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外,旁邊還有一張林肯的畫像,畫像下面是一張字幅:
「假如要我去解釋——不要說去回答——所有對我的攻擊,這個鋪子還 不如關了去干別的生意。我盡全力去干我知道怎樣干和我能幹的事情。我打
算這樣一直干到底。如果結局對我是美滿的,別人攻擊我的話就一文不值。 如果結局對我是悲慘的,即使十個天使擔保我是正確的也無濟於事。」
一切都是這樣簡單,這與他過去在馬尼拉的辦公室相比,真是有天大的 差別。
就是在這裡,麥克阿瑟開始了他作為占領軍司令官的煩瑣的、創造性的 工作,直到 5 年後他被解職,離開東京。
在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位將軍像麥克阿瑟在戰後的日本 那樣被賦予如此重大的責任。德國被分成四個占領區,而日本仍是一個完整
的國家。作為盟軍最高司令官,年已 65 歲的麥克阿瑟是一個擁有 7500 萬人 民的國家的絕對統治者,他是獨裁者,是殖民地總督,是日本幕府時期的將
軍,是沙皇——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然而,他面臨的又是一場最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是過去他所經歷的任 何一場戰役都無法比擬的。
從歷史上說,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及其人民遭受過比日本在戰爭結束時 受到的更徹底的破壞,從 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起,連續 14 年的侵略
戰爭,尤其是戰爭後期遭受的毀滅性轟炸,使得日本的工業和經濟基礎徹底 崩潰。一半的城市變成廢墟,三分之一的工業被毀滅,在海外 600 萬士兵和
百姓開始回國以前,國內的 7000 萬居民已經處於飢餓的邊緣了。
日本本上缺乏鐵、煤、金屬、棉花、石油等幾乎所有的工業和生活必需 品。過去日本經濟的發展和軍力的支撐主要靠商業和貿易以及戰爭中的掠
奪。澳大利亞的羊毛,美國的棉花,馬來西亞和印度東部的橡膠、錫和石油, 中國大陸的煤和廉價的苦力⋯⋯
現在,這一切都斷絕了,經濟的支柱毀壞了。 然而,日本遭到的還不僅是軍事的潰敗,不僅是軍隊的覆滅,不僅是工
業和經濟基礎的崩潰。 許多世紀以來,日本人一直崇尚戰爭和武士,他們自詡為太平洋地區天
生的武士。過去,日本武力的不斷勝利,也使他們確信自己是不可戰勝的。 因而,日本文化的整個拱的拱門頂石變成了對武士道力量和智慧的幾乎是神
話般的信仰。這種思想不僅滲透和支配了政府的各個部門,而且也滲透和支 配了物質、精神和宗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交錯編織於政府辦事的過程
中,而且也交錯紡織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日本生存的精髓,而 且是它的經緯了。
現在這一切都在一夜之間消失了,他們的整個精神世界崩潰了,他們所 信仰的和賴以生存並為之而戰鬥的一切解體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戰後日本民族在精神上遭到的這種打擊比任何有形的 物質上的毀滅更為徹底,它在道德上,精神上幾乎留下了一片完全的真空之 境。
當麥克阿瑟在東京的美國大使館裡升起那面星條旗時,他面臨的就是這 麼一種境地,他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切。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我也面臨著我一生中最困難的境地。權力是 一回事,而如何支配權力又是一回事。我的軍事專業學識不再是一個重大因
素了,我不得不做一個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工程師、工廠總經理、教師, 甚至是神學家。我不得不重建那個幾乎被戰爭徹底破壞了的國家。不論我的
倫理主張如何,不論我的基本性格如何,也不論我對我內心關於人類的概念 如何,我都不得不把光榮、正義、同情等概念引進這個政治、經濟和精神的
真空之中。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一所把一國人民從極權主義軍事統治下解放
出來和從內部使政府自由化的大實驗室了。」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面對這樣一個戰爭廢墟,麥克阿瑟並沒有把他
的軍事占領的目標僅僅停留在「摧毀日本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和懲治戰犯」 這兩個原先盟國規定的目標上。他還為自己增加了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目標
——重造日本! 這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且看麥克阿瑟將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吧! 作為一名久歷戰陣的老將軍,他深知越是堅固的堡壘,正面攻擊越難以
奏效,迂迴、攻心往往是最佳的途徑,於是他決定他的軍事占領也得從「迂 回攻擊」開始。
這條迂迴路線就是:爭取日本政府和民眾對軍事占領的支持,使他們甘 心情願地接受懲處的改造。
占領軍與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矛盾,這種矛盾是 基於利益上、心理上的。更何況戰爭中日本公眾一直受到那種欺騙性宣傳的
影響,他們被告知日本帝國正在進行的這場戰爭,「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 戰勝野蠻的聖戰」,一切戰場上的對手都被宣傳為殘暴、兇惡的敵人。
因而,當 1945 年 8 月,盟軍在日本登陸時,普通日本公眾對他們還懷著 深深的敵意,至於麥克阿瑟總司令,在大多數日本人的心裡,則是一個有虐
