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初中的生活是艱難的,一是遠離父母及兄弟姐妹的關心照顧,二是生活要獨立,學習靠自己,刻苦鑽研,常通讀而忘寢。我們住校的就在學校食堂吃飯,基本上早晨不吃飯,中午吃一頓糊糊湯麵條,下午就是開水饃,還要有計劃,否則就堅持不到月底。飯菜沒有油水,有時到南關大眾食堂,八分錢買上一碗白皮面,多放些醋和辣椒(醋、辣椒不收錢),就這樣調劑一下胃口,一二個月才能吃一次。學校食堂有送煤的車,我們就搶著卸,卸一車5元錢,每人掙上1元多,來補助生活,買些學習用品。有一次我們幾個同學到縣委大院去玩,在一間房子裡發現放著許多特殊時期的傳單,見四周沒人,我們就拿了些穿在衣服里,回到宿舍裝訂成作業本和稿子,堅持了三年的初中學習之用。
縣城距朱王堡75公里,放假後連1.5元錢的公共車都坐不起,只好在南關問往武威拉煤的拖拉機坐在上面,到武威後再步行回家,這樣離家近些。有一次沒有交通工具,我們幾個就從永清公路步行整整一夜,第二天下午才到家。記得還有一次,生產隊的馬車去永昌拉貨,我就坐上去上學,晚上住在韓家沙路馬車店,不小心被熱坑內泄漏的煙氣熏得中了毒,第二天啥也不知道,待清醒時已經下午了,就問趕馬車的爺爺他說:“早晨起來你啥也不知道,我就把你抱到車裡繼續趕路了”,第三天才到了學校。有一年暑假期間,生產隊派了大哥等十幾個人在六壩灘篩沙子,因家中有事,大哥必須回家,我來替他,幹了20幾天。待開校後沒錢坐車回家,只好直接到校上課,可見求學是多麼艱辛。
在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雖然生活極其艱苦,但得到大哥、二哥多次看望、鼓勵和關心,並在生活上給予補助,在學習上大力支持,才是我初中圓滿畢業,他們的深情、關懷和照顧是我終身難忘。
回想學生生活,真是艱辛加飢餓,學業重加壓力大。十幾年寒窗苦了弟子心
第二章 軍營十八年(上)
更新時間2011-10-20 23:14:42 字數:7565
軍營十八年
(1971年1月-1988年12月)
第二章軍營十八年(上)
人的前途和命運,取決於年輕時期的選擇,它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辛酸、苦辣和升遷、沉浮。1970年12月,正當我們十年寒窗,在永昌一中畢業時,國家70年冬季徵兵工作開始,全城到處懸掛“保衛祖國,是每個青年公民的神聖職責,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等橫幅標語。在這種氣氛感召下,自己沒多考慮,也沒徵求家裡人的意見,就把名報了。從個人內心講,去當兵還不是個人的願望,我那時的願望是初中畢業早一點參加工作,掙錢來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以及兄弟姐妹們的關心支持之情,就因為他們的支持,一個太爺的子孫中我是唯一一個在縣城上學的孩子,那時我感到格外的高興和自豪,並對前程充滿了美好憧憬。
可能是老天的安排,我們兄弟中必須有一個人要服兵役,也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報名沒幾天就接到面試跟體檢的通知。當時我才十七八歲,因為強健的體格在面試隊伍中脫穎而出,使我之後的體檢非常順利。沒過幾天,部隊接兵幹部就到鎮、村政審,這時家裡人才知道我報名參軍了,隨後我回到家裡,把我的想法告訴了父母親及兄弟姐妹,他們也就同意了,就這樣我就走上了保家衛國之路。
