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空戰的一切戰術思想, 改採"避長擊短"、 我打我的"的戰略。怎麼打?杜黑在《制
"你打你的,
空權》中有個有趣的比方:"當一條瘋狗闖進村莊時,村民們並不是各自待在自己家門口,
手拿棍子,等待瘋狗突然出現時把它擊斃。 這樣做會耽誤他們的工作,並不能阻止瘋狗咬人。
沒有一個村民會這麼辦。他們定會聚集三四個或更多勇敢的人去追蹤瘋狗,找到它的窩,將
它打死。"這個比喻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作為今天對付隱形飛機的戰略——即以其作戰基地
(包括海上移動基地)為基本打擊目標,變打飛鳥為打鳥巢。隱形空軍的空中作戰平台隱形,
但其基地卻無法隱形;隱形飛機在空中具有高機動性,但其基地卻無法移動,就是其海上移
動基地,其整體目標也過於龐大,而移動緩慢,難以隱形。因此,可以採用陸海空立體飽和
攻擊,以超低空遠程突襲為基本作戰手段,也可以以中遠程彈道飛彈突然襲擊。通過此種戰
略戰術,成建制、大批量消滅隱形戰機,不僅可以斬斷戰爭挑起者的長臂,同時也可重挫其
士氣。因此,在現有武器裝備的發展計劃中,大力加強遠程打擊平台和遠程巡航飛彈的性能
和數量,應成為現在軍事選擇的必須。
此外,打體系節點,打輔助飛機和設施,使其無法發揮"戰爭先鋒者"角色,也是對付隱
形飛機的一種思路。分析隱形飛機的強點和弱點可以知道,由於強調隱形,隱形戰機自身不
能搜索目標,而必須依靠衛星、戰略偵察機和預警機偵察、指揮,通過數據鏈提供基本的目
標信息。對於作戰手段較多的大型國家,通過太空戰、信息戰手段和其他方法,阻斷其數據
傳輸,將使隱形戰機無用武之地。比如可以使用太空戰手段,堵上隱形戰機和隱形空軍的"
天眼";以彈道飛彈攻擊敵戰略警戒雷達;發展遠程空空飛彈或潛艇對空飛彈等,重點消滅
無法隱形的預警機,使隱形突擊集群失去戰場"指揮官"。通過這種不對稱戰法,首先在對方
軍事體系上打出一個"窟窿",將會收到釜底抽薪、事半功倍之效。
第十部分 17.如何應對隱形空軍時代的挑戰(3)
其他還有使用脈衝武器,摧毀其自身電子系統和元件,使其也變成"瞎子"。也許,這些
戰法對於一些小國顯得過於"豪華",但對於一些有潛在技術實力的大國,卻是最有效的選擇。
戰爭就是總體實力的較量,面對如此昂貴、先進的武器,不能指望以人體炸彈去抵消。
作為一個完備的軍事體系, 在率先以進攻力量的發展, 儘快抵消隱形戰機和隱形空軍帶
來的戰略威脅的同時,可以研製反隱形探測技術。 這也是以往重大新式兵器誕生後世界軍事
領域的一條基本經驗。核武器 1945 年首先在美國問世,世界各國首先的反應不是構築反核
武器系統,而是首先也擁有核武器, 之後,才考慮構建自己的反飛彈系統和地下設施。現在,
隱形戰機和隱形空軍剛剛問世,也必將在世界上掀起一股"隱形"潮。但之後,世界就將在反
隱形技術上著力。
我注意到,美國、俄羅斯和日本、歐洲諸航空強國都在研製針對隱形戰機的新體制雷達,
甚至捷克這樣的國家也已研製出有一定反隱形能力的"維拉"雷達。我還注意到超越雷達的新
型被動探測系統也在試驗中。
1999 年科索沃戰爭中,南軍老式的"薩姆"飛彈曾在 F-117 投彈的瞬間(彈艙打開時飛機
雷達反射信號強) ,一舉將其擊落。這個偶然的戰例讓我們產生這樣的靈感:能不能以在研
的諸多先進反隱形技術, 通過"貼花"和"嵌入"的方式,和現有軍事裝備結合起來?如果成功,
至少在對付隱形威脅的應急技術和戰術手段中,又多了一種現實的選擇。但我同時也知道,
這種辦法即使是一種捷徑,也不會蘊涵重大希望。一套瀕臨失效的體系,拜新技術所賜也許
可以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重新恢復某些功能,但絕不可能成為全新的體系。為發展隱形技術,
美軍曾經提出並分析了 50 種非常規防空概念,包括:聲學系統、雙基地雷達系統、紅外探
測方法、電暈放電探測、與宇宙射線相互作用、被動相干探測方法、雷達影子探測、"地雷"、
磁擾動探測、混合雙基地空間雷達、高頻表面波雷達、探測飛機輻射、探測輻射度、飛行器
氣動尾跡探測、超寬帶(脈衝)雷達。如果那麼多的反隱形技術可以輕易應用,精明的美國人
一定不會以舉國之力發展隱形飛機和隱形空軍。
有矛必有盾。我相信世界終將發展出有效對抗隱形飛機和隱形空軍的技術手段,但這一
過程可能會相當漫長。現在的問題是:雖然反隱形技術研究正在向著全方位、綜合運用、系
