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秦叔寶在征戰場上是員猛將,然而終不是如李靖那般,稱得上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在平復四海的貞觀年代,他們在朝中仍受尊崇,不過極少過問政事,權力甚微,所言自然也輕了。況以他溫和的性子,對於獄卒的奉公辦理,也給予了體諒。
因此他只皺皺眉頭,端起地上的飯碗,用箸夾了青菜送至我嘴邊,說道:“多多少少也先吃點,晚上我再遣人送好吃的過來。”
我乖乖地張嘴吞下,心中莫名其妙的一酸,慌忙扭過頭去猛眨眼睛。
“尉遲將軍和我都在四處遊說,讓發難的王公大臣到太上皇處說說好話。而道觀僧尼那邊,也派了人去打點。你且放心,大哥說什麼也要把你就出去。”秦叔寶用袖子擦去我嘴角的米飯,輕聲說道。
“謝謝大哥。”我勉力擠出一絲笑容,想不到他對我的狠心毫不記恨,在我苦難時一心一意只為我著想。
秦叔寶微笑,柔聲道:“你終於又肯再喚我大哥了。”
“對不起……”我只說了一句,便哽咽了,淚水噼里啪啦打在胸前的木枷上。
“好了,別想太多。我需得去辦事了,晚些時候再來看你。”秦叔寶又餵我吃下幾口,方匆匆離去。
我的心徹底的軟化了,開始痛恨自己以往,對他折磨太甚。情感與良心的負擔,此刻比枷鎖還重,沉沉地、緊緊地,壓在了心頭,使我窒息。
“開門!”我方覺得腦袋昏沉,就要入睡,卻聽到李世民對獄卒下令道。
我忙掙扎著站起,帶動著腳鐐發出一陣響聲。李世民皺眉看看地上的飯菜,又看看我無力的雙眼,怒對獄卒道:“為何不解開枷鎖?”
獄卒照舊回答,但在李世民逼視之下,終究還是顫顫驚驚地過來幫我開了鎖。我只覺得渾身一陣輕鬆,軟軟地便摔坐在乾草堆上。“多謝皇上。”我輕呼了一口氣,咧嘴笑道。
李世民走上前來,與我並肩而坐:“小雅,此時或多或少是由朕而起,你可在心裡埋怨朕?”
我輕笑起來,搖著頭說:“怪不得皇上。這只是我不曾審時度勢,不合時宜地做了件錯事。皇上的處處袒護,我焉會不知?只是不期然地,反倒成為他們詬病的理由、攻擊的利矛而已。世間事情的好壞,往往便在一線之差。”
“朕一向賞識你,多番想重用,孰料到困難重重。”李世民長嘆一聲,“你與眾臣工之間的見解衝突,竟讓朕束手無策。朕更願意聽從你的想法,然而卻與你一樣,無法讓他們信服。”
我不禁笑了起來,問道:“那皇上何以偏信貧尼的話?”
李世民沉思了一陣,方說:“以往發生的種種,使朕不得不信。當年在柏壁,便覺得你對戰事的推斷如神,只是你從不肯多參與其中,朕也不想勉強。又如五年前,你又婉轉告知朕將要受人制約,特地把府邸相贈,使朕在危難時有了個無人監視的秘密之所。否則,成為刀下魂的必然是我。到後來,又替朝廷解決了諸多難題,這些又怎能讓朕不相信你呢?”
“其實這其中,也有謬誤種種,虧得皇上給予包容,才有了後來的成果。”我想起剛開始的摸打滾爬,心下有些感慨。
李世民又嘆一氣,語氣中充滿無奈:“也正因為起初的謬誤,你不再讓朕把你的後來的作為宣告於眾,才使得他們只看到你的過,而無視你的功。”
我看著他的雙眼,其中似有說不出的苦楚,便說:“無論如何,皇上的知遇之恩,已經讓我受用不盡。”
李世民沉默了一陣,忽然像下了大決心一般問道:“小雅,若朕讓你當眾認錯,承認你所說的只是一派胡言,你可願意?”
我一怔:“皇上何出此言?貧尼沒錯,為何要扭曲是非?”
李世民語氣幽幽,平素王者之范絲毫不存:“你且聽朕講個故事如何?”
