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架空歷史] 《朱由檢傳奇》作者:夢基【完結】

  第一章 幼少十八年

  更新時間2011-10-20 23:07:41 字數:2774

  回首往事無汗史為國為家一生中

  -------回憶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要靠客觀因素的培養,還要靠父母親的養育,兄弟姐妹們的呵護,照顧,老師的教育引導,同事的關心支持,領導的提拔使用,內外部環境的鍛鍊和處理各種問題的因素。回想起人的一生難、苦、累。它蘊藏著艱辛、苦辣、幸福、美好。它憧憬未來,展望著有一個好的歸宿。

  下面分三個十八年和一個六年,回憶我短暫的60年生涯:

  幼少十八年

  (1952年1月-1970年12月)

  永昌縣朱王堡鎮是永昌最東的一個鎮,它地處三縣(永昌縣、武威縣、民勤縣),四鄉(永昌縣的水源鄉、朱王堡鄉,武威縣的雙城鄉,民勤縣的蔡旗鄉)交匯地帶。素有“雞鳴狗叫聽三縣,婚喪嫁娶宴四鄉”的地域特徵和民情風土,全鎮13個行政村,137個社,輻射人口30000多人,鎮域總面積407.17平方公里,總耕地11萬畝。

  流泉村地處朱王堡正東,距該鎮7.5公里,它的東面是民勤縣蔡旗鄉,南面是蔡旗鄉三盆村、朱王堡鎮流正村,西面是朱王堡鎮新堡子村,北面是朱王堡鎮下湯村。全村14個社,約4000多人。

  公元1952年元月31日(農曆正月初五,星期四)早八時我出生在該村七社一貧寒人家,父親楊開國,母親趙菊英,同胞七人,排行為四。大哥楊永年,大姐楊桂年,二哥楊永發,大妹楊玉年,弟弟楊永貴,小妹楊金年。因姊妹多,家中只有父母辛勤耕耘來維持生活,家境式微,生活維艱,衣不保暖,寒風難當,食不飽腹,粗蔬菜湯。大哥十幾歲就備嘗艱辛,幫助父親在外地幹活。因為生活困難,沒有吃的,就連燒的都沒有,童年全無金色夢,卻飽嘗生活之艱辛,記得和二哥幼小之時,即拾牛、羊糞,撿菜草,儘自己利所能做之事。春天地剛化,就跟村里其他孩子們在地里刨谷根、掃葉子,供家中燒,撿不到回家後還受到父母的呵責叱罵。風雨不避,寒暑不憚,從小即鍛鍊意志,養成愛好勞動之習慣。

  1961年9月,見鄰家孩童入學讀書,羨慕已久,家庭生活拮据,但父母想法設方創造條件讓我孩童時期及時入學,在流泉小學上學。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不但生活過得特別困難,而且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披星戴月的勞動,只能掙到幾份工,從來沒有其他來錢的地方。就連上學報名的學費5毛錢家中也無現款交納,母親只好把全家捨不得吃的幾個雞蛋拿到商店賣了給我交學費。沒有書包,母親就用一個破洋毛巾縫住,綴上個帶讓我當書包。在學校沒紙訂作業本,沒鉛筆寫字,老師就讓我們在學校的操場上寫、畫、算,做完後檢查,叫做畫地皮,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上體育課時,光著腳丫子打籃球、棒球、賽跑等活動,堅持了四年的小學生活。

  1965年9月,升完校後,到離家6.5公里的鄭家堡學校去上學,上學路過的還有一個下湯村。那時沒有什麼交通工具,就連個好走的路都沒有,每天早上起來吃上點母親為我們做的洋芋米拌麵,再裝上兩個燒洋芋(午飯),就在狹小的地埂子上往學校走,不管多惡劣的天氣,風雨無阻,都堅持到校,。有時天氣太惡劣了,我們就到下湯至鄭家堡交界處的商店躲避。記得有一個秋天的早晨,農民正在澆水,我穿著破舊的鞋子往學校走,跳水渠時不慎將一隻鞋子掉了下去,水流很急,我只好跟同學一起在水渠里找。找了很長時間才找到,提著鞋子就往學校趕,心想“如果找不到如何上學,下午又怎麼回家”。十三四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活動量大的時候,中午吃上兩個燒洋芋,下午放學後餓的連路都走不動,身無分文,饔餐不繼,枵腹難耐,回家早了還要幫家裡人幹活。有一次回家後,幫母親在隊裡割洋芋秧時,不小心將左手無名指割破,流了好多血,當時又不敢給其他阿姨們說,堅持到了下班。過了幾天她們在收拾洋芋秧時發現有許多血跡,才知道我割破了手,母親回家後看了我的手,現在還留有明顯的痕跡。就這樣堅持了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不僅略通禮義世情,且具備一定文化順利地完成了各課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到永昌縣第一中學。

  我們小的時候天天盼著過年,因為過年時才能穿雙新鞋,才能吃點肉,大年三十日殺上一個雞,煮上一鍋湯,全家九口人圍在一起,母親把煮好的雞從鍋里撈出,每人分一塊,到後來連母親的都沒有,湯里放些白菜、洋芋、蘿蔔等煮好,吃著母親做的美味佳肴----燴菜,這就叫過年。

  1968年3月的一天,大哥背著我的行李,一床被子、一條毛氈和一袋麵粉送我到朱王堡坐車到縣城上學。因為是第一次進城,農村娃進城就像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進了大觀院,啥都是新鮮的。下車後就和同車坐的當時不認識的初中同學王樹中等一同去一中報名,然後把麵粉交到食堂換成餐票。那時一中教學和住宿條件很差,二十個人住一間大宿舍,六、七十個人在一個教室上課。剛開始有些城裡的同學歧視我們農村來的,時不時想欺負一下,我們清河的同學個頭大、身體壯,加之品行端正,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在全班名列前茅,影響很好。熱愛集體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義務勞動和地方公益事業,挖地道,種蔬菜,頗受同學青睞,所以他們不但不歧視我們,而且與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逐漸加深了感情和交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