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產物。軍校於1924年6月16日創立於廣東黃埔長洲島,故稱黃埔軍校。後校名幾經變更,校址多次變遷,現仍在台灣鳳山續辦,仍續稱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培養出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新中國的創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政見的不同,黃埔師生發生了分化,同室操戈。而後又天各東西,隔海無音幾十年。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了23期,培養學生二十八萬五千多人(史稱三十萬),分布在海峽兩岸和海外。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在兩岸擔任軍政重要職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黨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消除極左思潮的影響,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的構想。徐向前元帥審時度勢,提出黃埔師生拋嫌釋怨,為民族大義攜手合作。這一提議得到黨中央的支持和廣大黃埔師生熱烈響應。旅居美國的黃埔一期生宋希濂將軍、李默庵將軍、九期生蔡文治將軍和到美國探親的黃埔一期生侯鏡如將軍等人,率先響應徐向前的號召,為了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於1984年2月在美國發起成立旅美黃埔軍校同學會,並公開發表宣言,熱情呈辭:“國家統一,民族第一,統一至上,建國至上。切盼全體軍校同學及其家屬奮發努力促進中國統一運動。”
在旅美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的同時,大陸的黃埔軍校同學也在徐向前元帥的領導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的籌備工作。鄧小平得知這一利國利民的事情,立即予以支持,加速了籌備工作的開展。我參加了黃埔軍校同學會的籌備工作。
198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紀念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宣告成立。來自國內100多位有影響的黃埔同學和來自海外及台灣的黃埔同學200多人,歡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黃埔同學會成立大會。會上,徐向前元帥教誨同學“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須努力”。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也是當年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總理的夫人,以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會上,黃埔軍校同學公推徐向前為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李贛駒任秘書長,程元任副秘書長。我被選為理事。
黃埔軍校同學會在成立後,為了發動同學做促進和平統一的工作,全國各地還成立了八個地區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工作實踐中,我們覺得這種按地區設置的同學會,很不適應開展工作的需要。如西北地區五省區同學會設在西安,同學會領導鞭長莫及,無法領導;東北地區同學會會址和辦事機構設在遼寧省瀋陽市,而吉林、黑龍江兩省只設聯絡組,省轄市(地)只設指定的聯絡員。這樣既不適應垂直領導又不適應橫向領導。
加之,正副會長、正副秘書長,分住在幾個省多個縣,別說開會,就是見一面也很不容易,許多問題就不能得到及時商定和解決。而省轄市(地)被指定的聯絡員,又因為情況不明,交通不便,沒有經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會員人數、經費落實、機關人員編制諸方面看,也問題不少。如武漢地區同學會,管理湖北、湖南兩省,而湖北的黃埔同學有1311人,湖南的同學是3579人。兩省同學人數相差甚大,武漢地區同學會極不好對湖南的工作實施管理。這種情況不利於發揮同學會作用。
1987年春天,在全國政協六屆五次會議上,我和高存信、宋希濂、程元、郭汝瑰、張伯權等10位擔任政協委員的黃埔同學,談起各地區同學會的事,大家不謀而合,當即聯名寫了一個關於建立各省、市、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提案,送到大會提案委員會。
11月11日,中央統戰部對我們10人的提案做了答覆。各省、市是否都成立同學會尚需進一步研究。至於個別必須建立省級機構的,應報請省政府等有關部門批准,編制經費仍由各地方自行解決。與此同時,徐向前元帥也給習仲勛和田紀雲寫信說:“原來成立的黃埔軍校同學會各地區同學會,因跨省領導,很不方便,資金也無法落實,大家一致意見,歸省統一領導,取消地區同學會,其編制人數不必一律,根據各省市同學人數多少而定。請你們一併批示。”徐帥的信進一步引起中央的重視。1988年3月,中央統戰部下發成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的通知。各省市紛紛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
首都北京,黃埔同學有700多人,從黃埔一期到二十四期都有,且知名度高的黃埔同學比較多。為了充分發揮黃埔同學的積極性,聯絡同學感情,發揚黃埔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在中央統戰部沒有下發文件成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黃埔軍校同學會之前,黃埔軍校同學會總會與中央統戰部、北京市委早有醞釀,建立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央統戰部下發成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通知後,北京市委即向中央報告。中央統戰部和勞動人事部、財政部,於1988年5月10日批覆同意,下發北京市委、市統戰部落實。
1988年6月16日,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正式成立。成立大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參加大會的有黃埔軍校同學520餘人。其中還有3位從台灣來京探親的黃埔同學作為來賓參加大會。中央統戰部代表、北京市副市長何魯麗、北京市政協主席白介夫、副主席封明為、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李伯康及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人,黃埔軍校同學會(總會)會長侯鏡如、副會長鄭洞國、程元,理事黃維、閻揆要、曹廣化、廖運周等人到會祝賀。大會推舉黃埔四期生李運昌為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二期生覃異之為會長,高存信、趙子立、文強和我為副會長。會議還選舉產生理事41名、顧問20名。李運昌、侯鏡如、何魯麗、白介夫等在大會上講話,對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成立表示祝賀。