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求把美軍儲存的補給品調配給日本居民時,眾議院撥款委員會立即派人前來 日本調查,責問總司令為什麼要用納稅人的錢來養活前不久的敵人。

  為此,麥克阿瑟只得向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寫了一份書面報告,他為自己 的行為解釋說:

  「有一種相當普遍的誤解,認為在現代戰爭中獲得勝利全靠戰場上的勝 利,歷史本身清楚地駁斥了這種觀點。它明確無誤地證明,產生戰爭意志的

  人的那種動力也要像戰爭的物質資源一樣加以摧毀。那種人的推動力僅僅屈 服於一時軍事挫敗的衝擊,是很不夠的。必須有一種徹底的精神改革,使它

  不僅能支配失敗了的一代,而且還要對下一代施加有利的影響。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勝利只能算是部分地完成,它提供的和平就不會超 出兩個戰役之間的一次休戰。經驗的教訓告訴我們,過去取得勝利的領袖經

  常滿足於使敵國遭受軍事上的失敗,而沒有把這種勝利擴大到解決引起戰爭 這一不可避免的後果的根本性原因上。

  根據勝利而承擔的責任,日本人現在成為我們的俘虜了,這就和巴丹飢 餓的人們在半島失陷時成為他們的俘虜一樣。由於日本人虐待盟國的俘虜, 包括餓死他們,

  我們要審判並處決那些證明應負責任的日本軍官。

  現在情況正好顛倒過來了,我們在日本本上島嶼的狹窄範圍內看守著他 們。

  他們正處在飢餓或半飢餓的狀態下,如果不向他們提供一定數量的食物 救濟,他們也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因飢餓而死亡,到那時,我們能有理由為這

  種懲罰性行動辯護嗎?

  況且,飢餓會引發大規模的不安、騷動和暴力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占領 會變得十分困難。情況就是這樣,給我麵包或者給我子彈!」麥克阿瑟得到

  了麵包,麵包換得了信任。

  就這樣,麥克阿瑟在占領之初的短短几個月裡,就成功地爭取了民心, 緩解了日本民眾對占領軍的敵對情緒,這終於為後來的軍事占領和政治改造

  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1946 年元旦到來的時候,他以洋洋得意的口氣宣布道:「一個新的時代 開始了!」

  當麥克阿瑟的迂迴戰術取得一定的進展後,他便開始向他的基本目標挺 進了。

  徹底銷毀日本的戰爭機器,使日本國非軍事化,是軍事占領的一項根本 性任務。這也是一次規模宏大的「戰役行動」,它由許多很艱苦的「戰鬥」 構成。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儘快遣散和裁減戰爭留下的殘餘軍隊。 到9月2日,這個軍隊的兵力總共還有693萬多人,由154個陸軍師、 136

  個旅和 20 個重要的海軍部隊單位組成。其中約有半數在日本本上,另一半散 布在從中國的東北到索羅門群島這一巨大的半圓形地帶以及太平洋中部和西

  南部的島嶼上,此外,還有 300 萬日本平民隨著這些軍隊散居在國外,隨著 軍隊的撤回,他們也得撤回。這些平民大多已在國外生活了多年,他們積蓄

  起來的財產和生意難以帶回國內,因此,回國後他們也將像遣散的軍事人員 一樣成為政府的經濟負擔。

  要把如此眾多的駐外軍隊及僑民運回國內,需要大量的運輸工具。而戰 爭結束時,由於盟軍的轟炸和有效攻擊,日本的運輸力量已所剩不多了。遣

  返的軍人和平民需要吃飯、就業,這在當時的日本就更難了。 很多在國外艱苦環境下浴血奮戰多年的老兵返回國內時,發現家園被毀

  壞了,親人離散了,他們自己除了戰爭留下的創傷外一無所有。這種遭遇是 令人心碎的,他們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可憐犧牲品。然而,如果處理不當,又

  極容易引發政治騷亂。他們會把一腔悲憤發泄到占領軍身上。這些有著豐富 戰鬥經驗的老兵一旦被激怒,後果將不堪設想。

  麥克阿瑟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遣散這些老兵,要比在戰場上 消滅他們困難的多」。但是,他也早就想好了一個高明的對策。

  他把日本原陸軍部和海軍部易名為遣散軍事人員局,由他們負責這項棘 手的工作,而盟軍司令部和第 8 集團軍及美國海軍只是負責監督和協調這一

  複雜的工作。這樣完成這一任務就變成日本人自己的事了,從而巧妙地避免 了盟軍與被遣散老兵的直接對抗,戰爭的實踐已經證明,日本軍事機器的運

  轉效率是很高的,對此,麥克阿瑟深有體會。現在他要讓這架高效的機器自 己毀壞自己,這也是麥克阿瑟的高明之處。

  後來的事實證明,遣散軍事人員局忠實地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他們 在極其缺乏船隻的情況下,通過嚴密的組織,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內把 300

  多萬軍事人員和數量相當的平民中的絕大多數撤回到了國內。一些零散人員 的搜尋工作相當困難,直到 60 年代,這一工作還在繼續中。遣散返回人員的

  安置工作進行得也比較成功、大多數人員返回後能夠吃上飯,並在短時間內 找到了工作。

  當然,這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任務。遣散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一些這樣那 樣的問題。

  一天,麥克阿瑟的一個屬下在辦公室里向他敘說一個悲慘的故事。 一位家住神戶名叫忠勇一男的老兵, 18 歲離家服役,先在中國大陸戰 斗 4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