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夏太監夏一跳出宮以後,到先外曾祖仲愷公處做事,執掌北京鋪面,每到年節,都要到天津總號赴宴,照現在話說,那是給公司的執行長作年終報告去的,不過在那個時代,這更是大家溝通感情的機會。

  宴會上水陸雜陳,來賓形形色色,不免有人對夏大伯感興趣,起鬨逗他說話,聽太監的古怪嗓音。夏一跳也不惱。可是幾個各地的掌柜坐在一起,問起宮闈秘事,夏一跳就不肯痛快說了,說這樣吧,咱們猜謎,我出謎語,你們猜出來,我就說,猜不出來,那你們得喝酒。

  掌柜的裡頭頗有幾個附庸風雅、善於應酬的人物,說老夏你講。

  夏大伯說好,那我就說了,咱們猜字謎啊,打一個字,我這謎面是“雨”。

  “雨”下面是什麼?大伙兒問。

  跟我一樣,下面沒有了。咱這謎面就一個字,“下雨”的“雨”,沒別的了,打一字。

  嗯?大伙兒可就傻了:一個字打一個字的謎,怎麼猜啊?

  夏大伯微笑不語。

  幾位掌柜的互相看看,大眼瞪小眼,只好認輸。

  夏大伯久在宮中,世故練達,深通見好就收的道理,便道:咱也別罰酒了,這個謎老夏也猜不到,這是張之洞老大人給我出的謎。

  這一說,把大伙兒的興頭都吊起來了。

  原來,有一次湖廣總督張之洞入京辦事,給慈禧奉上上好貢品,連隆裕瑾妃也有禮物。張是老臣,后妃們不敢怠慢,夏太監便奉瑾妃之命過府給張之洞帶回禮去。

  到了以後,下人通秉。夏太監無事,便看看牆上的字畫。清宮慣例,不讓太監讀書,以免干政,但夏一跳伺候瑾妃拜佛念經,漸漸識字,他稟性聰明,大有過目不忘之才。這時他看著其中一幅字,不禁微微搖頭,嘴裡“嘖”了一聲。

  張之洞走進來,看在眼裡,心裡大概打了個突:咦,莫非這字里有什麼犯禁的東西?公事謝恩畢,張中堂好奇地打量夏一跳,問:小公公剛才看這幅字搖頭,莫非有什麼不妥?

  夏太監趕緊謝罪,說沒有沒有,奴才是看其中有一個字寫得不對,所以失態。

  哦,小公公還認字?張之洞來興趣了,問道,哪個字不對啊?

  夏一跳說,哎,就是這個“達則兼濟天下”的“達”字寫錯了,少了一筆。

  張之洞大笑,說你說得對,的確少了一筆。

  原來這是張之洞兒子寫的言志帖。古時規矩,父母名字須避諱,一定要寫的時候,就得特意缺筆,張之洞字孝達,他兒子寫“達”字便不敢寫全。

  居然能夠發現這樣的錯誤。放心之後,張之洞蠻喜歡這個小太監,就逗他說小公公識字,那我出個字謎考考你。張之洞就說了這個“雨”字。

  這個謎果然厲害,夏大伯雖然腦子不錯,當時也只好交白卷。

  聽說是張之洞的謎,席上的人無不釋然。這張之洞一方面是封疆大吏,另一方面大概算得上是晚清第一個愛玩文字遊戲的。史料記載,他在陶然亭大宴好友,其中有個朋友諷刺張大人白須娶妾,戲出上聯道:“樹已半尋(半尋:尋本是長度單位,表示樹的高度,這裡隱含張之洞已經“土埋半截”的意思。)休縱斧”——您都奔六十了還娶漂亮老婆,要老命不要?

  張之洞應聲答曰:“果然一點不相干”——我要花下死關老兄何事?

  “樹”對“果”,“已”對“然”,“半”對“一”,上下聯字面意思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偏偏字字對得整齊,你不能不服。

  隨後張大人也出一聯:“陶然亭”,對什麼呢?答案原來是“張之洞”。

  果然絕對。

  混世魔王出難題

  輸給張之洞,大家自然沒話說。夏大伯放下酒杯,就準備揭開“雨”這字兒的謎底。

  正在這時,他後面有人說話了,微微笑道:慢,我來猜猜。

  夏大伯抬眼一看,身後不知何時站了一人。看此人已到中年,生得五官清秀,斯斯文文,穿一件對襟風毛綢襖,應該是路過的客人,被他們的話題吸引住了。

  這位走過來,略一沉吟,用手指甲蘸了酒,在桌面上輕輕寫下一字。

  與此同時,夏大伯覺得周圍的氣氛變得有點兒異樣,原先一邊有幾個夥計在笑鬧斗酒,此時忽然鴉雀無聲,兩個平時強梁豪橫的護院混混,悄沒聲兒地蹩出門去了。

  就像是羊圈裡進來了一頭老虎似的。

  宮中多年鍛鍊出來的敏感,讓夏大伯頓時意識到,人不可貌相,這個眉清目秀的客人,只怕絕非善類。

  他猜對了,這位,正是老天津衛的一個讓人膽戰心驚的“混世魔王”。

  夏大伯這邊剛剛心中一動,對面天津總號的掌柜已經恭敬地站起來了。

  那人一點頭,並不謙讓,大喇喇地坐下,用手指指桌上那個字,意思是你看看我的答案對不對?

  大家湊近一看,寫的是一個池塘的“池”字。

  夏大伯一言不發,雙挑大指。

  那人看他認了,環顧周圍的幾位還是一臉迷茫,微微笑道:這個不難啊,找個測字先生就會。“雨”者,水也,三點水加一個“也”字,不就是“池”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