1990年2月,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因為會長覃異之、副會長趙子立調到總會任副會長,大家推選高存信任會長,增選裘樹凱為副會長,田申為秘書長,王立哉為副秘書長,主管機關工作。我在第一、第二、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都被選為副會長。1996年2月高存信會長去世,我受命代理會長,1998年4月經會員代表投票,選為會長。2001年,我被選為黃埔軍校同學會(總會)副會長併兼任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黨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消除極左思潮的影響,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的構想。徐向前元帥審時度勢,提出黃埔師生拋嫌釋怨,為民族大義攜手合作。這一提議得到黨中央的支持和廣大黃埔師生熱烈響應。旅居美國的黃埔一期生宋希濂將軍、李默庵將軍、九期生蔡文治將軍和到美國探親的黃埔一期生侯鏡如將軍等人,率先響應徐向前的號召,為了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於1984年2月在美國發起成立旅美黃埔軍校同學會,並公開發表宣言,熱情呈辭:“國家統一,民族第一,統一至上,建國至上。切盼全體軍校同學及其家屬奮發努力促進中國統一運動。”
在旅美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的同時,大陸的黃埔軍校同學也在徐向前元帥的領導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的籌備工作。鄧小平得知這一利國利民的事情,立即予以支持,加速了籌備工作的開展。我參加了黃埔軍校同學會的籌備工作。
198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紀念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宣告成立。來自國內100多位有影響的黃埔同學和來自海外及台灣的黃埔同學200多人,歡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黃埔同學會成立大會。會上,徐向前元帥教誨同學“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須努力”。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也是當年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總理的夫人,以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會上,黃埔軍校同學公推徐向前為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李贛駒任秘書長,程元任副秘書長。我被選為理事。
黃埔軍校同學會在成立後,為了發動同學做促進和平統一的工作,全國各地還成立了八個地區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工作實踐中,我們覺得這種按地區設置的同學會,很不適應開展工作的需要。如西北地區五省區同學會設在西安,同學會領導鞭長莫及,無法領導;東北地區同學會會址和辦事機構設在遼寧省瀋陽市,而吉林、黑龍江兩省只設聯絡組,省轄市(地)只設指定的聯絡員。這樣既不適應垂直領導又不適應橫向領導。
加之,正副會長、正副秘書長,分住在幾個省多個縣,別說開會,就是見一面也很不容易,許多問題就不能得到及時商定和解決。而省轄市(地)被指定的聯絡員,又因為情況不明,交通不便,沒有經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會員人數、經費落實、機關人員編制諸方面看,也問題不少。如武漢地區同學會,管理湖北、湖南兩省,而湖北的黃埔同學有1311人,湖南的同學是3579人。兩省同學人數相差甚大,武漢地區同學會極不好對湖南的工作實施管理。這種情況不利於發揮同學會作用。
1987年春天,在全國政協六屆五次會議上,我和高存信、宋希濂、程元、郭汝瑰、張伯權等10位擔任政協委員的黃埔同學,談起各地區同學會的事,大家不謀而合,當即聯名寫了一個關於建立各省、市、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提案,送到大會提案委員會。
11月11日,中央統戰部對我們10人的提案做了答覆。各省、市是否都成立同學會尚需進一步研究。至於個別必須建立省級機構的,應報請省政府等有關部門批准,編制經費仍由各地方自行解決。與此同時,徐向前元帥也給習仲勛和田紀雲寫信說:“原來成立的黃埔軍校同學會各地區同學會,因跨省領導,很不方便,資金也無法落實,大家一致意見,歸省統一領導,取消地區同學會,其編制人數不必一律,根據各省市同學人數多少而定。請你們一併批示。”徐帥的信進一步引起中央的重視。1988年3月,中央統戰部下發成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的通知。各省市紛紛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
首都北京,黃埔同學有700多人,從黃埔一期到二十四期都有,且知名度高的黃埔同學比較多。為了充分發揮黃埔同學的積極性,聯絡同學感情,發揚黃埔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在中央統戰部沒有下發文件成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黃埔軍校同學會之前,黃埔軍校同學會總會與中央統戰部、北京市委早有醞釀,建立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央統戰部下發成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通知後,北京市委即向中央報告。中央統戰部和勞動人事部、財政部,於1988年5月10日批覆同意,下發北京市委、市統戰部落實。
1988年6月16日,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正式成立。成立大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參加大會的有黃埔軍校同學520餘人。其中還有3位從台灣來京探親的黃埔同學作為來賓參加大會。中央統戰部代表、北京市副市長何魯麗、北京市政協主席白介夫、副主席封明為、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李伯康及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人,黃埔軍校同學會(總會)會長侯鏡如、副會長鄭洞國、程元,理事黃維、閻揆要、曹廣化、廖運周等人到會祝賀。大會推舉黃埔四期生李運昌為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二期生覃異之為會長,高存信、趙子立、文強和我為副會長。會議還選舉產生理事41名、顧問20名。李運昌、侯鏡如、何魯麗、白介夫等在大會上講話,對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成立表示祝賀。1990年2月,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因為會長覃異之、副會長趙子立調到總會任副會長,大家推選高存信任會長,增選裘樹凱為副會長,田申為秘書長,王立哉為副秘書長,主管機關工作。我在第一、第二、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都被選為副會長。1996年2月高存信會長去世,我受命代理會長,1998年4月經會員代表投票,選為會長。2001年,我被選為黃埔軍校同學會(總會)副會長併兼任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