫禁城裡沒有哪處去不得。尤其是梵華樓,建著六座掐絲琺瑯大佛塔,裡頭供養七百八十六尊小銅像,冬至去那兒上柱香,誰也挑不出錯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