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的魯迅喪事(4)

  三、宋慶齡要求各分支救國會“把葬禮搞成一個運動”,這應該不是她的“創意”,而是來自馮雪峰的要求或請求;而馮雪峰則應該是按照中共中央的指令去要求或請求宋慶齡、沈鈞儒等救國會頭面人物的。馮雪峰說自己“是遵奉我黨的指派去參與喪事的處理的”。“我黨”既“指派”馮雪峰參與處理喪事,那也一定對喪事應如何辦以及要達到什麼樣的政治目的,有明確要求,而“要把葬禮搞成一個運動”,應該就是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魯迅喪事雖是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十里洋場上舉辦,但某種意義上,卻是遠在陝北保安的中共中央在遙控。

  “四一二以來規模最大的遊行示威”對於中國共產黨,魯迅的逝世是一個表達和宣傳自己的機會。保安方面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出了三分電報。一分由“上海文化界救國會轉許廣平女士”,這應該是向作為魯迅親屬的許廣平致唁,但標題卻是《為追悼魯迅先生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一分是直接面對“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的《為追悼魯迅先生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一分則是《為追悼與紀念魯迅先生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與南京國民黨南京政府電》。在後二分電報中,保安方面一方面宣告和承諾了“為追悼和紀念魯迅”,自己這一面要做的事,另一方面,則對國民黨提出了要求。

  保安方面這樣宣告和承諾:“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為了永遠紀念魯迅先生起見,決定在全蘇區內:(一)下半旗致哀,並在各地方和紅軍部隊中舉行追悼大會;(二)設立魯迅文學獎金基金十萬元;(三)改蘇維埃中央圖書館為魯迅圖書館;(四)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建立魯迅紀念碑;(五)收集魯迅遺著,翻印魯迅著作;(六)募集魯迅號飛機基金。”

  保安方面對南京方面則有這樣的“話語”:“貴黨與貴政府為中國最大部分領土的統治者,敝黨敝政府敬向貴黨貴政府要求:(一)魯迅先生遺體舉行國葬並付國史館立傳;(二)改浙江省紹興縣為魯迅縣;(三)改北京大學為魯迅大學;(四)設立魯迅文學資金獎勵革命文學;(五)設立魯迅研究院,搜集魯迅遺著,出版魯迅全集;(六)在上海北平南京廣州杭州建立魯迅銅像;(七)魯迅家屬與先烈家屬同樣待遇;(八)廢止魯迅先生生前貴黨貴政府所頒布的一切禁止言論出版自由之法令,------敝黨敝政府的要求,想必能獲貴黨貴政府的同意,特此電達。”(11)電報當然不過是一紙空文,紹興仍然叫紹興,北大也並未成為魯大。對此,曹聚仁有如此評說:“關於紀念魯迅的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極有趣的畫面。當時,有人建議國民政府把紹興改為魯迅縣,國民黨的政權,本來十分顢頇的,也許是可能的,終於不可能,否則對於魯迅自己也是一個諷刺。為了魯迅縣的擱淺,連改績溪為胡適縣,也作罷論。留下來的倒是那位官方發言人王平陵,在他的溧陽縣,首先有了平陵路了。這也是一種諷刺。為了紀念魯迅,中共就在延安來了紀念,設立了魯迅藝術學院。在那兒,訓練了抗戰時期的革命青年。中共是懂得政治宣傳的。中共的首腦中,值得紀念的,非無其人,而獨紀念了魯迅,這是他們的聰明手法,顯得蔣介石政權的愚蠢。”(12)電報雖然是一紙空文,但“把葬禮搞成一個運動”則切切實實在進行著。“救國會”內的各級中共地下黨組織都行動起來了:“當時,(救國會)幹事會還決定做四項工作:第一,組織發動群眾到萬國殯儀館去弔唁。第二,發動各界救國會和群眾送輓聯、花圈。第三,發動群眾送葬------”(13)“通過‘文委’所屬各聯和有關人民團體,連夜組織了一支以‘文委’所屬各聯為主的送殯隊伍。包括了學生、店員、女工、家庭婦女,這支隊伍粗粗估計大約會有五、六千人。他們隨著靈車行進,各行各業,每一集團,都安排一個有經驗的‘隊長’,以便前後呼應,傳遞消息。群眾沿途高呼口號,在口號中還加入了不少愛國救亡口號。這是一次四一二以來規模最大的遊行示威,它的意義已經超過了追悼一位偉大的作家,而成了一次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示威”;“由於事前考慮得比較周到,所以魯迅出殯在幾百萬上海人中成了一次政治性的大示威”。(14)“十月二十二日的下午二時,他的遺體,送到萬國公墓去進埋掉了!從一點鐘起,萬國殯儀館門前,已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青年男女學生、工人、作家,都四人一排地列成鋼鐵般的隊伍。------送葬的行列,終於在二點啟程了!隊伍最前面的是一幅‘魯迅先生殯儀’的白布橫額,跟著便是輓聯隊,花圈隊,軍樂隊,輓歌隊,巨幅遺像,靈車,家屬,執紼者,徒步送殯者,最後送殯的汽車。這隊伍足足拖長有兩里多,由作家田(蕭)軍任總指揮,巴金等分任糾察,所以沿途秩序很整肅,有一種無比的壯烈的力量,感召著路上的行人和居民!路線是膠州路、愛文義路、靜安寺路、大西路、中山路,折入虹橋路。一路上,大家循著軍樂隊的聲音,唱著悲壯的輓歌。------大隊到達萬國公墓時,已經五點,太陽也西墮了。喪儀,便在禮廳的石階前舉行。”(15)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