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頁
“毫無疑問,蘇共十九大是蘇聯歷史上一次具有非常意義的會議”,這是後來各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家們對此次會議的評價。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楚思南同志所做出的指導性發言、倡議,令蘇共(布爾什維克)從史達林當政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繁複問題中脫身出來,從而擺脫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能夠集中全部精力做好戰後的經濟恢復工作。”
同樣是在這次全會上,楚思南重新提出列寧同志曾經倡導的國際共產主義精神,並將此一精神作為蘇共黨內對外工作的主導思路,號召摒棄狹隘的極端民族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思想。這一倡議,同一九二一年蘇共十大上,列寧針對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情緒的批判,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對後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但是此次全會仍舊有一個不太令人感到滿意的地方,同樣,這也是最令後世的史學家們所詬病的。
在這次會議上,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楚思南,出於種種目的的考慮,駁回了部分黨代表們所提出的關於限制安全委員會權力,剝奪安全委員會對邊防部隊直接統轄權力,取締軍事委員制度的提案。楚思南的這一做法,直接導致了安全委員會權力的進一步膨脹,以至於最後尾大不掉,安全委員會同克里姆林宮分化為兩個權利爭奪的中心。其後的八十年代,在安德羅波夫總書記突然病逝之後,時任安全委員會第一書記的楚思南之女奧克吉勃琳娜,悍然挑起政變,製造了震驚全球的“莫斯科血色事件”。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全蘇聯數萬名支持“新思路改革”,意圖改變楚思南時期政策的改革派遭到血腥屠殺……所有這一切的隱患,都是在這次會議上埋下的伏筆。
新二戰風雲 第十一卷 最後一戰 第二十五章 澤洛高地
章節字數:5380 更新時間:08-08-08 12:02
第二十五章澤洛高地
-
就在楚思南緊鑼密鼓的安排著蘇共十九大會議的諸多事項的時候,一些不好的消息從西線的前沿傳到了克里姆林宮:柏林戰役的進程被頑固防禦的德軍遲滯下來,朱可夫同志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柏林東郊遭遇挫折。面對劣勢德軍所防守的澤洛高地,配備精良且有龐大空中力量支援的朱可夫兵團一籌莫展,持續兩天的進攻,蘇軍在這一線不僅沒有取得任何成就,反而遭受了沉重的損失。而與此同時呢,同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交戰的梅列茨科夫兵團卻進展順利,另一方向的羅科索夫斯基兵團也斬獲頗豐。這一切的一切說明了什麼?毫無疑問,那就只能說明一點,朱可夫這個傢伙無能,統帥部方面應該立刻將他撤換掉。
當然,這個消息首先是由安全委員會方面遞迴莫斯科的,要論到傳遞消息,沒有誰會比這個部門更加快捷了。不過楚思南對這個消息並不完全相信,他甚至能夠通過手中那份情報上的措辭,敏感的察覺到自己妻子的氣息。此時吉爾尼洛娃就在柏林前線,這個權力欲望頗大的女人,在什麼事情上都喜歡插上一腳,對別人指手畫腳恐怕是她這一輩子最大的喜好了。想想自己妻子的那種性格,碰上萬事不知轉圜,不屑於服軟的朱可夫,他們如果能夠好好的相處下去而不產生矛盾,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正是因為對自己妻子的性格有著充分的了解,因此,楚思南對這份剛剛到手地情報並沒有當回事。他相信用不了多久,朱可夫的戰報肯定會遞交上來。
果不其然,就在當天下午,朱可夫的戰報通過高頻電話傳回了莫斯科,這位聲名日隆的將軍,在電話里同楚思南密談了近兩個小時。朱可夫一方面將前線的戰況向楚思南做了一番匯報,同時,也就總指揮部里近期出現的一些矛盾,向楚思南這位兄弟訴了一番苦。而通過這番通話,楚思南也對前線的情況有了一個大其概的把握。
原來。吉爾尼洛娃在遞交的情報中所談及的問題,也並非全是不著邊際地構陷。其中還是有相當一部份是真實的,那就是朱可夫指揮地部隊。的確在前線遭遇了某種程度上挫敗,只不過這種失敗並沒有吉爾尼洛娃說地那麼嚴重。
