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蘇聯烏克蘭第4 方面軍的炮兵陣地。1943 年11 月
差不多同一時期(11 月20—28 日),第5 突擊集團軍友鄰的蘇第28 集團軍(位於卡霍夫卡以北戰線),反過頭來向德軍發起了進攻。為此投入了29 輛重型戰車,包括第34 近衛突破重型坦克團(20 輛KV—85)和第40 重型自行火炮團(9 輛SU—152 自行火炮)。當蘇聯重型坦克駛來時,德軍的四號H坦克和“黃鼠狼”躲在壕塹里,用長管75 毫米炮實施了精確射擊。蘇聯重型坦克防護薄弱的缺點暴露無遺,一天之內就損失了6 輛KV—85 和6 輛SU—152 。
第二天,德軍的10 輛四號H 坦克實施了反擊。正面交鋒中,蘇聯人寄託厚望的85 毫米坦克炮終於威力大發。5 輛德軍坦克被摧毀,蘇方沒有任何損失。11 月23 日,蘇軍繼續進攻,突入德軍縱深5 公里,但第34 團又損失了2 輛坦克,被迫撤往後方休整。經過這幾次戰鬥,證明KV—85 攻擊威力尚可,但突防能力不足。
德軍的尼科波爾反擊,並沒有能夠打到克里木。但留在此地的第24 裝甲師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由於該師的積極戰鬥,德軍暫時挫敗了紅軍攻取尼科波爾和克里木的計劃。
紅軍在尼科波爾地域還付出了另一個代價:11 月初,蘇第44 集團軍司令霍緬科將軍誤入德軍陣地並遭射殺。因為情況不明,史達林下令解散了第44 集團軍。霍緬科也成為罹難蘇聯將軍中遭遇最為奇特的一位。
霍緬科之死
1943 年11 月6 日,蘇第44 集團軍司令霍緬科中將親自開著汽車,拉著炮兵司令博布科夫少將巡查部隊,誤入德軍陣地。隨後下落不明。
事發第二天的11 月7 日,史達林為此發布了專門命令,宣稱兩人已經被俘(後來戈巴契夫的吹鼓手沃爾科戈諾夫也相信了這種看法),並嚴禁高級將領親自開車。實際上,史達林對情況掌握並不多,甚至懷疑兩人主動投敵,為此下令解散了第44 集團軍。
霍緬科的遭遇直到1944 年才真相大白。1 個被俘的德軍中尉向蘇方交待:霍緬科等人的汽車,行駛至德第111 步兵師第50 步兵團陣地附近,遭到步槍和機槍的射擊。博布科夫被當場打死,霍緬科則在3—4 分鐘後死亡。事發地點在尼科波爾附近。霍緬科終年45 歲。
霍緬科是蘇軍的老資格集團軍司令員,幾乎一開始就參與了這場戰爭。他擔任第44 集團軍司令約有一年。其間從高加索到烏克蘭,轉戰千里,一路斬關奪隘,連克亞速、塔甘羅格、馬里烏波爾等地。雖倍嘗艱辛危險,卻也戰功顯赫。經過如此大風大浪,最後卻罹難於一個小小失誤。可為一嘆。
資料依據:《倒下的蘇聯將軍》、《勝利與悲劇》、《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1943 年11 月尼科波爾地域德軍防線態勢圖》
由於尼科波爾反擊,德軍的部署發生了一些變化。第1 裝甲集團軍接管了第6 集團軍的北部戰線和2 個軍。第6 集團軍本身只剩下第44 軍,防守所謂赫爾松橋頭堡。作為希特勒央求的結果,12 月份,該方向還增加了羅馬尼亞第3 集團軍。12 月26 日包括第4、24 羅馬尼亞步兵師,羅馬尼亞第15 步兵師一部,第1 斯洛伐克步兵師,德第5 空軍野戰師一部,德第370 步兵師。
