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在軍機處時間最久的軍機大臣要數張廷玉。他的性格和允祥的性格極為相似,他也是典型的只為雍正帝操勞具體事務,並無決策和施政大權。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大學士張英的兒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末年任吏部侍郎兼翰林學士,雍正帝即位後,他先後做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後,他與鄂爾泰同為軍機大臣,曾先後纂《康熙帝》、《雍正帝實錄》,並充《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等總裁。
張廷玉在軍機處供職,不分白黑入值,常與雍正帝一道籌劃軍政大事,每日都要接受皇帝多次密諭和上呈多篇奏疏,忙著擬旨,替雍正帝看奏章、提意見。每次從軍機處走出至自己的公署,屬吏請求他指示和批閱文件的常達百餘人,一擁而上。他坐在轎子裡、入紫禁城騎馬,都要聽取匯報、處理事務,每天很晚回到家裡,草草用膳之後,趕快點起燈燭,繼續辦事,有時要干通宵,有時睡下想起某稿未妥,又得起來再改。雍正帝常說他“事務太多了,從早至晚,沒有片刻的閒空”。
張廷玉一生忙碌,都是在具體的事務堆中度過,而他自己卻沒有什麼思想,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雍正帝十分器重的大臣。因為雍正帝要的不是他的建樹,而是他的忠心不二,踏踏實實地完成皇帝交給的文字工作。
蔣廷錫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就擔任戶部尚書一職,協助允祥辦理財政問題,從那時起他就獲得了雍正帝的信任。馬爾賽曾被雍正帝任命為北路軍撫遠大將軍,早得眷寵。莽鵠立在雍正初年任長蘆鹽政時,受到雍正帝的賞識。哈元生在西南改土歸流行動中立有大功,雍正帝接見他時,曾解御衣以賜之,對其恩寵有加。訥親在雍正帝重病時,被任命為顧命大臣,由此可見雍正帝對他的信任之深。張若靄、鄂容安則分別為張廷玉、鄂爾泰之子。
由此看來,雍正帝所任命的這些軍機大臣,他們原來的官職相差懸殊,從正一品到從四品都有,這就表明,雍正帝在選拔軍機大臣時,官職不是必要的條件,而工作能力和與皇帝良好的私人關係才是最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雍正帝在用人一事上,既體現了“惟用親信”的思想,也體現了“不問出身,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策略。同時,由這些親信負責軍國大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即這些人絕對服從雍正帝,而又無政治野心、無權力欲望。作為軍機大臣,他們的職責多是從事議事、鑒述、傳達工作,雖有一定的權力,但卻主要是秉承雍正帝的旨意辦事,既沒有議政處的決議權,又沒有內閣的票擬權(票擬又稱為條旨,它是閣臣根據皇帝所示旨意草擬敕旨,或對各部門各地方所上奏章提出批答意見,供皇帝裁決參考,經批紅後頒示,因而具有相當的決策權力)。這樣一來,雍正帝就從最大限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加強集權,提高效率
雍正帝設立的軍機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首先,軍機處是皇帝的集權工具。從明到清,廢除宰相制,皇權得到相應提高。清朝初年,多了一個“八爺議政制”,加上各旗旗主、管主都有一定實權,導致皇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此為了加強集權,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正是看到軍機處能實現集權這一目的,所以雍正帝才進一步擴大其權力範圍,從而把自己推向了權力的金字塔頂峰。
其次,軍機處有高度的機密性。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軍機處設在皇帝身邊,與朝臣百官相隔絕。 二是對印信管理極嚴。印信是機構的符號和象徵,是出門辦事的護身符和通行證。
還有,軍機處有很嚴格的紀律,雍正帝對軍機大臣的要求極為嚴格,要求他們時刻同自己保持聯繫,並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隨時應召入宮應付突發事件。軍機處像飄移的帳蓬一樣隨皇帝的行止而不斷改變,皇帝走到哪裡,軍機處就在哪裡。雍正帝每次議事,一般都是分批獨自會見一名軍機大臣,讓他們無拘無束地談自己對工作、對百官的一些看法,以便察言觀色、去偽存真地選用人才。此外,軍機處要求所辦之事,不分大小,當日必須處理清楚,不許拖到來日,工作效率極高。
軍機處的設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概括地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軍機處的出現,整個國家的政治運作體制發生了巨大改變。由原來內閣承旨、六科封駁,公事用題本內閣承辦、私事用奏本直達御前的方式,改為皇帝親書諭旨或口授,軍機大臣承旨擬諭逕自廷寄各地的方式,使題本成為“例行公事”的具文,從而,原為王朝中樞的內閣成為有名無實的閒曹,大學士成為無公可辦的榮譽頭銜。
第二,削弱了當朝某些重要機構的職權。軍機大臣奉旨撰擬機要事務和西北用兵大事,這些工作本來是內閣票擬的內容。在軍機處成立以後,內閣這方面的權力就被剝奪了,內閣的兵部就只從事軍官的考核,稽查軍隊的員額和籍簿等工作,而這些都是日常的瑣碎事務,至於如用兵方略、軍政區劃等重要事情,內閣從此就無由問津了。這樣就大大地削弱了內閣的職權,從而加強了君主的專制權力。軍機處成立以前,機密軍務之商討,主要在議政處,由議政大臣完成。議政大臣,顧名思義就是要議政並提出相應的意見,而能夠在上層機構提出意見,這已經就是一種權力。軍機處設立後,商議軍機要務,雍正帝也不交給議政處的議政大臣了,軍機處所用的滿人軍機章京,絕大多數都是從議政處調來的,這樣就給它來了個釜底抽薪,議政處也名存實亡了。而軍機大臣們自身既沒有議決權,也沒有票擬權,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此,即便他們再有雄心壯志,也無法成為與天子抗衡的“宰相”,軍機處也永遠不會變成尾大不掉的官僚機構。