穿上極不合體的新軍裝,這時全村的人才知道我當兵了,有的親戚請吃飯,有的來看望,鄉上統一召開新兵歡送大會,各學校、村子組織的秧歌隊在會場上唱著、跳著、舞動著小旗和花環,歡送著即將奔赴軍營的年輕有為的小伙子。我屬於永昌縣城關鎮的兵員,參加完鎮上的歡送儀式後,大哥二哥帶著部隊發的行李及其它用品送我去城關鎮報到,受到城關鎮領導和接兵幹部的歡迎和接待,下午召開了家長座談會,晚飯進行了招待,在縣城我們三人藉機一起合影留念。當晚,輾轉難眠,想起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姊妹們的關懷照顧,吃、住、行、穿戴都靠著家人,一路順風順水,使我沒有受過特別的挫折和艱辛。想起離別時父母親及兄弟姐妹們難捨難分的熱淚及期盼;想著以後的生活,處處都要靠自己,事事都要自己定;想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和親人們見麵團聚...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起床後大哥二哥與徐占林的哥哥來了,徐的哥哥和我二哥在一起工作,當時我與徐占林是初中同學,因此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一同在鎮食堂吃早飯,少聊了一會就坐車去河西堡火車站。那時,要求家長一律不許前送,從此就離別了可親可愛的家人和養育十幾年的家鄉。
到河西堡後,在當時的大眾食堂吃上部隊管的第一飯頓,並編了班,宣布我任新兵二班班長,副班長是水源鎮的樊祥生同志,全班12個人,其中初中同學徐占林,同村鄉友高生珍,同在一個班。
七十年代末,國家貧窮落後,經濟不發達,加之“特殊時期”的干擾和破壞,鐵路運輸極不正常,我們坐著鐵罐車,連個窗戶都沒有,車上鋪著點麥草,大家就坐在上面,白天接兵幹部組織大家學習部隊的各項條例,學唱革命歌曲,晚上就睡在車內。列車往新疆開去,張掖、嘉峪關、哈密、吐魯番設有軍供站,每到一站大家才能下車上廁所,它是軍列,下車後到處都是新兵,不管男女廁所進去就方便,現在想起來還真幼稚。軍供站吃飯後下一頓就不知什麼時候了,很多小小的車站一停就幾個小時,所以軍供站就給帶些饅頭,解決暫時的飢餓,從上車到吐魯番下車就坐了三個晝夜。而後又坐搭著綠色篷布的解放大卡車前往,每車28人,4排,每排7人,面對面,背靠背。行駛的路線、吃住都是新疆軍區規定的,按託克遜、庫米什、庫爾勒、庫車、阿克蘇、三岔口的行程,命令不准超速、不准超人、不准超站、不准掉隊。在車上就感到後悔,這麼遙遠的路程以後怎麼才能回個家裡。每到一站還要進行訓練,在訓練時,很多維族小孩子喊我們解放軍叔叔牙可西,解放軍叔叔你們好,當時我們十七八歲的小伙子,聽到後也感覺很自豪。
縣城距朱王堡75公里,放假後連1.5元錢的公共車都坐不起,只好在南關問往武威拉煤的拖拉機坐在上面,到武威後再步行回家,這樣離家近些。有一次沒有交通工具,我們幾個就從永清公路步行整整一夜,第二天下午才到家。記得還有一次,生產隊的馬車去永昌拉貨,我就坐上去上學,晚上住在韓家沙路馬車店,不小心被熱坑內泄漏的煙氣熏得中了毒,第二天啥也不知道,待清醒時已經下午了,就問趕馬車的爺爺他說:“早晨起來你啥也不知道,我就把你抱到車裡繼續趕路了”,第三天才到了學校。有一年暑假期間,生產隊派了大哥等十幾個人在六壩灘篩沙子,因家中有事,大哥必須回家,我來替他,幹了20幾天。待開校後沒錢坐車回家,只好直接到校上課,可見求學是多麼艱辛。
在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雖然生活極其艱苦,但得到大哥、二哥多次看望、鼓勵和關心,並在生活上給予補助,在學習上大力支持,才是我初中圓滿畢業,他們的深情、關懷和照顧是我終身難忘。
回想學生生活,真是艱辛加飢餓,學業重加壓力大。十幾年寒窗苦了弟子心
第二章 軍營十八年(上)
更新時間2011-10-20 23:14:42 字數:7565
軍營十八年
(1971年1月-1988年12月)
第二章軍營十八年(上)