10 月底到11 月19 日,第1 裝甲集團軍繼續增強,獲得來自法國等地的第76、384 步兵師,劃入其序列的還有來自西線和義大利的第14、24 裝甲師(225 輛坦克強擊火炮)。此前被降格的第294 、258 、111、62、387 步兵師,第9、23 裝甲師等部隊經過補充,也恢復建制。
得到增強的第1 裝甲集團軍,在新司令胡貝裝甲兵上將指揮下,自11 月20 日起,連續挫敗了第2、3 烏克蘭方面軍向克里沃伊羅格和基洛夫格勒的進攻。
鑑於德軍實力增強,科涅夫意識到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伊羅格一時拿不下來,決心從更北面德第8 集團軍防區尋找戰機。由於該集團軍將大量兵力調往基輔方向,實力已大為削弱。11 月23 日,科涅夫向史達林報告,將奪取切爾卡瑟等地,把當面德軍全部趕出第聶伯河。
在基洛夫格勒地域,科涅夫繼續進行局部攻勢。12 月6 日,蘇第5 近衛集團軍攻占了亞歷山大里亞;12 月9 日,又在第5 近衛坦克集團軍協同下,占領基洛夫格勒以北的茲納緬卡。
科涅夫遙遠的北翼,其第52 集團軍渡過第聶伯河,建立右岸登陸場,並於12 月14 日占領切爾卡瑟。登陸場擴大為正面寬60 公里,縱深30 公里。德第8 集團軍因兵力不足,只得放棄長達90 公里的河岸,退至一條沼澤水道後建立防線。曼施坦因又匆匆從第1、4 裝甲集團軍調來第3、14 裝甲師予以支援。他的機動兵團,就這樣跑來跑去的逐漸消耗殆盡了。
蘇第52 集團軍繼續前進,因遭德軍頑抗,未能奪取斯梅拉鐵路樞紐。但白采爾科維—斯梅拉—克里沃羅格橫向鐵路,已處於蘇軍炮火威脅之下,基本喪失了作用。
第52 集團軍南面的第4 近衛集團軍沿右岸進攻,於12 月15 日與第52 集團軍會合。
差不多同一時期(11 月20—28 日),第5 突擊集團軍友鄰的蘇第28 集團軍(位於卡霍夫卡以北戰線),反過頭來向德軍發起了進攻。為此投入了29 輛重型戰車,包括第34 近衛突破重型坦克團(20 輛KV—85)和第40 重型自行火炮團(9 輛SU—152 自行火炮)。當蘇聯重型坦克駛來時,德軍的四號H坦克和“黃鼠狼”躲在壕塹里,用長管75 毫米炮實施了精確射擊。蘇聯重型坦克防護薄弱的缺點暴露無遺,一天之內就損失了6 輛KV—85 和6 輛SU—152 。
第二天,德軍的10 輛四號H 坦克實施了反擊。正面交鋒中,蘇聯人寄託厚望的85 毫米坦克炮終於威力大發。5 輛德軍坦克被摧毀,蘇方沒有任何損失。11 月23 日,蘇軍繼續進攻,突入德軍縱深5 公里,但第34 團又損失了2 輛坦克,被迫撤往後方休整。經過這幾次戰鬥,證明KV—85 攻擊威力尚可,但突防能力不足。
德軍的尼科波爾反擊,並沒有能夠打到克里木。但留在此地的第24 裝甲師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由於該師的積極戰鬥,德軍暫時挫敗了紅軍攻取尼科波爾和克里木的計劃。
紅軍在尼科波爾地域還付出了另一個代價:11 月初,蘇第44 集團軍司令霍緬科將軍誤入德軍陣地並遭射殺。因為情況不明,史達林下令解散了第44 集團軍。霍緬科也成為罹難蘇聯將軍中遭遇最為奇特的一位。
霍緬科之死
1943 年11 月6 日,蘇第44 集團軍司令霍緬科中將親自開著汽車,拉著炮兵司令博布科夫少將巡查部隊,誤入德軍陣地。隨後下落不明。