張廷玉在軍機處供職,不分白黑入值,常與雍正帝一道籌劃軍政大事,每日都要接受皇帝多次密諭和上呈多篇奏疏,忙著擬旨,替雍正帝看奏章、提意見。每次從軍機處走出至自己的公署,屬吏請求他指示和批閱文件的常達百餘人,一擁而上。他坐在轎子裡、入紫禁城騎馬,都要聽取匯報、處理事務,每天很晚回到家裡,草草用膳之後,趕快點起燈燭,繼續辦事,有時要干通宵,有時睡下想起某稿未妥,又得起來再改。雍正帝常說他“事務太多了,從早至晚,沒有片刻的閒空”。
張廷玉一生忙碌,都是在具體的事務堆中度過,而他自己卻沒有什麼思想,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雍正帝十分器重的大臣。因為雍正帝要的不是他的建樹,而是他的忠心不二,踏踏實實地完成皇帝交給的文字工作。
蔣廷錫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就擔任戶部尚書一職,協助允祥辦理財政問題,從那時起他就獲得了雍正帝的信任。馬爾賽曾被雍正帝任命為北路軍撫遠大將軍,早得眷寵。莽鵠立在雍正初年任長蘆鹽政時,受到雍正帝的賞識。哈元生在西南改土歸流行動中立有大功,雍正帝接見他時,曾解御衣以賜之,對其恩寵有加。訥親在雍正帝重病時,被任命為顧命大臣,由此可見雍正帝對他的信任之深。張若靄、鄂容安則分別為張廷玉、鄂爾泰之子。
由此看來,雍正帝所任命的這些軍機大臣,他們原來的官職相差懸殊,從正一品到從四品都有,這就表明,雍正帝在選拔軍機大臣時,官職不是必要的條件,而工作能力和與皇帝良好的私人關係才是最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雍正帝在用人一事上,既體現了“惟用親信”的思想,也體現了“不問出身,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策略。同時,由這些親信負責軍國大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即這些人絕對服從雍正帝,而又無政治野心、無權力欲望。作為軍機大臣,他們的職責多是從事議事、鑒述、傳達工作,雖有一定的權力,但卻主要是秉承雍正帝的旨意辦事,既沒有議政處的決議權,又沒有內閣的票擬權(票擬又稱為條旨,它是閣臣根據皇帝所示旨意草擬敕旨,或對各部門各地方所上奏章提出批答意見,供皇帝裁決參考,經批紅後頒示,因而具有相當的決策權力)。這樣一來,雍正帝就從最大限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
加強集權,提高效率
雍正帝設立的軍機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首先,軍機處是皇帝的集權工具。從明到清,廢除宰相制,皇權得到相應提高。清朝初年,多了一個“八爺議政制”,加上各旗旗主、管主都有一定實權,導致皇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此為了加強集權,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正是看到軍機處能實現集權這一目的,所以雍正帝才進一步擴大其權力範圍,從而把自己推向了權力的金字塔頂峰。
其次,軍機處有高度的機密性。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軍機處設在皇帝身邊,與朝臣百官相隔絕。 二是對印信管理極嚴。印信是機構的符號和象徵,是出門辦事的護身符和通行證。
還有,軍機處有很嚴格的紀律,雍正帝對軍機大臣的要求極為嚴格,要求他們時刻同自己保持聯繫,並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隨時應召入宮應付突發事件。軍機處像飄移的帳蓬一樣隨皇帝的行止而不斷改變,皇帝走到哪裡,軍機處就在哪裡。雍正帝每次議事,一般都是分批獨自會見一名軍機大臣,讓他們無拘無束地談自己對工作、對百官的一些看法,以便察言觀色、去偽存真地選用人才。此外,軍機處要求所辦之事,不分大小,當日必須處理清楚,不許拖到來日,工作效率極高。
軍機處的設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概括地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軍機處的出現,整個國家的政治運作體制發生了巨大改變。由原來內閣承旨、六科封駁,公事用題本內閣承辦、私事用奏本直達御前的方式,改為皇帝親書諭旨或口授,軍機大臣承旨擬諭逕自廷寄各地的方式,使題本成為“例行公事”的具文,從而,原為王朝中樞的內閣成為有名無實的閒曹,大學士成為無公可辦的榮譽頭銜。
第二,削弱了當朝某些重要機構的職權。軍機大臣奉旨撰擬機要事務和西北用兵大事,這些工作本來是內閣票擬的內容。在軍機處成立以後,內閣這方面的權力就被剝奪了,內閣的兵部就只從事軍官的考核,稽查軍隊的員額和籍簿等工作,而這些都是日常的瑣碎事務,至於如用兵方略、軍政區劃等重要事情,內閣從此就無由問津了。這樣就大大地削弱了內閣的職權,從而加強了君主的專制權力。軍機處成立以前,機密軍務之商討,主要在議政處,由議政大臣完成。議政大臣,顧名思義就是要議政並提出相應的意見,而能夠在上層機構提出意見,這已經就是一種權力。軍機處設立後,商議軍機要務,雍正帝也不交給議政處的議政大臣了,軍機處所用的滿人軍機章京,絕大多數都是從議政處調來的,這樣就給它來了個釜底抽薪,議政處也名存實亡了。而軍機大臣們自身既沒有議決權,也沒有票擬權,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此,即便他們再有雄心壯志,也無法成為與天子抗衡的“宰相”,軍機處也永遠不會變成尾大不掉的官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