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頁
軍銜也做出了相應的更改。分為五等十八級。
兵:正卒、上兵;
士:武功郎、武節郎;武忠郎;武毅郎;
尉:果毅尉、武騎尉、雲騎尉、驍騎尉;
校:仁勇校尉、禦侮校尉、振威校尉、昭武校尉;
將:中郎將、定遠將軍、宣威將軍、奮武將軍;
同時,劉備發布命令如下:
關羽為徐州都督、宣威將軍,甘寧、吳匡、文聘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徐州。
張飛為冀州都督、宣威將軍,陳到、黃蜀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冀州。
黃忠為幽州都督、宣威將軍,張燕為定遠將軍、張郃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幽州;
呂布為并州都督,宣威將軍,張遼、高順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并州;
趙云為司隸都督,宣威將軍,田豫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司隸;
張繡為涼州都督、宣威將軍,麴義、段煨並為定遠將軍,馬岱、徐晃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涼州;
太史慈為青州都督、宣威將軍,魏延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青州;
劉恪、嚴顏為親軍都督、宣威將軍,沙摩柯為定遠將軍,管亥等為中郎將、霍峻等為校尉,同在親軍護衛劉備。
馬超受命為中郎將,龐德為校尉,另立一軍。
這份名單,基本上也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軍中的元勛派如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太史慈、嚴顏、劉恪等,皆為宣威將軍;呂布與張繡來歸是兩個特例,他們本來就是朝廷的高官,而且他們護衛天子回青州有功,所以他們同為宣威將軍;張燕、段煨、麴義這三人,因無甚戰功,又是歸附比較晚的,所以與沙摩柯一道為定遠將軍;至於張郃、馬超等,都是戰敗請降之將,又無甚大功,所以只得為中郎將。朝廷雖然到了青州,但朝廷來青州之前,劉備在軍政上已經自成體系。所以很多事情,朝廷完全插不上手,尤其是軍隊。劉備任命如此多的軍將,亂改漢朝軍制。全部都是由他一人而決,這些部隊也只是頂著個漢軍的名頭,實際上全都是劉備的私兵。有軍隊在手,劉備什麼都不怕。
在軍隊完成改編後,便輪到了文臣。文臣沒什麼好說的,還是按之前的六曹來依例行事。到了最後,最最重要的,就是劉備準備上表給麾下文武們請封了。這些年他東征西討,打下如此多的地盤,但他之前也不過是一個州牧,如今也不過是一個大將軍。有很多東西,他不能給。現在上頭來了個天子,正好討要賞賜。
劉備為府中荀彧、盧敏、賈詡、荀攸、管寧、毛伯等文臣人請封;為麾下關、張等武將請封。未幾,恩賜下來,荀彧等有功於國,皆封亭侯,食邑各有不同;關張等宣威將軍,一率封為鄉侯,呂布仍封溫侯、張繡仍封宣威侯,食邑各增百戶;定遠將軍一率被封為亭侯,各有食邑。封侯拜將,蔭妻任子,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們孜孜以求的夢想。現在一朝實在,自然是皆大歡喜。
一次性封爵如此之多,這些年來實在是罕見。朝廷上下議論紛紛,不過劉備確實是勞苦功高,平定這麼多地方,沒讓朝廷出一分錢,出一分力,還得了無數好處。這些爵位也是應當的。不過,劉備麾下文武因有功於國,各有封賞,那麼劉備這個帶頭大哥,不封不賞能行嗎?
市井中百姓們在期待,劉備麾下的文武也在觀望,看看朝廷會如何對待劉備。而朝廷百官還在沉吟還在為難的時候,天子的聖旨,發到了太傅楊彪的府中。
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
太傅楊彪在府中,忽聞天子使者至,出府迎之,然後接旨。皇帝在詔書上說大將軍劉備功勳卓著,當受大封,希望太傅能夠提出合理建議。然後率先上奏以聞。
楊彪看了詔書之後,也沒多想,於是便上了一封奏書,裡面提議增大將軍劉備封邑五千戶。結果這奏書被天子給打回來了。楊彪心想這還不滿意?天下人口凋零如此,能增封五千戶,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萬戶侯啦。還要如何?
