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來戰爭的戰略角度,觀察整個抗震救災中調兵遣將的行動,我們再一次深切感到軍隊空中機
動能力的重要和我軍的不足。
此次汶川救災,中國軍隊反應迅速,幾十分鐘後即發出抗震救災的第一道命令。作為此
次抗震救災總指揮的溫家寶總理率先從空中快速抵達震區, 接著國家緊急徵用民航力量,陸
續將救災人員和物資運抵災區。空降兵部隊在災區投下偵察分隊、軍用手機和其他物質,無
人機、預警機還不間斷地偵察災區,隨時提供各種情報供指揮部決策參考。100 多架各種型
號的直升機,開闢了空中生命通道。後期面對堰塞湖威脅, 空軍轟炸機部隊又隨時待命出動。
可以說,空中力量不僅確保了此次抗震救災行動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還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
統帥部從總體上宏觀把握震區全局情勢。對比於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主要使用步兵部隊徒步
開進的做法,此次汶川緊急救災行動,反映了中國高層全新的用兵思路:那就是更加注重使
用空中力量。這是符合現代軍事力量運用原則的。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最大特點就是速度
快,時間短。首先想到使用空中力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空中快速機動能力,反映了中
國軍隊在過去二十年新軍事變革中, 在觀念上有了相當程度的突破, 在新裝備建設上也有了
一定的發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軍隊整體上大型運輸機缺乏和戰略空運手段使用不熟練、戰場建
設準備不足的弱點, 也在此次救災中暴露無遺。中國軍隊和武警在此次救災行動中動用兵力
10 余萬人,其中大部分是依靠鐵路和機械化地面開進的。在理想狀態下,這些地面開進的
部隊和大型機械,都應該由戰略空運迅速抵達災區,顯然,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能夠直
接投送大量兵員的是空降兵部隊,不幸的是,空降兵雖然規模龐大,卻全部是傘降型。由於
震區為高原複雜山地,加之大雨濃霧的氣象,沒有通信和地面引導,使大規模傘降根本不可
能。 大量空降兵因此只能和普通步兵一樣乘坐運輸機直接飛抵機場。國家緊急徵用民航力量,
使空運平台可以短期得到保障, 但機場缺乏的問題卻無法立即解決。 由於平時沒有準備足夠
多的戰備機場, 部隊對緊急開闢臨時野戰機場作業不熟練,使為數不多的軍用運輸機也無法
抵近降落,而必須使用民航機場,這就造成少數民航機場的擁堵及飽和,使少量的國家空中
投送力量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民航機並非專為救災設計,無法裝載大型機械,軍用運輸
機載重量也不夠, 使先期到達的救援人員只能依靠雙手進行簡單救援, 也在次要層面上延伸
著戰略空運能力的不足。
第十一部分 3.中國需要空中騎兵軍團(2)
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有人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我軍未來要增加大型運輸機和
大型直升機裝備,以應對非軍事行動。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角。戰略空運能力建設,
不能只盯著非軍事行動,事實上那是一支大國軍隊現代化的主要外觀。近 20 年來所有的所
謂信息化戰爭,從外觀上看起來,無一不是以空中力量為主進行的。戰爭準備期間,是大型
運輸機把部隊和其他作戰物資運抵戰區附近;戰爭開始,主要是各種作戰飛機執行各個層次
的任務。如需進行地面作戰,再由以武裝直升機為主要裝備的現代陸軍出動。 信息化的實質,
空中化的外表,構成現代化戰爭的基本形態。世界軍界公認,信息化是建立在機械化基礎之
上的,但這個機械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而是空中機械化。一支沒有空中機械化能力的
軍隊,是沒有資格談論信息化的,充其量只是一支"現代大型游擊隊"而已。而這個"空中機
動能力"概念指的不僅僅是大型運輸機和直升機等運輸平台,而是包括所有需要"機動"的系
統。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未來戰爭將主要依託空中通道,進行各種作戰行動。包括後勤保障
和其他系統在內的軍隊作戰體系建設,一切都要從空中視角去俯察和布局。 只有放在這樣一
個大局下,對大型運輸機和直升機的統籌才是科學的。由於此次救災行動不涉及對抗,故本
文不探討空中作戰的其他內涵。
提高戰略空運能力,不僅要多裝備大型空中運輸平台,還要特別注重開闢野戰機場能力
的提高。美、俄軍隊裝備的大型運輸機,都具有短距起降的優良性能,其軍隊也都具備快速
開闢機降場地的能力。我們的空降兵部隊非常重視單兵跳傘技術, 但對開闢野戰機場這一戰
略能力卻相當忽略。汶川救災行動表明,後者比前者要重要得多。中國空降兵此次在近 5000
米高度上盲投傘兵,創造了世界傘兵史上的奇蹟,但是這一悲壯的事實也無意間露出了傘降