統集成的方向發展,但現有的一切成就都處在研製和試驗階段,而隱形戰機已經用於實戰。
"你打你的,
空權》中有個有趣的比方:"當一條瘋狗闖進村莊時,村民們並不是各自待在自己家門口,
手拿棍子,等待瘋狗突然出現時把它擊斃。 這樣做會耽誤他們的工作,並不能阻止瘋狗咬人。
沒有一個村民會這麼辦。他們定會聚集三四個或更多勇敢的人去追蹤瘋狗,找到它的窩,將
它打死。"這個比喻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作為今天對付隱形飛機的戰略——即以其作戰基地
(包括海上移動基地)為基本打擊目標,變打飛鳥為打鳥巢。隱形空軍的空中作戰平台隱形,
但其基地卻無法隱形;隱形飛機在空中具有高機動性,但其基地卻無法移動,就是其海上移
動基地,其整體目標也過於龐大,而移動緩慢,難以隱形。因此,可以採用陸海空立體飽和
攻擊,以超低空遠程突襲為基本作戰手段,也可以以中遠程彈道飛彈突然襲擊。通過此種戰
略戰術,成建制、大批量消滅隱形戰機,不僅可以斬斷戰爭挑起者的長臂,同時也可重挫其
士氣。因此,在現有武器裝備的發展計劃中,大力加強遠程打擊平台和遠程巡航飛彈的性能
和數量,應成為現在軍事選擇的必須。
此外,打體系節點,打輔助飛機和設施,使其無法發揮"戰爭先鋒者"角色,也是對付隱
形飛機的一種思路。分析隱形飛機的強點和弱點可以知道,由於強調隱形,隱形戰機自身不
能搜索目標,而必須依靠衛星、戰略偵察機和預警機偵察、指揮,通過數據鏈提供基本的目
標信息。對於作戰手段較多的大型國家,通過太空戰、信息戰手段和其他方法,阻斷其數據
傳輸,將使隱形戰機無用武之地。比如可以使用太空戰手段,堵上隱形戰機和隱形空軍的"
天眼";以彈道飛彈攻擊敵戰略警戒雷達;發展遠程空空飛彈或潛艇對空飛彈等,重點消滅
無法隱形的預警機,使隱形突擊集群失去戰場"指揮官"。通過這種不對稱戰法,首先在對方
軍事體系上打出一個"窟窿",將會收到釜底抽薪、事半功倍之效。
第十部分 17.如何應對隱形空軍時代的挑戰(3)
其他還有使用脈衝武器,摧毀其自身電子系統和元件,使其也變成"瞎子"。也許,這些
戰法對於一些小國顯得過於"豪華",但對於一些有潛在技術實力的大國,卻是最有效的選擇。
戰爭就是總體實力的較量,面對如此昂貴、先進的武器,不能指望以人體炸彈去抵消。
作為一個完備的軍事體系, 在率先以進攻力量的發展, 儘快抵消隱形戰機和隱形空軍帶
來的戰略威脅的同時,可以研製反隱形探測技術。 這也是以往重大新式兵器誕生後世界軍事
領域的一條基本經驗。核武器 1945 年首先在美國問世,世界各國首先的反應不是構築反核
武器系統,而是首先也擁有核武器, 之後,才考慮構建自己的反飛彈系統和地下設施。現在,
隱形戰機和隱形空軍剛剛問世,也必將在世界上掀起一股"隱形"潮。但之後,世界就將在反
隱形技術上著力。
我注意到,美國、俄羅斯和日本、歐洲諸航空強國都在研製針對隱形戰機的新體制雷達,
甚至捷克這樣的國家也已研製出有一定反隱形能力的"維拉"雷達。我還注意到超越雷達的新
型被動探測系統也在試驗中。
1999 年科索沃戰爭中,南軍老式的"薩姆"飛彈曾在 F-117 投彈的瞬間(彈艙打開時飛機
雷達反射信號強) ,一舉將其擊落。這個偶然的戰例讓我們產生這樣的靈感:能不能以在研
的諸多先進反隱形技術, 通過"貼花"和"嵌入"的方式,和現有軍事裝備結合起來?如果成功,
至少在對付隱形威脅的應急技術和戰術手段中,又多了一種現實的選擇。但我同時也知道,
這種辦法即使是一種捷徑,也不會蘊涵重大希望。一套瀕臨失效的體系,拜新技術所賜也許
可以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重新恢復某些功能,但絕不可能成為全新的體系。為發展隱形技術,
美軍曾經提出並分析了 50 種非常規防空概念,包括:聲學系統、雙基地雷達系統、紅外探
測方法、電暈放電探測、與宇宙射線相互作用、被動相干探測方法、雷達影子探測、"地雷"、
磁擾動探測、混合雙基地空間雷達、高頻表面波雷達、探測飛機輻射、探測輻射度、飛行器
氣動尾跡探測、超寬帶(脈衝)雷達。如果那麼多的反隱形技術可以輕易應用,精明的美國人
一定不會以舉國之力發展隱形飛機和隱形空軍。
有矛必有盾。我相信世界終將發展出有效對抗隱形飛機和隱形空軍的技術手段,但這一
過程可能會相當漫長。現在的問題是:雖然反隱形技術研究正在向著全方位、綜合運用、系
統集成的方向發展,但現有的一切成就都處在研製和試驗階段,而隱形戰機已經用於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