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關於這裡的內幕,東北抗聯的負責人之一馮仲雲在《東北抗聯十四年苦鬥史》的回憶錄中,曾有過記述。書中說:背蔭河裡關押的人都是日偽當局從中國東北的各“矯正院”、收容所中秘密解押過來的。這裡伙食比較好,幾乎每頓都能吃上大米、白面,有時還能吃上肉菜,逢年過節還能喝上酒。這裡的犯人雖然“罪行”不重,但都戴著手銬腳鐐。更為奇怪的是一旦被提審,則很少有人回來。監號中人少了之後,很快又會有新的人補充進來。據日軍解釋說,被提審的人都得病死了。有時還真有幾個人回來,但都“病”得不輕,關在單獨設立的牢房中。被關押在背蔭河的人們,直到死亡臨近才解開迷漫在心中的疑雲。他們都是被秘密地押進地下室,分別被綁在牆壁的鐵勾子上,穿著白大褂的日本軍醫用粗大的針管強制在他們的動脈上抽血。失血過多身體虛弱、沒有使用價值後,日軍就將他們處死,然後拉到焚屍爐焚燒,骨灰就地掩埋,不留痕跡。
1985年日本《每日新聞》公布了關東軍副參謀長遠藤三郎的日記———《將軍的遺言———遠藤三郎日記》。在日記中有“被試驗者一個一個被嚴密地關在柵欄里,把各種病原菌移植於活體內,觀察其病情的變化”的記述。日記中還記述了1933年11月16日遠藤視察“交通中隊”時看到毒氣試驗班和電氣試驗班使用兩名“共匪”進行試驗的場景。
日記中的“交通中隊”實際上就是背蔭河細菌實驗場的代稱。石井的加茂部隊下設兩個部(又稱大隊),一個是總務部,一個是研究部。研究部又分設兩個中隊,其中“南棟中隊”從事防疫給水研究,設在本部大院內;“交通大隊”從事細菌研究,設在背蔭河。
在1932年到1937年共計五年的時間內,石井四郎在背蔭河做了大量人體試驗來驗證細菌武器的有效性,研製了大量的細菌戰劑裝備部隊。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在押人員逃跑事件,使得背蔭河的秘密難以保全。1934年,又發生了背蔭河武器彈藥庫不明爆炸事件。這次爆炸究竟是日軍自身不慎引起的,還是抗聯炸的,至今無歷史資料可查。但當時的中馬大尉為此追查責任,致使警備隊的兩個班發生流血衝突倒是事實。由於這些原因,石井四郎以“失火”為由,正式決定將背蔭河的細菌工廠和實驗室轉移。其研究人員先行撤走,留下部分人員善後。機器設備拆卸後運向哈爾濱,拆下來的房架子、門窗等賣給村民,至此,背蔭河營區變成廢墟。
1936年,日本天皇同意石井四郎的搬遷計劃,下令搬遷。
石井將背蔭河的設施搬遷至哈爾濱東南郊的平房鎮並予以擴建。
同時又在長春建立一所對牲畜和農作物進行細菌戰的研究所。在平房鎮的細菌戰基地於1936年動工,1939年完工並投入使用。
二戰結束後,遠東軍事法庭沒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這實際上是美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交易,並不能說明天皇沒有戰爭責任。天皇有戰爭責任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實際上731部隊也是在天皇的直接“關心”之下成立的。
在蘇聯伯力審判時,關東軍作戰部長松村知勝說:“我記得第731部隊是在1936年間遵照天皇敕令成立的。”原731部隊生產部長川島清少將承認在檔案中親眼看過這道敕令,並說:“天皇於1940年,還頒發了一道新的敕令,責成將部隊遷移至哈爾濱城南30公里的平房鎮地區..此外,1940年天皇還命令將部隊擴充至3000人,包括依據該敕令在滿洲各個地區新編的幾個支隊在內,把部隊機構分成幾個部。”關東軍軍醫處處長癪併隆二在受審時說天皇的敕令“曾印成多份分發到日本各部隊,以便全體軍官知悉。我個人讀過這個敕令以及關於該部隊人員名冊的附件,讀後就加蓋了私人圖章,以示簽署”。
此外,根據天皇1936年敕令,又於同年下半年在海拉爾城、孫吳城、海林口及林口站,成立第731部隊的四個支隊,秘令上規定了各支隊成立的時間和駐紮地點。從人員附表中可以看出,每個支隊的編制員額為300人。
由於得到天皇的支持,細菌戰部隊得到了快速發展。
1.擴大了編制體制。從背蔭河遷至哈爾濱平房鎮地區之後,日軍在這裡建立了當時在全世界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細菌戰基地。部隊代號為731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隊。
2.獲得了充裕的經費。出於保密考慮,731部隊的建立和日常經費列入非常軍事經費,可以不受限制。
3.配備了一流的設備。由於經費充足,建築設施規模龐大、設備先進,在當時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4.使用活人進行試驗。據不完全統計,在1940年至1945年之間,大約使用了3000多名活人做試驗和解剖觀察。這種反人類的做法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無法做到的,日本人沾沾自喜地稱之為“超時代研究”,“將日本醫學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個世紀。”由於這是731部隊“秘密之中的秘密”,因此,被用於試驗的人無一生還。
