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頁
----於是,西雲大陸千年來第一個統一王朝正式創立。寧五年六月初二,柳青梵溘逝於京東毗陵縣,年六十六。帝親扶其靈歸京,停泰安正殿三日,百官朝祭。又停太阿神宮,三月歸葬。葬青河帝陵主宮,廟諡翼成王、青陽公。寧五年五月五日,天嘉帝崩秋肅殿。太子涪澍繼位,帝號熙元。次年改元,為興平元年。開科舉,大赦天下。
《帝師》,終於完結了。
從2005年11月至今,三年零四個月。
五卷正文,連帶九個番外,堪堪一百六十萬字。
如果是在十年前,沒有電腦,或者說電腦並不那麼普及的時代,完全*手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來……稿紙,或真正要堆積成小山。
然而真正寫完,心情竟是之前根本無法想像的平靜----心平氣和,就好像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終於做完了一樣。
但回頭看看,卻到底是不同。
三年零四個月的時間,一百六十萬字,我究竟寫了什麼,又為什麼這麼寫呢?
《帝師》,如果要讓我自己給予一個評價,或者說自己認為這部小說與旁人的有什麼不同的話,我想,這應該是一部以作者意志為絕對意志的作品。當然,任何的小說、任何的文學創作、乃至任何的藝術作品,都是作者意志的體現。不過,像我這樣倔強、頑固、專橫而把自我意志貫徹得徹底的作者,或許並不是很多----小說的內容也好,人物的形象也好,情節的設定也好,整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好,甚至,連更新的時間都完全遵循了自己的心愿。必須承認,把帝師看到最後的讀者,是可愛的、是可敬的,某種意義上也是可憐的----因為一直忍耐著我的自我中心到最後一刻。
我必須感謝我的讀者,無論從哪個層面,哪種意義上。雖然從開始的最初一刻就反覆強調說,“這是完全自娛的小說”,寫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理想,徹底地滿足了創作的自我中心、表現最自由地意志。但是,網絡這一載體本身的最大意義就在於讀者與作者的交流,不受影響是不可能。事實上。每一道出自真心的回應,都會讓我由衷地激動;給予這些回應以回應,豐富我的小說、豐滿我的人物、豐沛我地情感和心靈,像是一種本能,刺激著我努力構畫那個先只存在於我的頭腦,而現在也為他人所知的世界。因為這種內心深處的願望。這種本能一般的渴切的感情,《帝師》,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不過,《帝師》還是自我的。寫《帝師》的目的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描摹人物;故事情節不是小說地重點,一切峰迴路轉、波瀾起伏,都是為了展現出情境中的個人,都是為了塑造想像中的各類人格。加上在某些方面,特別的愛好與興趣的投射,使得《帝師》和很多歷史小說的寫法完全不同。風格、視角、筆觸、情致……呈現出不太同於一般的面貌。雖然心裡很清楚,這並不是最能獲得理解、取得支持地文字表述,但我對自己說,“哦,就這樣吧----這是你的小說,而作者是上帝。”
寫《帝師》,為的。是寫人。
寫兩個人,帝,以及,師。
或者確切地,應該把順序倒過來,師,而後,帝。帝師,帝王之師。“師”是基本身份,“帝”才強調了其身份的特殊。最初想要寫的,其實只有“帝王之師”這一個人物而已。只是,學生是老師心血的凝結、人格的投射,與其本身能力最有說服力的“實證”,寫老師。就不可能不寫學生。所以,才設定出一個類似“雙子星”的雙主角地基本故事框架。
柳青梵,或者說君無痕,是理想,是完美的偶像,因此是一個還沒有出場,能力、個性、人生經歷就被基本設定框死的人物。他是按著一個基本的模型去塑造的。這個模型在小說創作的最初就已經現成存在。也就是小說簡介里地那一段話:“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閒,靡然變天下之俗。”雖然是在小說的最後,才把東坡這一篇《王安石贈太傅制》的全文在附錄引文的地方放出來,但這樣一種完美的人的狀態,卻是小說自始至終在追求,也在努力描摹和創造。
所以,青梵,是有標準的。雖然這個標準已經太高,雖然能夠達到這樣標準地人必然完美,但依然有標準可以評價、可以衡量。然而,小說中與“師”相對地“帝”,也就是風司冥這個角色,這個人物最初是沒有特定的塑造目標,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人物評判標準地。風司冥是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皇帝;他是如何杰出,他的傑出到底到達一個怎樣的程度……在小說創作的最初,完全無法回答。事實上,到今天,小說正文已經全部完成的今天,身為作者我也無法回答作者,風司冥在各方面究竟是何等的優秀。因為是在根本無意識間,是在一種完全的不知不覺中將這個人物塑造得完美,像是懷著母親對孩子一切成就毫無遲疑的肯定和永遠沒有盡頭的滿足,而目睹著、同時也竭盡所能幫助他由“凡人”向“聖人”乃至“神明”的一路發展和走向。
可以說,風司冥身上,寄託了對於孩子、對於學生一切最美好的願望,和希望看到他們體現出的全部優秀;寄託了通過良好的教育、正確的引導、積極的影響,能夠培養出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將人塑造成為完美、優雅典範的理想。很多讀者喜歡風司冥,疼愛風司冥,讚嘆風司冥----我想,這才是必然的,因為,教育、培養出這樣的人,原本就是我們共同的希望。
《帝師》,終於完結了。
從2005年11月至今,三年零四個月。
五卷正文,連帶九個番外,堪堪一百六十萬字。
如果是在十年前,沒有電腦,或者說電腦並不那麼普及的時代,完全*手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來……稿紙,或真正要堆積成小山。
然而真正寫完,心情竟是之前根本無法想像的平靜----心平氣和,就好像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終於做完了一樣。
但回頭看看,卻到底是不同。
三年零四個月的時間,一百六十萬字,我究竟寫了什麼,又為什麼這麼寫呢?