既然天子不滿意,楊彪就在府中琢磨,想來想去,不禁眼神一凝,莫非天子是要?楊彪越想越不對,於是便命僕人請眾臣至府中議事。等諸臣齊至,楊彪把自己的想法一說,諸臣也愣住了。本能的就要反對,不過立馬又反應過來。劉備乃是宗室,又有大功於國。根本就沒理由反對啊。太祖高皇帝有白馬之盟,劉備完全符合這條規定啊。不過要他們就這樣同意了,心中又百般不情願。
諸臣也不是有意要和劉備作對。主要是他們從天子登基以來就吃盡了苦頭,好不容易到了青州,總算能過安穩日子了,他們也打算大展拳腳,一舒心中抱負,誰曾想青州完全與他們想像的不是一回事。這裡軍、政制度與漢制很多迥異不同,大事幾乎都由劉備一人說了算。他們就算是想插手進去,也無處下手。後來還引發楊奉之亂。
楊奉之亂後,劉備與太傅楊彪達成協議,兩邊安靜了許多。但諸臣還是覺得不夠。不過他們跟隨著天子在長安時,命運多舛,很多有能力的都被董卓給殺了,然後各種戰亂,老去的、病逝的、餓死的,不計其數。能到青州的,也是寥寥無幾了,所以憑藉他們的勢力,也沒法和劉備爭鬥。但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楊彪與諸臣商量來商量去,得,別再延誤了,天子都沒意見,我們磨蹭個什麼呀。都是他們姓劉的自家事。於是楊彪想了想,便上書天子,說因中山王劉稚薨後無子,國將除,請封大將軍劉備為中山王。大將軍執掌朝政,天下元戎,討平叛逆,收復漢土,於國有大功,當裂土以封,自古功必賞、過必罰,同於山河。伏惟陛下明察之。
兵:正卒、上兵;
士:武功郎、武節郎;武忠郎;武毅郎;
尉:果毅尉、武騎尉、雲騎尉、驍騎尉;
校:仁勇校尉、禦侮校尉、振威校尉、昭武校尉;
將:中郎將、定遠將軍、宣威將軍、奮武將軍;
同時,劉備發布命令如下:
關羽為徐州都督、宣威將軍,甘寧、吳匡、文聘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徐州。
張飛為冀州都督、宣威將軍,陳到、黃蜀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冀州。
黃忠為幽州都督、宣威將軍,張燕為定遠將軍、張郃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幽州;
呂布為并州都督,宣威將軍,張遼、高順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并州;
趙云為司隸都督,宣威將軍,田豫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司隸;
張繡為涼州都督、宣威將軍,麴義、段煨並為定遠將軍,馬岱、徐晃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涼州;
太史慈為青州都督、宣威將軍,魏延等為中郎將,一起鎮守青州;
劉恪、嚴顏為親軍都督、宣威將軍,沙摩柯為定遠將軍,管亥等為中郎將、霍峻等為校尉,同在親軍護衛劉備。
馬超受命為中郎將,龐德為校尉,另立一軍。
這份名單,基本上也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軍中的元勛派如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太史慈、嚴顏、劉恪等,皆為宣威將軍;呂布與張繡來歸是兩個特例,他們本來就是朝廷的高官,而且他們護衛天子回青州有功,所以他們同為宣威將軍;張燕、段煨、麴義這三人,因無甚戰功,又是歸附比較晚的,所以與沙摩柯一道為定遠將軍;至於張郃、馬超等,都是戰敗請降之將,又無甚大功,所以只得為中郎將。朝廷雖然到了青州,但朝廷來青州之前,劉備在軍政上已經自成體系。所以很多事情,朝廷完全插不上手,尤其是軍隊。劉備任命如此多的軍將,亂改漢朝軍制。全部都是由他一人而決,這些部隊也只是頂著個漢軍的名頭,實際上全都是劉備的私兵。有軍隊在手,劉備什麼都不怕。