「假如要我去解釋——不要說去回答——所有對我的攻擊,這個鋪子還 不如關了去干別的生意。我盡全力去干我知道怎樣干和我能幹的事情。我打
算這樣一直干到底。如果結局對我是美滿的,別人攻擊我的話就一文不值。 如果結局對我是悲慘的,即使十個天使擔保我是正確的也無濟於事。」
一切都是這樣簡單,這與他過去在馬尼拉的辦公室相比,真是有天大的 差別。
就是在這裡,麥克阿瑟開始了他作為占領軍司令官的煩瑣的、創造性的 工作,直到 5 年後他被解職,離開東京。
在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位將軍像麥克阿瑟在戰後的日本 那樣被賦予如此重大的責任。德國被分成四個占領區,而日本仍是一個完整
的國家。作為盟軍最高司令官,年已 65 歲的麥克阿瑟是一個擁有 7500 萬人 民的國家的絕對統治者,他是獨裁者,是殖民地總督,是日本幕府時期的將
軍,是沙皇——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然而,他面臨的又是一場最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是過去他所經歷的任 何一場戰役都無法比擬的。
從歷史上說,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及其人民遭受過比日本在戰爭結束時 受到的更徹底的破壞,從 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起,連續 14 年的侵略
戰爭,尤其是戰爭後期遭受的毀滅性轟炸,使得日本的工業和經濟基礎徹底 崩潰。一半的城市變成廢墟,三分之一的工業被毀滅,在海外 600 萬士兵和
百姓開始回國以前,國內的 7000 萬居民已經處於飢餓的邊緣了。
日本本上缺乏鐵、煤、金屬、棉花、石油等幾乎所有的工業和生活必需 品。過去日本經濟的發展和軍力的支撐主要靠商業和貿易以及戰爭中的掠
奪。澳大利亞的羊毛,美國的棉花,馬來西亞和印度東部的橡膠、錫和石油, 中國大陸的煤和廉價的苦力⋯⋯
現在,這一切都斷絕了,經濟的支柱毀壞了。 然而,日本遭到的還不僅是軍事的潰敗,不僅是軍隊的覆滅,不僅是工
業和經濟基礎的崩潰。 許多世紀以來,日本人一直崇尚戰爭和武士,他們自詡為太平洋地區天
生的武士。過去,日本武力的不斷勝利,也使他們確信自己是不可戰勝的。 因而,日本文化的整個拱的拱門頂石變成了對武士道力量和智慧的幾乎是神
話般的信仰。這種思想不僅滲透和支配了政府的各個部門,而且也滲透和支 配了物質、精神和宗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交錯編織於政府辦事的過程
中,而且也交錯紡織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日本生存的精髓,而 且是它的經緯了。
現在這一切都在一夜之間消失了,他們的整個精神世界崩潰了,他們所 信仰的和賴以生存並為之而戰鬥的一切解體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戰後日本民族在精神上遭到的這種打擊比任何有形的 物質上的毀滅更為徹底,它在道德上,精神上幾乎留下了一片完全的真空之 境。
當麥克阿瑟在東京的美國大使館裡升起那面星條旗時,他面臨的就是這 麼一種境地,他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切。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我也面臨著我一生中最困難的境地。權力是 一回事,而如何支配權力又是一回事。我的軍事專業學識不再是一個重大因
素了,我不得不做一個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工程師、工廠總經理、教師, 甚至是神學家。我不得不重建那個幾乎被戰爭徹底破壞了的國家。不論我的
倫理主張如何,不論我的基本性格如何,也不論我對我內心關於人類的概念 如何,我都不得不把光榮、正義、同情等概念引進這個政治、經濟和精神的
真空之中。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一所把一國人民從極權主義軍事統治下解放
出來和從內部使政府自由化的大實驗室了。」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面對這樣一個戰爭廢墟,麥克阿瑟並沒有把他
的軍事占領的目標僅僅停留在「摧毀日本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和懲治戰犯」 這兩個原先盟國規定的目標上。他還為自己增加了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目標
——重造日本! 這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且看麥克阿瑟將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吧! 作為一名久歷戰陣的老將軍,他深知越是堅固的堡壘,正面攻擊越難以
奏效,迂迴、攻心往往是最佳的途徑,於是他決定他的軍事占領也得從「迂 回攻擊」開始。
這條迂迴路線就是:爭取日本政府和民眾對軍事占領的支持,使他們甘 心情願地接受懲處的改造。
占領軍與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矛盾,這種矛盾是 基於利益上、心理上的。更何況戰爭中日本公眾一直受到那種欺騙性宣傳的
影響,他們被告知日本帝國正在進行的這場戰爭,「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 戰勝野蠻的聖戰」,一切戰場上的對手都被宣傳為殘暴、兇惡的敵人。
因而,當 1945 年 8 月,盟軍在日本登陸時,普通日本公眾對他們還懷著 深深的敵意,至於麥克阿瑟總司令,在大多數日本人的心裡,則是一個有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