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九部

  薩根二

  57 時光的呼喚

  庫爾瑪・羅倫森出生時,星艦麥哲倫號距離薩拉薩星不過幾光時的路程。但此刻孩子的父親已經進入休眠,要三百年後才能聽說他誕生的消息。

  無夢的沉睡將橫跨第一個孩子的整個人生,想到這裡,羅倫就不禁流淚。等到悲痛緩解的時候,他將開啟資料庫,調出一直等候著他的資料。他將目睹兒子長成男子漢,聽見他的聲音穿越幾個世紀送來問候,而這問候他永遠無法應答了。

  他還將看到(絕對無法避免)曾經躺在自己臂彎中的女孩漸漸衰老,直至死去,這在她是幾個世紀之前,但在他不過是上周的事。等他從那爬滿皺紋的雙唇間聽見最後的道別,她的身體早已化作了塵土。

  他的哀傷將深入肺腑,但終究會漸漸褪去。前方的天空已經沐浴在了一輪新太陽光輝中。不久之後,就會有一個新的生命誕生在一顆新的行星上。現在,這顆行星已經在牽引著麥哲倫號飛向它最後的軌道了。

  終有一天,痛苦將會遠去,唯有記憶長存。

  (全書完)

  地球年表

  關於本書

  這部長篇小說最初是個12,500字的短篇,創作時間是在1957年的2月到4月之間,寫完後發表在美國的《IF Magazine》(1958年6月)和英國的《Science Fantasy》(1959年6月)上。後來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為我出版了兩本合集,分別是《Other Side of the Sky》(1958)和《From the Ocean, From the Stars》(1962),兩本書里都收錄了這個短篇,找起來也比較方便。

  1979年,我把這個主題改寫成了一個短小的電影大綱,刊登在《OMNI Magazine》(Vol.3, No.12,1980)上;後又收入Byron Preiss/Berkley出版社為我出版的插圖短篇集《The Sentinel》(1984),我在那本書里寫了個前言,介紹了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如何在無意中啟發了《2010:Odyssey Two》的小說和電影。

  現在這部長篇是這個故事的最終版本,1983年5月動筆,1985年6月完成。

  阿瑟・C. 克拉克

  斯里蘭卡,科倫坡

  1985年7月1日

  致 謝

  真空能量可用於推進,這個想法似乎是Shinichi Seike在1969年首次提出的。(見 “Quantum Electric Space Vehicle”; 8th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Tokyo.)

  十年後的1979年9月,英國星際學會在倫敦召開星際研究會,麥道公司的H. D. Froning在會上介紹了這個理論,後來還寫了兩篇論文,分別是《Propulsion Require¬Ments For A Quantum Interstellar Ramjet》 (JBIS, Vol. 33,1980)和《Investigation Of A Quantum Ramjet For Interstellar Flight》(AIAA Preprint 81-1534, 1981)。

  撇開無數語焉不詳的“太空引擎”,第一位把這個理論寫進小說的,據我所知是Earth Satellite Corporation的首席科學家插rles 射ffield博士,他在長篇小說《The McAndrew Chronicles》 (Analog magazine 1981; Tor, 1983) 中探討了“量子引擎”的理論基礎(他稱之為“真空能量引擎”)。

  理察・費曼作過一次公認幼稚的計算,結論是一立方厘米的真空中蘊含的能量,就足以蒸發地球上的所有海洋。約翰・惠勒也作過計算,得出的數字比費曼的大了79個數量級。既然兩位大物理學家的分歧都有79個0那麼大,我們普通人表示點懷疑也就無可厚非了。但光想想這個話題還是挺有意思的:一枚普通燈泡里的真空,就蘊含著足以毀滅整個銀河系的能量,如果再加把勁兒,說不定連整個宇宙都能毀掉。

  休斯研究所的Robert L. Forward博士寫過一篇有希望傳世的論文,標題為《Extracting Electrical Energy From The Vacuum By Cohesion Of 插rged Foliated Conductors》(Physical Review, Vol. 30B, pp. 1700-1702, 15 August 1984)。文中認為,這種能量至少有一小部分是可以利用的。要是在科幻作家之外,還有人能將這種能量用於推進技術,那麼恆星間旅行乃至星系間旅行的工程問題就能解決了。

  或許還是不要吧。我萬分感謝Alan Bond博士,感謝他為小說里的冰盾做了詳盡的數學分析,他還向我指出冰盾的最佳形態是鈍圓錐形。在未來,制約高速星際飛行的很可能不是能源,而是宇宙塵埃對冰盾的磨損和光子對它造成的蒸發損耗。

  1979年,我在慕尼黑參加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還在會上發言介紹了“太空電梯”的歷史及理論,見《“Thought Experiment” Or key To The Universe?》 (Reprinted In Advances In Earth Orientated Applications Of Space Technology, Vol. I, No. 1, 1981, pp. 39-48 And Ascent To Orbit: John Wiley, 1984)。在長篇小說《The Fountain Of Paradise》(Del Rey, Gollancz, 1978)里,我又對這個想法作了引申。

  我要向Jim Ballard和J. T. Frazer表示歉意,因為本書末章的標題取自他們二位截然不同的著作。

  還要特別感謝康緹的Diyawadane Nilame和他在佛牙寺的僧眾,承蒙他們的邀請,我才能在那段紛亂的日子進入寺中的藏寶室。

  阿瑟・C. 克拉克

  小說閱讀盡在http://--【春風拂檻露華濃】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