型空降兵的軟肋——過於受地形、氣象和導航等條件的制約。如果加上現代化戰爭空中遠程
動能力的重要和我軍的不足。
此次汶川救災,中國軍隊反應迅速,幾十分鐘後即發出抗震救災的第一道命令。作為此
次抗震救災總指揮的溫家寶總理率先從空中快速抵達震區, 接著國家緊急徵用民航力量,陸
續將救災人員和物資運抵災區。空降兵部隊在災區投下偵察分隊、軍用手機和其他物質,無
人機、預警機還不間斷地偵察災區,隨時提供各種情報供指揮部決策參考。100 多架各種型
號的直升機,開闢了空中生命通道。後期面對堰塞湖威脅, 空軍轟炸機部隊又隨時待命出動。
可以說,空中力量不僅確保了此次抗震救災行動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還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
統帥部從總體上宏觀把握震區全局情勢。對比於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主要使用步兵部隊徒步
開進的做法,此次汶川緊急救災行動,反映了中國高層全新的用兵思路:那就是更加注重使
用空中力量。這是符合現代軍事力量運用原則的。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最大特點就是速度
快,時間短。首先想到使用空中力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空中快速機動能力,反映了中
國軍隊在過去二十年新軍事變革中, 在觀念上有了相當程度的突破, 在新裝備建設上也有了
一定的發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軍隊整體上大型運輸機缺乏和戰略空運手段使用不熟練、戰場建
設準備不足的弱點, 也在此次救災中暴露無遺。中國軍隊和武警在此次救災行動中動用兵力
10 余萬人,其中大部分是依靠鐵路和機械化地面開進的。在理想狀態下,這些地面開進的
部隊和大型機械,都應該由戰略空運迅速抵達災區,顯然,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能夠直
接投送大量兵員的是空降兵部隊,不幸的是,空降兵雖然規模龐大,卻全部是傘降型。由於
震區為高原複雜山地,加之大雨濃霧的氣象,沒有通信和地面引導,使大規模傘降根本不可
能。 大量空降兵因此只能和普通步兵一樣乘坐運輸機直接飛抵機場。國家緊急徵用民航力量,
使空運平台可以短期得到保障, 但機場缺乏的問題卻無法立即解決。 由於平時沒有準備足夠
多的戰備機場, 部隊對緊急開闢臨時野戰機場作業不熟練,使為數不多的軍用運輸機也無法
抵近降落,而必須使用民航機場,這就造成少數民航機場的擁堵及飽和,使少量的國家空中
投送力量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民航機並非專為救災設計,無法裝載大型機械,軍用運輸
機載重量也不夠, 使先期到達的救援人員只能依靠雙手進行簡單救援, 也在次要層面上延伸
著戰略空運能力的不足。
第十一部分 3.中國需要空中騎兵軍團(2)
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有人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我軍未來要增加大型運輸機和
大型直升機裝備,以應對非軍事行動。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角。戰略空運能力建設,
不能只盯著非軍事行動,事實上那是一支大國軍隊現代化的主要外觀。近 20 年來所有的所
謂信息化戰爭,從外觀上看起來,無一不是以空中力量為主進行的。戰爭準備期間,是大型
運輸機把部隊和其他作戰物資運抵戰區附近;戰爭開始,主要是各種作戰飛機執行各個層次
的任務。如需進行地面作戰,再由以武裝直升機為主要裝備的現代陸軍出動。 信息化的實質,
空中化的外表,構成現代化戰爭的基本形態。世界軍界公認,信息化是建立在機械化基礎之
上的,但這個機械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而是空中機械化。一支沒有空中機械化能力的
軍隊,是沒有資格談論信息化的,充其量只是一支"現代大型游擊隊"而已。而這個"空中機
動能力"概念指的不僅僅是大型運輸機和直升機等運輸平台,而是包括所有需要"機動"的系
統。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未來戰爭將主要依託空中通道,進行各種作戰行動。包括後勤保障
和其他系統在內的軍隊作戰體系建設,一切都要從空中視角去俯察和布局。 只有放在這樣一
個大局下,對大型運輸機和直升機的統籌才是科學的。由於此次救災行動不涉及對抗,故本
文不探討空中作戰的其他內涵。
提高戰略空運能力,不僅要多裝備大型空中運輸平台,還要特別注重開闢野戰機場能力
的提高。美、俄軍隊裝備的大型運輸機,都具有短距起降的優良性能,其軍隊也都具備快速
開闢機降場地的能力。我們的空降兵部隊非常重視單兵跳傘技術, 但對開闢野戰機場這一戰
略能力卻相當忽略。汶川救災行動表明,後者比前者要重要得多。中國空降兵此次在近 5000
米高度上盲投傘兵,創造了世界傘兵史上的奇蹟,但是這一悲壯的事實也無意間露出了傘降
型空降兵的軟肋——過於受地形、氣象和導航等條件的制約。如果加上現代化戰爭空中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