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接下來的兩年,姚興又轉而向西面發展,弘始二年(公元400年),他令征西大將軍姚碩德的先頭部隊從南安出發,進入西秦,自己則暗中帶著精銳部隊為後繼。乞伏乾歸在與後秦的接觸戰中被打得大敗,姚興的軍隊很快控制了隴西的要地枹罕,乞伏乾歸被迫向姚興請降。

  解決了西秦,姚興又於次年繼續西征,進攻涼州。當時後涼天王呂纂與堂弟呂超、呂隆發生矛盾,被呂超殺死,呂超又推呂隆為天王。這對姚興而言是很不錯的機會,涼州四國加起來的兵力,恐怕都敵不了後秦,何況後涼又出了這樣的內亂。

  姚碩德的軍隊從金城渡過黃河,經過南涼的廣武,南涼君主禿髮利鹿孤(禿髮烏孤的弟弟,南涼第二代君主)趕緊撤回守軍,給後秦軍讓道。後秦軍隊長驅直入,來到後涼國都姑臧城下。後涼軍出擊,死傷慘重,大敗而歸。西北各國全都嚇壞了,李暠、禿髮利鹿孤、沮渠蒙遜,一個個如驚弓之鳥,心想“我惹不起總還捧得起吧”,便各自遣使向後秦進貢稱臣。

  姑臧被圍幾個月後,呂隆被迫向後秦投降,涼州便入於後秦的控制中。並且姚興在兩年後呂隆遭到南、北涼的輪番進攻,幾無立身之地時,將呂隆的部族遷入長安,從事實上滅亡了後涼。至於南、北、西這三個涼國的君主,也各自接受了姚興給他們封的官爵,成為後秦的屬國。

  至此,後秦據有了整個關西地區,勢力達到全盛。姚興又把在涼州修行多年的天竺高僧鳩摩羅什迎到長安,拜為國師,請他說法,並集結了一批僧人大量翻譯佛經,興建寺院。這一時期也成為關中地區佛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事情若一直這麼順利地發展,則後秦可能成為前秦之後北方又一個強國,然而姚興沒這麼幸運,他很快就在一個叫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的小地方吃了敗仗,對手是曾讓慕容鮮卑人吃盡了苦頭的拓跋北魏。

  姚興本來並不急於與北魏為敵,他的初衷是與北魏聯姻。拓跋珪答應迎娶姚興的女兒,又忽然變卦,另立皇后,姚興面子上顯然很掛不住,更何況當時他正春風得意,豈能容得拓跋珪如此無禮。

  於是,姚興在弘始四年(公元402年)派姚平率四萬步騎兵進攻北魏,自己親自為後繼。拓跋珪則命部將長孫肥等率騎兵六萬為前鋒,也親率大軍隨後。(從雙方後來參戰的人數來看,實際上差不多,北魏的騎兵還稍強些。可以肯定的是,姚興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與進攻西秦、後涼不同,本意大致是教訓一下北魏(他也知道北魏當時的勢頭不錯,一時也滅不掉)。然而即便如此,人數也實在可憐,統帥的作戰意圖又不夠明確,直接導致全軍上下信心不足,最終失敗。)

  ---------------

  十 後秦盛極而衰(2)

  ---------------

  雙方經過幾次接觸戰,姚平被魏軍圍困在柴壁。姚興聞訊,急率四萬多士卒前往救援,這本有望扭轉戰局,姚興卻在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忽然怯場,裹足不前。拓跋珪搶到先手,率三萬步騎兵迎擊姚興援軍,秦軍戰敗,一氣後撤了四十多里,在汾水西岸紮營。

  姚平堅守三個多月,矢盡糧絕,決定乘著夜色從西南方向突圍。姚興這時的表現,可謂拙劣,他只知在汾水西岸擺下陣勢,讓將士們高舉著火把,吶喊著呼應。那年頭沒發明手機,真是壞事兒:一邊是希望友軍奮力突圍,一邊則以為援軍能夠前來接應,兩邊都能看到對方,卻只在那裡大呼大叫,做不了一點實事。

  到頭來姚平還是沒能衝出重圍,悲壯地率領部將投水自殺,剩下的軍隊面對魏軍,全部束手就擒。姚興坐視自己軍隊慘敗,其內心的苦痛,可以想見,然而這痛苦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姚興諸多方面都做得比姚萇好,唯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信心,遠不如屢敗屢戰的姚萇。這種眼睜睜看著自己失敗的痛苦,對姚興而言才剛剛開始,隨著勇氣和信心的一點點喪失,他終於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前景不錯的後秦在他手中一點點衰下去,垮下去。

  ---------------

  十一 後燕的結局(1)

  ---------------

  如第七章所說,公元396年至398年間的那場燕魏大戰,以北魏拓跋珪在中原“大撈一筆”告終。慕容垂時代的關東七州之地(嚴格的說是五個多些),被拓跋鐵騎衝擊得所剩無幾。五世紀的頭十年裡,關東的局面基本上是北魏和二燕的對峙,這兩個燕國,在公元407年之前是南燕和“中興”的後燕,之後是南燕和北燕。慕容家族在更替了最後四個皇帝和天王后,終於在公元410年和這個稱號徹底說拜拜。“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形容北魏的頭三代君主還可以,形容燕國的末代君主們,用“老子英雄兒混蛋”較合適。慕容垂手握幽、平、冀、並、青、兗、徐七州,獨霸關東,何其威武;到了二燕時代,兩個燕國加起來勉強可算擁有三州之地,後、北燕擁有平州(今遼寧東部)和幽州的東部(今遼寧西部及河北東北部),南燕擁有青州和兗、徐兩州北面的極小部分。由於被北魏占據了冀州,兩個燕國只能隔海相望,而且也沒望上幾年。

  拓跋珪於皇始三年(公元398年)擊敗後燕之後,把都城從偏遠的盛樂內遷到平城,然後在當年十二月宣布他不再做王,而是皇帝。燕國的兩個君主,慕容盛和慕容德也都各自稱帝,以示彼此獨立。慕容盛的稱帝,在拓跋珪之前三個月;慕容德,則在拓跋珪之後六個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