5.集中了大批科學家。由於條件如此“優越豐厚”,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這使得石井四郎的細菌武器研究得到了迅猛發展。
1985年日本《每日新聞》公布了關東軍副參謀長遠藤三郎的日記———《將軍的遺言———遠藤三郎日記》。在日記中有“被試驗者一個一個被嚴密地關在柵欄里,把各種病原菌移植於活體內,觀察其病情的變化”的記述。日記中還記述了1933年11月16日遠藤視察“交通中隊”時看到毒氣試驗班和電氣試驗班使用兩名“共匪”進行試驗的場景。
日記中的“交通中隊”實際上就是背蔭河細菌實驗場的代稱。石井的加茂部隊下設兩個部(又稱大隊),一個是總務部,一個是研究部。研究部又分設兩個中隊,其中“南棟中隊”從事防疫給水研究,設在本部大院內;“交通大隊”從事細菌研究,設在背蔭河。
在1932年到1937年共計五年的時間內,石井四郎在背蔭河做了大量人體試驗來驗證細菌武器的有效性,研製了大量的細菌戰劑裝備部隊。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在押人員逃跑事件,使得背蔭河的秘密難以保全。1934年,又發生了背蔭河武器彈藥庫不明爆炸事件。這次爆炸究竟是日軍自身不慎引起的,還是抗聯炸的,至今無歷史資料可查。但當時的中馬大尉為此追查責任,致使警備隊的兩個班發生流血衝突倒是事實。由於這些原因,石井四郎以“失火”為由,正式決定將背蔭河的細菌工廠和實驗室轉移。其研究人員先行撤走,留下部分人員善後。機器設備拆卸後運向哈爾濱,拆下來的房架子、門窗等賣給村民,至此,背蔭河營區變成廢墟。
1936年,日本天皇同意石井四郎的搬遷計劃,下令搬遷。
石井將背蔭河的設施搬遷至哈爾濱東南郊的平房鎮並予以擴建。
同時又在長春建立一所對牲畜和農作物進行細菌戰的研究所。在平房鎮的細菌戰基地於1936年動工,1939年完工並投入使用。
二戰結束後,遠東軍事法庭沒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這實際上是美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交易,並不能說明天皇沒有戰爭責任。天皇有戰爭責任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實際上731部隊也是在天皇的直接“關心”之下成立的。
在蘇聯伯力審判時,關東軍作戰部長松村知勝說:“我記得第731部隊是在1936年間遵照天皇敕令成立的。”原731部隊生產部長川島清少將承認在檔案中親眼看過這道敕令,並說:“天皇於1940年,還頒發了一道新的敕令,責成將部隊遷移至哈爾濱城南30公里的平房鎮地區..此外,1940年天皇還命令將部隊擴充至3000人,包括依據該敕令在滿洲各個地區新編的幾個支隊在內,把部隊機構分成幾個部。”關東軍軍醫處處長癪併隆二在受審時說天皇的敕令“曾印成多份分發到日本各部隊,以便全體軍官知悉。我個人讀過這個敕令以及關於該部隊人員名冊的附件,讀後就加蓋了私人圖章,以示簽署”。
此外,根據天皇1936年敕令,又於同年下半年在海拉爾城、孫吳城、海林口及林口站,成立第731部隊的四個支隊,秘令上規定了各支隊成立的時間和駐紮地點。從人員附表中可以看出,每個支隊的編制員額為300人。
由於得到天皇的支持,細菌戰部隊得到了快速發展。
1.擴大了編制體制。從背蔭河遷至哈爾濱平房鎮地區之後,日軍在這裡建立了當時在全世界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細菌戰基地。部隊代號為731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隊。
2.獲得了充裕的經費。出於保密考慮,731部隊的建立和日常經費列入非常軍事經費,可以不受限制。
3.配備了一流的設備。由於經費充足,建築設施規模龐大、設備先進,在當時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4.使用活人進行試驗。據不完全統計,在1940年至1945年之間,大約使用了3000多名活人做試驗和解剖觀察。這種反人類的做法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無法做到的,日本人沾沾自喜地稱之為“超時代研究”,“將日本醫學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個世紀。”由於這是731部隊“秘密之中的秘密”,因此,被用於試驗的人無一生還。
5.集中了大批科學家。由於條件如此“優越豐厚”,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這使得石井四郎的細菌武器研究得到了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