人的前途和命運,取決於年輕時期的選擇,它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辛酸、苦辣和升遷、沉浮。1970年12月,正當我們十年寒窗,在永昌一中畢業時,國家70年冬季徵兵工作開始,全城到處懸掛“保衛祖國,是每個青年公民的神聖職責,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等橫幅標語。在這種氣氛感召下,自己沒多考慮,也沒徵求家裡人的意見,就把名報了。從個人內心講,去當兵還不是個人的願望,我那時的願望是初中畢業早一點參加工作,掙錢來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以及兄弟姐妹們的關心支持之情,就因為他們的支持,一個太爺的子孫中我是唯一一個在縣城上學的孩子,那時我感到格外的高興和自豪,並對前程充滿了美好憧憬。
可能是老天的安排,我們兄弟中必須有一個人要服兵役,也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報名沒幾天就接到面試跟體檢的通知。當時我才十七八歲,因為強健的體格在面試隊伍中脫穎而出,使我之後的體檢非常順利。沒過幾天,部隊接兵幹部就到鎮、村政審,這時家裡人才知道我報名參軍了,隨後我回到家裡,把我的想法告訴了父母親及兄弟姐妹,他們也就同意了,就這樣我就走上了保家衛國之路。
穿上極不合體的新軍裝,這時全村的人才知道我當兵了,有的親戚請吃飯,有的來看望,鄉上統一召開新兵歡送大會,各學校、村子組織的秧歌隊在會場上唱著、跳著、舞動著小旗和花環,歡送著即將奔赴軍營的年輕有為的小伙子。我屬於永昌縣城關鎮的兵員,參加完鎮上的歡送儀式後,大哥二哥帶著部隊發的行李及其它用品送我去城關鎮報到,受到城關鎮領導和接兵幹部的歡迎和接待,下午召開了家長座談會,晚飯進行了招待,在縣城我們三人藉機一起合影留念。當晚,輾轉難眠,想起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姊妹們的關懷照顧,吃、住、行、穿戴都靠著家人,一路順風順水,使我沒有受過特別的挫折和艱辛。想起離別時父母親及兄弟姐妹們難捨難分的熱淚及期盼;想著以後的生活,處處都要靠自己,事事都要自己定;想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和親人們見麵團聚...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起床後大哥二哥與徐占林的哥哥來了,徐的哥哥和我二哥在一起工作,當時我與徐占林是初中同學,因此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一同在鎮食堂吃早飯,少聊了一會就坐車去河西堡火車站。那時,要求家長一律不許前送,從此就離別了可親可愛的家人和養育十幾年的家鄉。
到河西堡後,在當時的大眾食堂吃上部隊管的第一飯頓,並編了班,宣布我任新兵二班班長,副班長是水源鎮的樊祥生同志,全班12個人,其中初中同學徐占林,同村鄉友高生珍,同在一個班。
七十年代末,國家貧窮落後,經濟不發達,加之“特殊時期”的干擾和破壞,鐵路運輸極不正常,我們坐著鐵罐車,連個窗戶都沒有,車上鋪著點麥草,大家就坐在上面,白天接兵幹部組織大家學習部隊的各項條例,學唱革命歌曲,晚上就睡在車內。列車往新疆開去,張掖、嘉峪關、哈密、吐魯番設有軍供站,每到一站大家才能下車上廁所,它是軍列,下車後到處都是新兵,不管男女廁所進去就方便,現在想起來還真幼稚。軍供站吃飯後下一頓就不知什麼時候了,很多小小的車站一停就幾個小時,所以軍供站就給帶些饅頭,解決暫時的飢餓,從上車到吐魯番下車就坐了三個晝夜。而後又坐搭著綠色篷布的解放大卡車前往,每車28人,4排,每排7人,面對面,背靠背。行駛的路線、吃住都是新疆軍區規定的,按託克遜、庫米什、庫爾勒、庫車、阿克蘇、三岔口的行程,命令不准超速、不准超人、不准超站、不准掉隊。在車上就感到後悔,這麼遙遠的路程以後怎麼才能回個家裡。每到一站還要進行訓練,在訓練時,很多維族小孩子喊我們解放軍叔叔牙可西,解放軍叔叔你們好,當時我們十七八歲的小伙子,聽到後也感覺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