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本兵制】

  日本後戰國時期、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織田信長身亡。他的愛將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萬曆朝鮮戰爭中的日軍名義上是統一的國家軍隊,實際是由各大名專屬兵團組成的聯合部隊。

  這一時期的日本軍陣和戰國時期的大名軍陣基本相同,軍陣的基本構成由本陣和若干獨立軍團組成。其主力為主將(大名)手下世襲化、專業化的“家臣團”。這些軍隊數量很少,但是戰鬥力卻非常強,一旦戰事爆發,在這些私兵的基礎上,再徵招農民組成足輕(步兵)隊補充軍力。

  一、具體戰鬥序列及指揮系統如下

  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執筆)、軍奉行(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此外還包括馬回、小姓、藥師、祈禱僧等保障人員。

  獨立軍團一般包含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獨立軍團中的各個作戰分隊之間用使番(傳令兵)負責聯絡。

  以侍大將為中心的獨立軍團是大名家軍團編成的基本單位,其下的足輕大將統領全隊足輕,弓大將統領全隊弓兵,槍大將統領全隊槍兵,鐵炮大將統領全隊銃兵。

  在實際作戰中,往往還要選出一名先作大將,即先鋒官,在日文中對先作大將的解釋為“勇敢的砍人隊長”。

  二、日本軍的布陣與出陣

  基本陣形為先陣在前,後面分列左陣、右陣,大將和旗本部隊在中央,再後面是預備隊、後勤部隊(日文稱作小荷馱,機動運輸部隊稱為小馬馱子隊)。

  變陣共八種——魚鱗陣、鋒矢陣、鶴翼陣、偃月陣、方圓陣、雁行陣、長蛇陣、衡軛陣。另外還有車懸、虎韜、臥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孫子兵法》就是集其大成者,陣法則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和兩國戰爭規模不同有關,其實陣形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優劣,必須結合具體的情況。陣形體現了戰術思想,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當定下何種決心,採用何種戰術,使戰況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則是取決於將領,需要進行認真的推算,不存在簡單的陣形互相克制關係。

  中國將領重視戰略層面,並不是說具體戰法就相對落後。冷兵器時代,不講究陣法的軍隊根本沒法打仗,這是一個常識,雖然中國古代陣法在戰爭中的實際運用情況現代人已經不甚了解,但從其繼承者——日本的武田八陣在日本古代戰爭中的不俗表現,我們可以想見它的源頭——華夏陣法的博大精深。像諸葛亮、李靖、趙匡胤、徐達、戚繼光等都是運用陣法的高手。到今天日本陣法之所以比較出名,是因為日本人肯認真的、狂熱的、不遺餘力地去弘揚和發掘自己國家的歷史軍事文化。

  三、日軍的後勤保障

  豐臣秀吉在武力統一日本的同時,積極著手恢復封建秩序和法制的重建工作。首先,在鄉村全面實行“太閤檢地”,調查統計全國的土地面積和各種經濟數據。以“一地一作人”的方式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按“二公一民”的比例徵收田租;頒“刀狩令”,沒收民間武器;把農民編成五人組或十人組,組內連保,嚴防農民反抗,並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

  專心打仗,農民專心種地,這些措施保障了日本軍隊的後勤供給。

  文祿慶長之役時豐臣秀吉命令下屬大名(諸侯)每一萬石出陣二百五十人。日本關原內戰之際,東西兩軍大概是每一萬石出陣三百人。到了江戶幕府時代有所提高,基本上每一萬石出軍役三百五十人。

  【附】兵農分離制

  日本經過戰國時代,農兵成為軍隊的基本構成。一般的服役對象為年滿15歲,不滿60歲的成年男子,商人、職人、藝人和僧侶除外。凡是記錄在冊的男丁,每年的正月和七月兩個時間必須集中到城中進行基本的軍事訓練,簡直是全民皆兵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時的日本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封建軍事國家;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農兵不分也增加了封建統治的風險。由於戰爭消耗巨大,橫徵暴斂頻繁,導致了階級矛盾激化,農民暴動時有發生,農民手中掌握武器,對於統治階級的統治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同時,由於軍役的動員規模越來越大,戰爭時間的越來越長,耽誤農時的情況經常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樣,就迫切需要兵農分離,分化出脫離農業生產,專門以打仗為職業的職業軍人。豐臣秀吉在逐步平定各地諸侯、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禁止大名之間私鬥,同時禁止了徵用農民參軍打仗,規定農民只能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並且於天正十六年(1588年)頒布了刀狩令,宣布收繳民間百姓手中掌握的各種武器裝備,確立了兵農分離的制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