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高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殊走後,明微每天過得極悠閒。

  四月的西北,才剛剛進入春天,她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吃吃喝喝。

  然後不是曬太陽,就是跟寧休閒聊。

  寧休問她:「那管簫呢?」

  都這麼多天了,不問她也不還。

  明微掏出來,卻沒有遞過去的意思。

  「這簫是誰做的?手藝挺好的。」

  寧休道:「我只是認識簫的主人,怎麼會知道制簫的人?」

  就像彈琴的人,大多不會斫琴一樣,吹簫的人,不一定懂得制簫。

  「是嗎?」明微一寸一寸地摸著這支簫,她發現自己閉著眼睛,都能準確地摸出每一個細節。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仿佛這簫她已經摩挲過千遍萬遍。

  譬如她手指往下一挪,就知道簫管的尾部,會有一個輕微的凹痕……

  「怎麼會這樣……」她低喃。

  寧休覺出不對,問她:「怎麼了?哪裡有問題?」

  好半天,明微才鬆開手,說道:「我曾經有過一管和它一模一樣的簫。」

  寧休回想了一下,她此前用的簫與這支並不相同,便道:「你問我是不是認識簫的主人,是想知道他與你那管簫的製作者,是不是同一個人?」

  「不。」明微道,「他們絕對不會是同一個人。」

  寧休一怔:「為何?」

  這個問題,明微如何回答?難道說,因為她知道,制簫的人還不存在於這個世上?

  不對,按時間,他已經出生了,只不過現下仍在襁褓之中。

  「先生,您能說說這管簫的主人嗎?」

  寧休點點頭:「其實我遇到他,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我還未出師,跟著師父寄住在一座道觀里。那座道觀位於名山大川,景色壯美。我極喜歡山頂一塊巨石,便時時在那裡撫琴……」

  「有一天,我去山頂的時候,看到巨石上已經坐了一個人。他正在吹簫,雖然並未用上內力,但我可以察知,他的音波功一定也很厲害。他見我帶著琴,問我能不能合奏一曲,我應了。那是我生平與人合奏最痛快的一次,也深深從中體會到,自己的琴音有哪些缺失。」

  「從那天起,我們日日在山頂相會,有時合奏,有時談論音律。經他的指點,我在音律上突飛猛進。」寧休問她,「你還記得那首叫絕弦的曲子吧?便是在他指點下譜出來的。」

  明微一愣:「是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多大歲數?相貌如何?可有姓名?」

  寧休搖頭:「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也曾問過,但他並不回答。年齡麼,大約四五十,又或者六七十,拿不準。相貌平平無奇,但舉止極有高人風範。」

  有些世外高人,修為精深,保養極好,是以看不出具體年齡。

  明微追問:「他臉上有沒有一道疤?大概在這個位置。」

  她伸出手,從右邊顴骨劃到耳朵。

  「沒有。」寧休肯定地說,「就是很平常的相貌。」

  見明微失神,他問:「怎麼,你說的是你的熟人?」

  明微低聲道:「那是我的……師父。」

  寧休訝然看著她:「你師父?」

  他知道明微一身玄術來歷古怪,然而她的身世實在沒什麼可說的地方,沒想到會在這種情況下,談起她的師父。

  明微已經搖頭笑了:「是我想多了,我師父怎麼會在這裡呢?他……」

  寧休看著她手裡的簫:「你說的那管簫,是你師父做的?」

  「嗯。從我開始學簫,他親手擇了材料做的,我用了很久很久,直到……」

  直到爬上邙山,穿越時空,回到現在這個時代。

  那隻簫,陪伴了她十幾年,那觸感她絕對不會忘記。

  「那後來呢?先生與那位高人可還有聯繫?」

  寧休遺憾道:「沒有。他大概與我共處了一個多月,便不再來了。最後一回,我在石頭上看到了他的簫,卻沒見到人,此後就再也沒遇到過。」

  「一直到現在?」

  「一直到現在。」

  儘管依依不捨,明微還是把這管簫還給他了。

  「若是換一種情況,或許我會向先生討要這簫。但這簫是先生的念想,我也不好奪人所愛了。」

  寧休取回這簫,放進琴身的暗格里,緩緩道:「雖然再也沒見過,但我想,那位前輩一看便是有大本事的人,肯定還活在這個世界的某一處。」

  明微點點頭,將話題告一段落。

  或許,此人與師父有所淵源吧?師父從他這裡學會制簫的,也說不定。

  ……

  草原的戰事如火如荼,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收到前方送來的戰報。

  剛開始,楊殊還會給他們寫信,說一說自己的經歷。後來,因為戰事激烈,他寄回來的信越來越少。

  蘇圖回到王庭,快速整頓兵馬,趁著齊軍沒到,將背叛的小部族狠狠收拾了一頓。

  然後帶兵回防,與齊軍在草原上遭遇。

  也不知道他怎麼收拾的,那幾個跑掉的部族,最後還是與他合兵了。

  而後便是你爭我奪的拉鋸戰。

  胡人兇悍,且宗敘只帶了十萬兵馬,一時之間吞不掉對方。

  明微很憂慮,她知道今上是什麼性子,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出兵草原,肯定心中不悅。若是幾個月後,沒拿到足夠亮眼的戰果,說不定就會命令撤兵。

  這可是一次絕好的機會啊!有宗敘這樣一個大將,北胡八部又是勢力最弱的時候,如果再調來十多萬兵馬,說不定這就是一場滅國之戰。

  但她也理解皇帝的猶豫,畢竟南邊還有個楚國虎視眈眈。若是不能一口氣滅掉他們,萬一楚國來犯,便是雙線作戰,那對整個國家,都是沉重的負擔。

  西北與京城,消息傳遞甚久。

  直到兩個月後,明微才得到消息,說皇帝勉強同意了這次出征,但是,必須在入冬之前,有突破性的進展。

  這其中少不了郭栩的手筆。

  聽說,他隻身入敵營的事跡,已經被說書人編成故事,在酒館裡大肆宣講。

  此戰過後,他回政事堂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

  時間過得既慢且快,時序轉眼到了秋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