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不錯。

  話說回來,我沒有多餘的氣閘室。漫遊車和拖車上各有一個,但它們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拆下來裝在臥室上。

  但可以把臥室完全封起來,我甚至不用花費太多精力。氣閘室連接點有一個封蓋,我可以將它從內部展開,封住開口。別忘了,我把一個三角帳篷的氣閘連接給卸了下來,它本來是應急設備,為了對付漫遊車內的氣壓下降。如果不能將自己封起來,那它還有什麼意義呢?

  不幸的是,作為一個應急設備,它不能重複使用。思路是這樣,人們將自己封在三角帳篷里,然後由另一輛漫遊車上的人趕來營救他們。狀態良好的漫遊車上的隊員將三角帳篷從壞漫遊車上拆下來,跟自己的漫遊車相連,然後再從漫遊車這邊把密封拆掉,好讓隊友們出來。

  為了讓這個營救方案起效,任務規定,一輛漫遊車一次絕不能運載超過三人。只有在兩輛漫遊車功能都齊備的情況下,才能開出去,否則一輛都不能用。

  所以,我的天才方案就是:到了MAV站點後,就不再把臥室當成臥室。我要用它來放置氧合器和大氣調節器,這樣就能把拖車當作臥室了。很帥,對不對?

  我累死累活地增大了拖車的空間。氣球增加了室內的淨高。地面面積不算很大,但還是有不少垂直空間。

  另外,臥室的帆布上有好些個閥門孔。真是多虧了棲息艙的這個設計。我割下來的這塊帆布上有閥門孔(實際上完全是冗餘的)。NASA希望確保在必要的時候,棲息艙可以從外部增壓。

  末了,我可以將氧合器和大氣調節器封在臥室里。它們將通過軟管與拖車相連,共享相同的大氣壓,其中一根軟管里可以接上電線。漫遊車變為儲藏室(因為我也用不著駕駛了),拖車則徹底空掉。這樣,我就有了一間永久臥室。如果MAV改造需要的話,只要零件放得下,我還可以把它當成工作間。

  當然,要是大氣調節器或氧合器出了毛病,我只能把臥室割開,才能修理它們。不過,既然過去492個火星日都沒出問題,還是擔這個險吧。

  日誌:SOL497

  明天就要抵達斯基亞帕雷利入口啦!

  當然,這是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不過,你也看到了,這個任務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很順利嘛,對不?(這是在挖苦。)

  今天是產氣日,也是第一個我不想過的產氣日。斯基亞帕雷利就在眼前,我都能聞到它了。我估計它聞起來應該跟沙子差不多,不過,這不是重點。

  到了入口並不等於到了終點,我還要再花上三個火星日才能開到MAV那兒。但是該天殺的!我就要到了!

  我幾乎都能看見斯基亞帕雷利的坑環了。它的距離還相當遙遠,所以,這多半是我自己腦補出來的。它還在62公里之外,即便能看見,也是非常模糊的輪廓。

  明天,到了入口撞擊坑之後,我就轉而向南開,通過“入口坡道”進入斯基亞帕雷利盆地。我來了點餐巾紙計算,結論是坡道很安全。從環頂到盆地的海拔變化是1.5公里,而坡道的長度是45公里,這就說明,坡道斜角為兩度,沒事。

  明天晚上,我就要沉入全新的低地!

  讓我再排練一次……

  明天晚上,我就要在岩石底啦!

  不對,這聽起來也不太好……

  明天晚上,我就要在喬瓦尼·斯基亞帕雷利最喜歡的洞裡啦!

  好吧,我承認這是在滿嘴跑火車。

  ***

  幾百萬年以來,撞擊坑環一直受到無止境的風蝕。正如大河侵蝕高山一般,風侵蝕著撞擊坑的石頂。亘古以後,它在邊緣上打開了缺口。

  一直受到風力高壓的區域,終於有了一個路徑來分流。時光流逝,缺口越來越大。隨著缺口變大,盆地上也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沙塵。

  最終,達到了一個平衡點。沙塵越積越高,直到開始向坑外流出。它不再堆高,而是向外堆遠。斜坡不斷擴大,直到達成新的平衡,由無數微粒複雜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斜角,入口坡道誕生了。

  氣候變化,形成沙丘與沙漠地形。近處新的撞擊則帶來岩石和巨礫。斜坡開始變得崎嶇。

  重力發揮了作用。隨著時間流逝,斜坡壓緊。但不同區域的密度不同,變緊實的程度也不等。有些區域變得堅硬如岩石,另一些地方卻仍跟粉末一樣柔軟。

  雖然形成了一條通向撞擊坑內部的平緩坡道,但這條路本身卻崎嶇不平。

  抵達入口撞擊坑後,孤獨的火星居民將漫遊車轉向斯基亞帕雷利盆地。他沒料到平坡竟如此崎嶇,他小心地繞過那些小沙丘,更為謹慎地開上大沙丘的頂端。一路上的每次轉彎、每個起伏、每處石礫,都得萬分小心。路線總是經過再三考慮,他掂量過各種走法。

  但還是不夠。

  漫遊車在一個看似尋常的斜坡上下坡時,駛過一處不起眼的隆起。緻密、堅硬的沙土突然變成了柔軟的粉末。由於整個表面都被五厘米厚的沙塵所覆蓋,肉眼根本看不出這麼突然的變化。

  漫遊車的左前輪陷了進去。這突如其來的傾斜使得右後輪完全離地,大大增加了左後輪的承重,令其抓地不牢,也滑進了塵粉中。

  在旅行者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漫遊車已經翻向一邊了。與此同時,在車頂堆得好好的太陽能電池板全都滑了下來,像一疊撲克牌散開在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