《帝師》,如果要讓我自己給予一個評價,或者說自己認為這部小說與旁人的有什麼不同的話,我想,這應該是一部以作者意志為絕對意志的作品。當然,任何的小說、任何的文學創作、乃至任何的藝術作品,都是作者意志的體現。不過,像我這樣倔強、頑固、專橫而把自我意志貫徹得徹底的作者,或許並不是很多----小說的內容也好,人物的形象也好,情節的設定也好,整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好,甚至,連更新的時間都完全遵循了自己的心愿。必須承認,把帝師看到最後的讀者,是可愛的、是可敬的,某種意義上也是可憐的----因為一直忍耐著我的自我中心到最後一刻。
我必須感謝我的讀者,無論從哪個層面,哪種意義上。雖然從開始的最初一刻就反覆強調說,“這是完全自娛的小說”,寫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理想,徹底地滿足了創作的自我中心、表現最自由地意志。但是,網絡這一載體本身的最大意義就在於讀者與作者的交流,不受影響是不可能。事實上。每一道出自真心的回應,都會讓我由衷地激動;給予這些回應以回應,豐富我的小說、豐滿我的人物、豐沛我地情感和心靈,像是一種本能,刺激著我努力構畫那個先只存在於我的頭腦,而現在也為他人所知的世界。因為這種內心深處的願望。這種本能一般的渴切的感情,《帝師》,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不過,《帝師》還是自我的。寫《帝師》的目的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描摹人物;故事情節不是小說地重點,一切峰迴路轉、波瀾起伏,都是為了展現出情境中的個人,都是為了塑造想像中的各類人格。加上在某些方面,特別的愛好與興趣的投射,使得《帝師》和很多歷史小說的寫法完全不同。風格、視角、筆觸、情致……呈現出不太同於一般的面貌。雖然心裡很清楚,這並不是最能獲得理解、取得支持地文字表述,但我對自己說,“哦,就這樣吧----這是你的小說,而作者是上帝。”
寫《帝師》,為的。是寫人。
寫兩個人,帝,以及,師。
或者確切地,應該把順序倒過來,師,而後,帝。帝師,帝王之師。“師”是基本身份,“帝”才強調了其身份的特殊。最初想要寫的,其實只有“帝王之師”這一個人物而已。只是,學生是老師心血的凝結、人格的投射,與其本身能力最有說服力的“實證”,寫老師。就不可能不寫學生。所以,才設定出一個類似“雙子星”的雙主角地基本故事框架。
柳青梵,或者說君無痕,是理想,是完美的偶像,因此是一個還沒有出場,能力、個性、人生經歷就被基本設定框死的人物。他是按著一個基本的模型去塑造的。這個模型在小說創作的最初就已經現成存在。也就是小說簡介里地那一段話:“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閒,靡然變天下之俗。”雖然是在小說的最後,才把東坡這一篇《王安石贈太傅制》的全文在附錄引文的地方放出來,但這樣一種完美的人的狀態,卻是小說自始至終在追求,也在努力描摹和創造。
所以,青梵,是有標準的。雖然這個標準已經太高,雖然能夠達到這樣標準地人必然完美,但依然有標準可以評價、可以衡量。然而,小說中與“師”相對地“帝”,也就是風司冥這個角色,這個人物最初是沒有特定的塑造目標,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人物評判標準地。風司冥是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皇帝;他是如何杰出,他的傑出到底到達一個怎樣的程度……在小說創作的最初,完全無法回答。事實上,到今天,小說正文已經全部完成的今天,身為作者我也無法回答作者,風司冥在各方面究竟是何等的優秀。因為是在根本無意識間,是在一種完全的不知不覺中將這個人物塑造得完美,像是懷著母親對孩子一切成就毫無遲疑的肯定和永遠沒有盡頭的滿足,而目睹著、同時也竭盡所能幫助他由“凡人”向“聖人”乃至“神明”的一路發展和走向。
可以說,風司冥身上,寄託了對於孩子、對於學生一切最美好的願望,和希望看到他們體現出的全部優秀;寄託了通過良好的教育、正確的引導、積極的影響,能夠培養出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將人塑造成為完美、優雅典範的理想。很多讀者喜歡風司冥,疼愛風司冥,讚嘆風司冥----我想,這才是必然的,因為,教育、培養出這樣的人,原本就是我們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