我的心微凜,不知他的情感為何瞬間顯得脆弱:“嗯,皇上請說。”
“從前有個人,對自己的兩個孩兒極其寵愛。在一雙兒子還小的時候,家庭和睦,歡聲笑語,兄弟無間。一雙兒子也甚是成材,大兒仁厚,深的家人愛戴;小兒聰慧,持家有方。然而,在兩人漸漸長大之後,便要成家立業,可家裡田地只有一塊。祖宗有法,素來傳給長子,雖明知由小兒掌管,會更加妥當,然而也只好從之。”
聽他說到此處,我已經知道那人便是李淵,兒子便是原來的太子李建成和他了。只聽得他繼續說:“但哥哥此時,不知從何處聽說,弟弟恃才想奪家產,於是聯合了眾人處處提防,甚至將弟弟的權利收回。弟弟很是憤怒,於是想盡了方法反擊,終於把哥哥逐出了家門,竟真如人所言,占了家業。”
李世民長嘆一聲,思緒似回到了一年多前那一幕腥風血雨的場景。“哥哥在外頭無依無靠,抑鬱而終。他的爹爹素來以他們為傲,慈愛有加,聽說之後,別提有多傷心了。從此便對弟弟不理不睬。”
那一場政變,我雖未曾親睹,但兄弟骨肉之間如此互相殘殺,堪稱慘絕人寰,便說道:“那弟弟應當加倍孝順,盡力彌補過錯才是。”話剛出口,忽地想起孫伏伽曾說,下命抓拿我的人,正是李淵。我忽如明鏡,只覺得心裡一空,悽然一笑道:“我知道皇上的苦處,至於我,該如何處置,便如何處置吧,無須留情。”
因此他只皺皺眉頭,端起地上的飯碗,用箸夾了青菜送至我嘴邊,說道:“多多少少也先吃點,晚上我再遣人送好吃的過來。”
我乖乖地張嘴吞下,心中莫名其妙的一酸,慌忙扭過頭去猛眨眼睛。
“尉遲將軍和我都在四處遊說,讓發難的王公大臣到太上皇處說說好話。而道觀僧尼那邊,也派了人去打點。你且放心,大哥說什麼也要把你就出去。”秦叔寶用袖子擦去我嘴角的米飯,輕聲說道。
“謝謝大哥。”我勉力擠出一絲笑容,想不到他對我的狠心毫不記恨,在我苦難時一心一意只為我著想。
秦叔寶微笑,柔聲道:“你終於又肯再喚我大哥了。”
“對不起……”我只說了一句,便哽咽了,淚水噼里啪啦打在胸前的木枷上。
“好了,別想太多。我需得去辦事了,晚些時候再來看你。”秦叔寶又餵我吃下幾口,方匆匆離去。
我的心徹底的軟化了,開始痛恨自己以往,對他折磨太甚。情感與良心的負擔,此刻比枷鎖還重,沉沉地、緊緊地,壓在了心頭,使我窒息。
“開門!”我方覺得腦袋昏沉,就要入睡,卻聽到李世民對獄卒下令道。
我忙掙扎著站起,帶動著腳鐐發出一陣響聲。李世民皺眉看看地上的飯菜,又看看我無力的雙眼,怒對獄卒道:“為何不解開枷鎖?”
獄卒照舊回答,但在李世民逼視之下,終究還是顫顫驚驚地過來幫我開了鎖。我只覺得渾身一陣輕鬆,軟軟地便摔坐在乾草堆上。“多謝皇上。”我輕呼了一口氣,咧嘴笑道。
李世民走上前來,與我並肩而坐:“小雅,此時或多或少是由朕而起,你可在心裡埋怨朕?”
我輕笑起來,搖著頭說:“怪不得皇上。這只是我不曾審時度勢,不合時宜地做了件錯事。皇上的處處袒護,我焉會不知?只是不期然地,反倒成為他們詬病的理由、攻擊的利矛而已。世間事情的好壞,往往便在一線之差。”
“朕一向賞識你,多番想重用,孰料到困難重重。”李世民長嘆一聲,“你與眾臣工之間的見解衝突,竟讓朕束手無策。朕更願意聽從你的想法,然而卻與你一樣,無法讓他們信服。”
我不禁笑了起來,問道:“那皇上何以偏信貧尼的話?”
李世民沉思了一陣,方說:“以往發生的種種,使朕不得不信。當年在柏壁,便覺得你對戰事的推斷如神,只是你從不肯多參與其中,朕也不想勉強。又如五年前,你又婉轉告知朕將要受人制約,特地把府邸相贈,使朕在危難時有了個無人監視的秘密之所。否則,成為刀下魂的必然是我。到後來,又替朝廷解決了諸多難題,這些又怎能讓朕不相信你呢?”
“其實這其中,也有謬誤種種,虧得皇上給予包容,才有了後來的成果。”我想起剛開始的摸打滾爬,心下有些感慨。
李世民又嘆一氣,語氣中充滿無奈:“也正因為起初的謬誤,你不再讓朕把你的後來的作為宣告於眾,才使得他們只看到你的過,而無視你的功。”
我看著他的雙眼,其中似有說不出的苦楚,便說:“無論如何,皇上的知遇之恩,已經讓我受用不盡。”
李世民沉默了一陣,忽然像下了大決心一般問道:“小雅,若朕讓你當眾認錯,承認你所說的只是一派胡言,你可願意?”
我一怔:“皇上何出此言?貧尼沒錯,為何要扭曲是非?”
李世民語氣幽幽,平素王者之范絲毫不存:“你且聽朕講個故事如何?”
我的心微凜,不知他的情感為何瞬間顯得脆弱:“嗯,皇上請說。”
“從前有個人,對自己的兩個孩兒極其寵愛。在一雙兒子還小的時候,家庭和睦,歡聲笑語,兄弟無間。一雙兒子也甚是成材,大兒仁厚,深的家人愛戴;小兒聰慧,持家有方。然而,在兩人漸漸長大之後,便要成家立業,可家裡田地只有一塊。祖宗有法,素來傳給長子,雖明知由小兒掌管,會更加妥當,然而也只好從之。”
聽他說到此處,我已經知道那人便是李淵,兒子便是原來的太子李建成和他了。只聽得他繼續說:“但哥哥此時,不知從何處聽說,弟弟恃才想奪家產,於是聯合了眾人處處提防,甚至將弟弟的權利收回。弟弟很是憤怒,於是想盡了方法反擊,終於把哥哥逐出了家門,竟真如人所言,占了家業。”
李世民長嘆一聲,思緒似回到了一年多前那一幕腥風血雨的場景。“哥哥在外頭無依無靠,抑鬱而終。他的爹爹素來以他們為傲,慈愛有加,聽說之後,別提有多傷心了。從此便對弟弟不理不睬。”
那一場政變,我雖未曾親睹,但兄弟骨肉之間如此互相殘殺,堪稱慘絕人寰,便說道:“那弟弟應當加倍孝順,盡力彌補過錯才是。”話剛出口,忽地想起孫伏伽曾說,下命抓拿我的人,正是李淵。我忽如明鏡,只覺得心裡一空,悽然一笑道:“我知道皇上的苦處,至於我,該如何處置,便如何處置吧,無須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