事發第二天的11 月7 日,史達林為此發布了專門命令,宣稱兩人已經被俘(後來戈巴契夫的吹鼓手沃爾科戈諾夫也相信了這種看法),並嚴禁高級將領親自開車。實際上,史達林對情況掌握並不多,甚至懷疑兩人主動投敵,為此下令解散了第44 集團軍。
霍緬科的遭遇直到1944 年才真相大白。1 個被俘的德軍中尉向蘇方交待:霍緬科等人的汽車,行駛至德第111 步兵師第50 步兵團陣地附近,遭到步槍和機槍的射擊。博布科夫被當場打死,霍緬科則在3—4 分鐘後死亡。事發地點在尼科波爾附近。霍緬科終年45 歲。
霍緬科是蘇軍的老資格集團軍司令員,幾乎一開始就參與了這場戰爭。他擔任第44 集團軍司令約有一年。其間從高加索到烏克蘭,轉戰千里,一路斬關奪隘,連克亞速、塔甘羅格、馬里烏波爾等地。雖倍嘗艱辛危險,卻也戰功顯赫。經過如此大風大浪,最後卻罹難於一個小小失誤。可為一嘆。
資料依據:《倒下的蘇聯將軍》、《勝利與悲劇》、《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1943 年11 月尼科波爾地域德軍防線態勢圖》
由於尼科波爾反擊,德軍的部署發生了一些變化。第1 裝甲集團軍接管了第6 集團軍的北部戰線和2 個軍。第6 集團軍本身只剩下第44 軍,防守所謂赫爾松橋頭堡。作為希特勒央求的結果,12 月份,該方向還增加了羅馬尼亞第3 集團軍。12 月26 日包括第4、24 羅馬尼亞步兵師,羅馬尼亞第15 步兵師一部,第1 斯洛伐克步兵師,德第5 空軍野戰師一部,德第370 步兵師。
10 月底到11 月19 日,第1 裝甲集團軍繼續增強,獲得來自法國等地的第76、384 步兵師,劃入其序列的還有來自西線和義大利的第14、24 裝甲師(225 輛坦克強擊火炮)。此前被降格的第294 、258 、111、62、387 步兵師,第9、23 裝甲師等部隊經過補充,也恢復建制。
得到增強的第1 裝甲集團軍,在新司令胡貝裝甲兵上將指揮下,自11 月20 日起,連續挫敗了第2、3 烏克蘭方面軍向克里沃伊羅格和基洛夫格勒的進攻。
鑑於德軍實力增強,科涅夫意識到基洛夫格勒和克里沃伊羅格一時拿不下來,決心從更北面德第8 集團軍防區尋找戰機。由於該集團軍將大量兵力調往基輔方向,實力已大為削弱。11 月23 日,科涅夫向史達林報告,將奪取切爾卡瑟等地,把當面德軍全部趕出第聶伯河。
在基洛夫格勒地域,科涅夫繼續進行局部攻勢。12 月6 日,蘇第5 近衛集團軍攻占了亞歷山大里亞;12 月9 日,又在第5 近衛坦克集團軍協同下,占領基洛夫格勒以北的茲納緬卡。
科涅夫遙遠的北翼,其第52 集團軍渡過第聶伯河,建立右岸登陸場,並於12 月14 日占領切爾卡瑟。登陸場擴大為正面寬60 公里,縱深30 公里。德第8 集團軍因兵力不足,只得放棄長達90 公里的河岸,退至一條沼澤水道後建立防線。曼施坦因又匆匆從第1、4 裝甲集團軍調來第3、14 裝甲師予以支援。他的機動兵團,就這樣跑來跑去的逐漸消耗殆盡了。
蘇第52 集團軍繼續前進,因遭德軍頑抗,未能奪取斯梅拉鐵路樞紐。但白采爾科維—斯梅拉—克里沃羅格橫向鐵路,已處於蘇軍炮火威脅之下,基本喪失了作用。
第52 集團軍南面的第4 近衛集團軍沿右岸進攻,於12 月15 日與第52 集團軍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