在軍隊完成改編後,便輪到了文臣。文臣沒什麼好說的,還是按之前的六曹來依例行事。到了最後,最最重要的,就是劉備準備上表給麾下文武們請封了。這些年他東征西討,打下如此多的地盤,但他之前也不過是一個州牧,如今也不過是一個大將軍。有很多東西,他不能給。現在上頭來了個天子,正好討要賞賜。
劉備為府中荀彧、盧敏、賈詡、荀攸、管寧、毛伯等文臣人請封;為麾下關、張等武將請封。未幾,恩賜下來,荀彧等有功於國,皆封亭侯,食邑各有不同;關張等宣威將軍,一率封為鄉侯,呂布仍封溫侯、張繡仍封宣威侯,食邑各增百戶;定遠將軍一率被封為亭侯,各有食邑。封侯拜將,蔭妻任子,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們孜孜以求的夢想。現在一朝實在,自然是皆大歡喜。
一次性封爵如此之多,這些年來實在是罕見。朝廷上下議論紛紛,不過劉備確實是勞苦功高,平定這麼多地方,沒讓朝廷出一分錢,出一分力,還得了無數好處。這些爵位也是應當的。不過,劉備麾下文武因有功於國,各有封賞,那麼劉備這個帶頭大哥,不封不賞能行嗎?
市井中百姓們在期待,劉備麾下的文武也在觀望,看看朝廷會如何對待劉備。而朝廷百官還在沉吟還在為難的時候,天子的聖旨,發到了太傅楊彪的府中。
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
太傅楊彪在府中,忽聞天子使者至,出府迎之,然後接旨。皇帝在詔書上說大將軍劉備功勳卓著,當受大封,希望太傅能夠提出合理建議。然後率先上奏以聞。
楊彪看了詔書之後,也沒多想,於是便上了一封奏書,裡面提議增大將軍劉備封邑五千戶。結果這奏書被天子給打回來了。楊彪心想這還不滿意?天下人口凋零如此,能增封五千戶,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萬戶侯啦。還要如何?
既然天子不滿意,楊彪就在府中琢磨,想來想去,不禁眼神一凝,莫非天子是要?楊彪越想越不對,於是便命僕人請眾臣至府中議事。等諸臣齊至,楊彪把自己的想法一說,諸臣也愣住了。本能的就要反對,不過立馬又反應過來。劉備乃是宗室,又有大功於國。根本就沒理由反對啊。太祖高皇帝有白馬之盟,劉備完全符合這條規定啊。不過要他們就這樣同意了,心中又百般不情願。
諸臣也不是有意要和劉備作對。主要是他們從天子登基以來就吃盡了苦頭,好不容易到了青州,總算能過安穩日子了,他們也打算大展拳腳,一舒心中抱負,誰曾想青州完全與他們想像的不是一回事。這裡軍、政制度與漢制很多迥異不同,大事幾乎都由劉備一人說了算。他們就算是想插手進去,也無處下手。後來還引發楊奉之亂。
楊奉之亂後,劉備與太傅楊彪達成協議,兩邊安靜了許多。但諸臣還是覺得不夠。不過他們跟隨著天子在長安時,命運多舛,很多有能力的都被董卓給殺了,然後各種戰亂,老去的、病逝的、餓死的,不計其數。能到青州的,也是寥寥無幾了,所以憑藉他們的勢力,也沒法和劉備爭鬥。但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楊彪與諸臣商量來商量去,得,別再延誤了,天子都沒意見,我們磨蹭個什麼呀。都是他們姓劉的自家事。於是楊彪想了想,便上書天子,說因中山王劉稚薨後無子,國將除,請封大將軍劉備為中山王。大將軍執掌朝政,天下元戎,討平叛逆,收復漢土,於國有大功,當裂土以封,自古功必賞、過必罰,同於山河。伏惟陛下明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