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嘉靖皇帝不高興了,反問一句:“你的意思禿頭即是那李福達了?”

  徐文華見嘉靖皇帝變臉色了,趕緊說:“稟陛下,臣非此意,天下禿頭千千萬呢。”

  “僅因禿頭,就認定張寅即李福達,真荒唐之極!”嘉靖皇帝一怒之下,下令改組三法司,另派完全靠得住的禮部侍郎桂萼取代原刑部尚書顏頤壽而領刑部、以兵部侍郎張璁代理督察院、以少詹事方獻夫代理大理寺進行再審。

  他們首先審的是那首告薛良。那薛良是好逸惡勞之徒,平時遊手好閒慣了,首告張寅,本想是得到官府犒賞的,沒有想到官府審來審去,從太原一直折騰到京城,也沒將那張寅定案,自己還處處受官府限制,就跟人犯沒有什麼兩樣,早不耐煩了。當張璁、桂萼詢問他是如何認識張寅時,他竟然說漏了嘴:“小人是那張寅在太原做生意時認識的。”

  那李福達是白蓮教妖人,豈會去做生意?

  不想,薛良這句話露了馬腳,張璁、桂萼等刨根問底,弄得薛良招架不住了,才吐出實情。

  張璁、桂萼又乘勝追擊,提審馬碌,那馬碌為官多年,審過多少案子啊!起初,馬碌百般狡賴,極口分辨,最後只好用刑。那馬碌進士出生,享盡榮華富貴,哪吃得了那種苦,受得了那種罪啊?剛一用刑,他就招了,承認自己審案是挾私故入人罪。原因是與武定侯有嫌隙,恨他保護張璁、桂萼等人,以致構成冤獄。

  真相大白,張璁、桂萼等人奏稟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怒之下,撤了刑部尚書顏頤壽、左都御史聶賢、大理寺卿湯沐等人之職;判薛良誣首罪名,秋後問斬;馬碌發邊衛充軍;張寅官復原職;武定侯平安無事;張璁、桂萼等審案有功,賜二品服俸,給三代誥命。

  護禮派再次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武定侯不僅沒能被搬倒,又失了好幾個護禮之大將不說,反而還讓張璁、桂萼等得到了皇上的賞賜。

  翰林修撰楊慎極為不滿,率同僚數十人上疏,亦表示恥與張璁和桂萼等為列。

  嘉靖皇帝不高興,下旨奪楊慎等人奉祿。

  77.東施效顰左順門

  77。東施效顰左順門

  嘉靖三年六月下旬,張璁和桂萼為了反駁朝臣們瘋狂攻擊,又給嘉靖皇帝上書,以《祖訓》為依據,條例十三事,指責禮官的欺妄之罪,駁“本生”之非,並願意與護派對質朝堂。

  自然,護禮派們不會同意,鴻臚寺少卿胡侍等人立即上書反駁。

  兩派互相攻擊,展開了激烈地爭論。

  嘉靖皇帝屢次派司禮監周正到內閣,要求大學士毛紀擬旨,去掉冊文中的“本生”二字,頒詔天下。

  但是,首輔毛紀等人力言不可,拒不執行。

  嘉靖皇帝生氣之極,於是利用在宮西遊玩時,在平台上召見眾臣。並譴責的口吻說:“此禮當速改之,眾愛卿不君於朕,朕豈能不父於生父?”你們不將我當皇上,我可不能將我的生父不當父親啊?

  皇帝的話說到這種份上了,毛紀等臣沒再敢言,惶惶而退。

  七月十二日,嘉靖皇帝再次敕諭禮部:“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更定尊號曰‘聖母章聖皇太后’,於七月十六日恭上冊文,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即具儀以聞”。

  毛紀等人屢次上書反對。

  吏部侍郎何孟春偕九卿秦金等具疏,發十三難以批駁張璁。

  禮部侍郎朱希周率郎中余才、汪必東上書諫爭說:“陛下這樣做將使‘明詔為虛文,不足信天下’”。

  翰林學士等、六科給事中等、十三道御史等以及六部郎中等官,盡皆上書諫爭,群情洶湧,一連上了十三道奏章。

  面對鋪天蓋地地反對奏章,嘉靖皇帝心裡也開始犯疑惑了,朕想尊生父,怎麼大臣們都反對呢!難道真是朕錯了?定於七月十六日恭上冊文,可到今天尚有如此多的官員反對,如何是好呢?嘉靖皇帝犯起難來,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七月十五日,上朝罷,眼看明天就要上尊號了,嘉靖皇帝心裡亂極了,他翻了翻那些奏疏,都是要自己收回成命的內容,他心恢意冷,沒有心思處理那些奏章了,還將群臣奏疏留了下來,遲遲不予回復。

  沒有想到嘉靖皇帝此舉惹怒了那些護禮者,他們為此憤憤不平,情緒異常激動。

  兵部尚書金獻民和大理寺少卿徐文華、吏部侍郎何孟春一邊從朝堂退出,一邊議論著。

  何孟春說:“諸疏留中,皇上必定是欲改孝宗為伯考,稱興獻帝為皇考!”

  何孟春這麼一說,提醒了眾人,那些人就像開鍋的水,一下子沸騰起來。

  剛剛走出宮門,何孟春又對大家說道:“憲宗朝,百官哭文華門,爭慈懿皇太后葬禮,憲宗從之,此國朝故事也。”

  翰林修撰楊慎聽何孟春這麼一倡議,馬上起而響應。他撩起朝服鼓動一些情緒激昂的官員說:“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啊!”

  當時正是朝罷時間,群臣正準備退去,編修王元正趕緊跑到金水橋南,攔住眾臣說:“今日有不力爭者,日後眾臣必攻共擊之。”

  見群臣都停住了腳步,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又做了一番動員,激以綱常大義,百官們群情激昂,皆願效法前朝,力爭大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