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翔鶴”號接連被三條魚雷命中,巨爆聲此起彼伏,大火向四處蔓延,艙室淹沒,艦首部開始沉入水中。不久,海水涌到了飛行甲板,水通過艦首部飛機升降機艙口流進飛機庫。“翔鶴”號失去穩定性。3 小時後,艦內發生大爆炸,全艦1263 名官後只有少數人活命。19 日15 時零1 分,該艦終於葬身馬里亞納海深淵。

  最後,當戰爭延至1945 年初,德、意法西斯的敗局已定,日本帝國主義也四面楚歌,它在太平洋的交通運輸線已被切斷。這時,美國政府為防止日軍加害美軍戰俘,通過中立國瑞士出面達成幕後協議,允許日軍少量運輸船為美國戰俘運送生活物資。在日軍急運輸所難的時刻,雙方因有利可圖而達成協議。日方指派新式大型快船“阿波丸”執行這一特殊使命。開航前,“阿波丸”得到了美軍發的“安導卷”(通行證),並按照美軍的要求,將船體漆成乳白色,船舷、煙囪、甲板上添有醒目的綠“十”字標誌。夜間加電燈邊框,每天12 時向瑞士報告船位。該船打著給美戰俘運送救急物資的招牌,大量承運軍事物資暢行於美軍控制區。

  3 月20 日至28 日,“阿波丸”在布尼幫加島和新加坡秘密地裝載了橡膠3000 噸、錫錠3000 噸、鈦800 噸、黃金40 噸、鎢2000 噸、白銀12 噸、工業鑽石5 箱、珍珠瑪瑙50 箱及部分日幣、美金和英磅,共9820 噸,價值50 億美元。另有隨船的日本軍政人員、商人共2009 人。3 月28 日深夜,該船在新加坡港起航避開英國布設的水雷障礙高速北返。

  “阿波丸”在各地裝載的物資、人員及北返計劃早被美、英特務偵悉,美軍決定使用潛艇在中途攔擊“阿波丸”。4 月1 日傍晚,“阿波丸”進入台灣海峽,當時海上風大、浪高,濃霧籠罩,乘客大都進艙入睡。23 時,當“阿波丸”駛抵台灣海峽牛山島東南10.8 海里處時,被美國潛艇“皇后魚”

  號捕捉到。

  在相距100 碼、舷角90 度時,艇長查理·勞福,林下令攻擊。先後施放魚雷4 條,1 分鐘後,3 條魚雷爆炸,“阿波丸”在一陣巨烈擺動後,斷電、失速、進水下沉,3 分鐘後,這艘裝載貴重物資的“阿波丸”號沉沒於60 多米深的海底。查理·勞福林見攻擊奏效,即駕艇上浮,黑夜中,見海面漂浮物甚多,偶而聽到微弱的呼救聲。於是萬般無奈中,日本海軍決定不顧一切與盟軍決一死戰,於是“自殺攻擊”戰術傾刻間就瀰漫在太平洋上。

  一位日本老艦隊司令遠望著特攻機隊的影子,心中陣陣作痛。這位老艦隊司令就是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鈴木大將在綜觀了接近失敗戰局之後,對把有前途的青年推上自殺的道路一事,是否從無法忍耐的心境中擺脫出來了呢?對此實難斷言,但是,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在沖繩島激戰中的一天,他把海軍司令部的參謀們召到自己的官邪,在商談結束之際,他強調說;“全然沒有生還希望的用兵,在嚴格意義上很難說是作戰。日本海軍用兵的慣例是將九死中求一生作為限度,關於這一點,應予以考慮。”

  早在中日戰爭時,鈴木曾任日本海軍突進威海衛的水雷艇艇長日俄戰爭時,他已經成為一名勇敢的頗有聲望的驅逐艦隊司令了。現在,面對首相這樣一位舉足輕重人物的指令,參謀們照理說完全應該不折不扣地執行。然而,在危局面前,軍事統帥機關早已把正統攻擊戰術置之度外,加速邁入了特攻戰的軌道。這是因為,一是資源和國民生產力已經枯竭,二是飛行員技術非常低劣,所以,明知非人道的作法,也只好硬著頭皮幹下去。

  就這樣,1945 年就成了“特攻之年”了。當時,日本的“秋水”式戰鬥機、“烈風”式戰鬥機是專門為捕捉和攻擊敵人B —29 式機而設的,但是,就在試製工作完畢時,戰爭也就結束了。“櫻花”彈和“震洋”艇也曾在沖繩戰場上出現,同神風特攻機隊一起,向美軍展開了殊死的進攻。之後,為進行決死的抵抗,日本海軍曾大量準備了“櫻花”彈和“震洋”艇等這類自殺性的進攻武器。

  “櫻花”彈是一種“滑翔機”,它是日軍尋求清白地、壯烈地戰死於疆場這一思想的產物。它裝有800 公斤高爆炸藥,在空中由大型攻擊機運載,當接近目標時,脫離大型母機,美軍駕駛員操縱著以其慣性和滑翔能力命中美艇。雖說採用這種攻擊法擊中目標相當困難,但是,據記載,在4 月16日(指1945 年)發動的第三次“菊水特攻”中,“櫻花”彈曾炸沉美艦1 艘。使用“櫻花”彈的主要原因在於它比一般飛機製作起來要簡單得多,但是,如果沒明載運它的大型攻擊機,那麼使用該彈將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震洋”更為簡單,它是在汽艇前部裝上炸藥,由人操縱著去碰撞美艇的一種自殺武器。這種自殺武器簡單得幾乎連小學生都會製造。製造使用“震洋”這一自殺武器是基於這樣一種考慮,運用大批“震洋”去襲擊美艦,當在美艦猛烈的炮火面前遭受攻擊時,也許會有一、兩艘能倖免遇難,因而有希望利用間隙,突破火網,獲得成功。“震洋”艇雖然攻擊力弱,但便於大量生產,所以,日本製造了相當多的“震洋”艇,將它們保存在山洞裡,儘管“震洋”弱小,但總比“伏龍”要好得多。所謂“伏龍”,是蛙人攜帶水雷在水中潛行,游至美艦底部時實行爆破的一種攻擊方式,當日軍組織起“伏龍”攻擊隊並正在加緊訓練時,戰爭便結束了。在戰爭瀕臨尾聲時,日本海軍絞盡腦汁想出了這種不顧及人的生命的攻擊方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