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19世紀後半期,公認的恐怖主義突襲的現代形式在俄國發生了。擁有這一形式模糊特徵的組織是民意黨,它製造了1881年暗殺俄國沙皇、改革家亞歷山大二世案件。早在1825年,當鐵腕沙皇尼古拉一世登上了俄國皇位時,十二月黨人就曾企圖起義。十二月黨人由一些出身高貴的軍官和知識分子組成,很多人是互濟會會員,他們接觸到了法國革命的思想,堅決反對沙皇的獨裁統治。3000名士兵在他們的勸說下背棄了對新沙皇的誓言,在聖彼得堡參議院廣場上遊行,但是他們的反叛被很快被鎮壓了。120名十二月黨人被捕,他們的貴族頭銜被剝奪並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另外,5名首領被判處絞刑。

  當馬克思(1818—1883)發表資本論時,他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這場革命,並且比較科學地論證了革命結果的必然性。早期的俄國暴動逐漸被更公開的革命趨勢所取代——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亞歷山大。赫爾岑的思想,他相信俄國農民生活的自然形式將形成一種合作社會主義,並最終轉型為共產主義的基礎。另一個是無政府主義者米哈依。巴枯寧(Mikhail Bakunin,1814—1876),他以前是個貴族軍人,被他的敵人稱為“全部毀滅的布道者”。巴枯寧解釋了永久農民革命的思想,強盜和土匪的“本能革命”趨勢以及建立沒有任何核心組織的自由公社的思想。

  赫爾岑“土地和自由”的口號後來被民粹派所採納,這是一群充滿理想主義的學生,他們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試圖喚起農民階級的革命意識,但最終失敗。彼得。特卡切夫(Peter Tkachev,1844—1886)是其中一個,他被有的人描述為俄國的雅各賓派黨人,他認為革命必須在掌握政權後才能改變世界。

  這時,巴枯寧的思想被他的一個狂熱門徒塞爾吉。尼恰耶夫取代,後者曾散發匿名的《革命者教理問答》。這個極具煽動性的文件提倡摒棄所有傳統美德;這是一個冷酷、機械對待革命者的方式,所有社會機構都融入到煽動起義中。他們甚至建議以故意增加人民的負擔而激怒人民,以此點燃顛覆政權避難所的革命烈火。尼恰耶夫建立了走恐怖主義路線的人民復仇黨,但是不久它就被派別之爭和群眾起義的狂潮推翻了。

  現代恐怖主義 1789—2001(3)

  在這場革命的1年前,在遠離俄國的歐洲西部,發生了另一個不同形式的武裝起義:復活節起義。

  1916年一個星期一的下午,100多個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炸毀了都柏林市中的郵局,宣布愛爾蘭在權力長期被外國人和外國政府篡奪後,擁有對自己土地的所有權和對自己的命運的控制權。這個宣言由帕德拉格·柏斯(1879—1919)公布,其中當然提到了英國;民族主義者搖擺著寫有IRB的旗幟,這個縮寫可以有兩種解釋方法:愛爾蘭共和兄弟會,或愛爾蘭革命兄弟會。

  革命很快被鎮壓,領導人被捕或被殺,但是這個閃亮點標誌著一個長期的恐怖主義鬥爭的開始,這場鬥爭的目標不是革命,或說不以革命為主,而是民族自治。這種恐怖主義的形式可能是基於一種堅持分裂的欲望,如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分離主義組織埃塔(ETA)。另外,可能是為了重獲丟失了的家園,懲罰過去的錯誤,如亞美尼亞恐怖主義團伙亞美尼亞民族解放軍(ASALA)。以亞美尼亞民族解放軍為例,在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OttomanTurks)驅逐了成千上萬的亞美尼亞人,並在1915年屠殺了上千人後,他們被迫拿起武器,那時他們覺得所有常規的抗議和自衛方式都是無用的。

  英國占領愛爾蘭可以追溯到諾曼第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在位時期(1057—1087)。亨利二世(1133—1189)在12世紀帶著羅馬大主教的祝福入侵了愛爾蘭,掌握了大量資產,並分給了梵蒂岡的每戶家庭一便士。英格蘭對阿爾斯特(Ulster)的大規模占領是在下一個世紀,雖然蓋爾人的首領在此後的400年內一直在對抗英國的統治,其間亨利八世還宣布愛爾蘭為主權國家,最後蓋爾族人在1641年把英國人趕出了愛爾蘭。後來在17世紀,克倫威爾(OliverCromwell,1599—1658)入侵,英國軍隊和奧蘭治的威廉(WilliamofOrange,1650—1702)對愛爾蘭天主教徒相當野蠻。亨利八世被邀請回英國接管皇位,他帶兵到愛爾蘭;此後很多蘇格蘭新教徒和英格蘭人在愛爾蘭定居,加入了從17世紀早期開始進入北部的那些大種植園主。在19世紀20年代由丹尼爾·歐康乃爾(1775—1847)領導的天主教徒的解放運動和查爾斯·斯圖爾特·帕內爾(插rlesStewardParnell,1846—1891)在19世紀80年代發動的愛爾蘭自治運動之間,發生了愛爾蘭大饑荒。有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這是由美國進口的土豆歉收引起的,這使得至少100萬愛爾蘭人民被餓死和1500萬人流離失所。

  愛爾蘭的民族主義歷史是複雜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始於愛爾蘭人聯合會(SocietyofUnitedIrishmen)。組織成員受到了法國革命的鼓舞:像布列塔尼的雅各賓派黨人和美國的自由之子一樣,他們從俱樂部和討論群體開始。成員大都是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的新教徒,即貝爾法斯特長老教會員或者英國國教徒,基地在都柏林,這個團體是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響應宣傳冊作者沃爾夫·托恩(WolfeTone,1763—1798)的號召艱難地產生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