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卻敵(2)

  三國將領離開不大一會兒,楚太子隨即下令:“立即拔營!”

  眾將聽後吃了一驚,問道:“約好二更拔營,我如何先動?”

  楚太子冷笑了兩聲,道:“兵法曰:兵不厭詐。又曰:出其不意。我之先動,此之謂也。你們沒有看到嗎,兩軍陣前,秦軍襲我,凶神一般,我軍危在旦夕。可趙軍一到,秦軍即刻收兵,是何道理,不可不察。等二更,那就是等秦軍到來……”

  眾將問:“太子疑秦軍、趙軍合謀嗎?”

  楚太子:“小心為妙……”

  不無道理。一將問:“那魏軍和韓軍呢?”

  楚太子聽後道:“這樣的道理,我們懂,他們也會懂……不要愣著了,快去布置……”

  眾將離開了。

  回到營中,廉頗下令做拔營的準備,然後自己坐在帳中,思考著聯軍撤離後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以及應該採取的對策。廉頗的目標是,第一,儘可能完整地把趙軍帶回去。第二,儘可能使整個聯軍少受損失。

  出征前與趙王爭論以及前後的情景,時不時地出現在他的腦子裡。

  三、怨怒

  那是一個很冷的早晨,趙王單獨把廉頗召進了宮,就四國聯合攻秦的事再與廉頗進行一番商討。廉頗的看法趙王已經清楚。這次召他,實際上是想說服廉頗,讓廉頗接受自己的主張。

  按說,作為一國之君,決定問題,是用不著如此的。趙王這樣做,實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

  幾年前,秦國進攻韓國的上黨。韓國救兵不到,上黨形勢緊急。上黨緊靠趙國,上黨郡守馮平向趙國求救,並提出:將上黨獻與趙國。這在趙國君臣之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趙王力主答應馮平的要求,而廉頗則堅決反對。上黨地面很大,與趙國相連,趙國對上黨早就垂涎三尺。現在唾手可得,何樂而不為?廉頗則認為,馮平作為郡守,只有為國守土之責,並無向他國獻地之權。他的所謂“奉獻”,是趁韓國無暇顧及,把守土之責變為獻地之權。而如果趙國接受,就必然得罪韓國。還有,秦國派兵取上黨,結果,上黨歸了趙,秦國必怒。怒則加禍於趙國。得一地而惹兩國之怒,非可取之策。

  事情難以決斷,趙王問相國趙勝。趙勝倒表示同意趙王的主張。這樣,趙王下了決心,答應了馮平的要求,趙國取得了上黨。

  可禍害隨即到來:進攻上黨的秦軍移軍趙境,索要上黨。趙國不允,兩軍集於長平。

  就是說,上黨事件成了長平之戰的導火線。

  由於趙國乘人之危搶走了韓國的土地,當趙軍和秦軍對峙於長平之時,長平雖就在韓國的家門口,但趙國卻休想從韓國那裡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當初,廉頗是趙軍主帥,兩軍對峙不久,趙國君臣中間又出現了“攻”還是“守”的爭論。這我們已經知道了,最後,廉頗被撤,趙括取代了廉頗,“攻”也就取代了“守”。

  而那次攻守之爭,平原君趙勝是站在廉頗一邊的。

  趙國得不到鄰國特別是韓國的支援,尤其是戰略決策的錯誤,趙軍大敗。

  兩次事實都證明,廉頗是對的。

  後來,廉頗復位,燕國乘人之危攻打趙國,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廉頗打退了燕國的進攻,大大鼓舞了趙國國人的士氣。後來秦軍圍邯鄲,又是廉頗領兵苦守,外邊請來了救兵,邯鄲之圍才得解。

  這一切,趙王是很難忘懷的。

  問題是,人總是好了瘡疤忘了疼。現在,趙國的元氣剛剛恢復,趙王又要折騰了。

  也可能是趙國和秦國之間結怨深重的緣故,昔日,你叫勾踐忘掉會稽之恥那是不可能的,而如今,你讓趙王忘掉長平那四十萬男兒的死也是困難的。復仇的烈火一直在趙王的胸中燃燒著。

  楚太子親自到了邯鄲,韓國的使者來了,魏國的使者來了。使節們慷慨陳辭、義憤填膺,表示不搗毀咸陽誓不罷兵。

  人家並沒有長平之恨尚且如此,我趙國,四十萬兒郎慘死於豺狼之手,該出頭的時候卻當縮脖烏龜,豈不被天下笑掉大牙!

  打!

  那天,趙王大淚潑天地又向廉頗講了自己的想法。

  所謂“君憂臣勞,君辱臣死”,看到趙王如此,廉頗不由得不為之心動,也老淚縱橫,表示,只要趙王認為應該乾的,他廉頗將拼出老命,在所不辭。

  但是,廉頗過後一想便後悔不迭。軍之事,可不是感情應該左右的東西。戰事有戰事本身發展變化的軌跡。聯軍攻秦也好,聯軍抗秦也好,只有極少數是成功了,而成功是有條件的。

  這次所謂的四國聯軍攻秦,並沒有任何成功的條件,相反,必敗的條件倒十分充足。

  第一、這次聯合攻秦,楚國最為積極,而極力要促成的,是楚太子。聯軍一旦組成,楚國便為盟主,楚太子必為統帥。這楚太子是趙括那樣的人物,紙上談兵,而且孤高傲物。這樣便註定聯軍難勝。

  第二、魏國和韓國各有打算,最主要的原因是,半年前,兩國在邊界上剛剛發生摩擦,先是魏國占了韓國兩個城池,隨後,韓國反攻,不但收復了失地,而且奪得魏國三個城邑。拉鋸戰曠日持久,兩國難分上下。在這樣的情況下,楚國出面調停,魏、韓兩國停戰和好。隨後,楚國提出聯合攻秦,魏國最先答應,韓國本不願意,但也不想就此問題得罪楚國,便也同意了。韓國也派出使節到了邯鄲,但其本意未必是勸說趙國加入聯軍。最後,如果聯軍組成了,他們,魏國也好,韓國也好,由於彼此的矛盾和戒心,都不會派出多少人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