在突破了德軍的尼斯河防線之後,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快速向柏林近郊地域實施推進,同時,部隊在行進的過程中,採取機動靈活的作戰戰術,又先後擊潰了德軍數道臨時組構起來的防線。面對這一不利的局面。德軍地指揮層顯然也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將原本已經處於弱勢地位的軍隊投入到一馬平川的城外,去同士氣正盛且裝甲部隊規模龐大的蘇軍硬撼,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除了單方面的消耗自己僅存不多地有生力量之外,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其他效果。正因為如此。德軍方面開始改變戰術,放棄地形位置並不十分有利的防線,大軍開始快速向柏林近郊地區集結。其中地一大部分甚至撤入城中,以期利用城市的建築為依託,同進犯的蘇軍做最後的殊死搏鬥。
沒有了沿路德軍的瘋狂抵抗,朱可夫兵團在向柏林近郊地域的挺進中開始變的順利,不過非常可惜,這種順利並沒有持續多久。當蘇軍的大批前鋒部隊進抵柏林近郊的時候,橫亘在他們同柏林之間的最後一道防線,阻住了前進的道路,而這道防線就是德軍的澤洛高地防線。
澤洛高地,柏林到尼斯河之間德軍的最後一道城外防線,在它的後面,就是柏林市區,在澤洛高地以東的蘇軍陣地上,中遠程火炮甚至可以對柏林東部市區構成覆蓋性的打擊。像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性防禦地點,德軍是不可能不重兵布防的。
同樣是在這次全會上,楚思南重新提出列寧同志曾經倡導的國際共產主義精神,並將此一精神作為蘇共黨內對外工作的主導思路,號召摒棄狹隘的極端民族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思想。這一倡議,同一九二一年蘇共十大上,列寧針對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情緒的批判,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對後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但是此次全會仍舊有一個不太令人感到滿意的地方,同樣,這也是最令後世的史學家們所詬病的。
在這次會議上,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楚思南,出於種種目的的考慮,駁回了部分黨代表們所提出的關於限制安全委員會權力,剝奪安全委員會對邊防部隊直接統轄權力,取締軍事委員制度的提案。楚思南的這一做法,直接導致了安全委員會權力的進一步膨脹,以至於最後尾大不掉,安全委員會同克里姆林宮分化為兩個權利爭奪的中心。其後的八十年代,在安德羅波夫總書記突然病逝之後,時任安全委員會第一書記的楚思南之女奧克吉勃琳娜,悍然挑起政變,製造了震驚全球的“莫斯科血色事件”。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全蘇聯數萬名支持“新思路改革”,意圖改變楚思南時期政策的改革派遭到血腥屠殺……所有這一切的隱患,都是在這次會議上埋下的伏筆。
新二戰風雲 第十一卷 最後一戰 第二十五章 澤洛高地
章節字數:5380 更新時間:08-08-08 12:02
第二十五章澤洛高地
-
就在楚思南緊鑼密鼓的安排著蘇共十九大會議的諸多事項的時候,一些不好的消息從西線的前沿傳到了克里姆林宮:柏林戰役的進程被頑固防禦的德軍遲滯下來,朱可夫同志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柏林東郊遭遇挫折。面對劣勢德軍所防守的澤洛高地,配備精良且有龐大空中力量支援的朱可夫兵團一籌莫展,持續兩天的進攻,蘇軍在這一線不僅沒有取得任何成就,反而遭受了沉重的損失。而與此同時呢,同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交戰的梅列茨科夫兵團卻進展順利,另一方向的羅科索夫斯基兵團也斬獲頗豐。這一切的一切說明了什麼?毫無疑問,那就只能說明一點,朱可夫這個傢伙無能,統帥部方面應該立刻將他撤換掉。
當然,這個消息首先是由安全委員會方面遞迴莫斯科的,要論到傳遞消息,沒有誰會比這個部門更加快捷了。不過楚思南對這個消息並不完全相信,他甚至能夠通過手中那份情報上的措辭,敏感的察覺到自己妻子的氣息。此時吉爾尼洛娃就在柏林前線,這個權力欲望頗大的女人,在什麼事情上都喜歡插上一腳,對別人指手畫腳恐怕是她這一輩子最大的喜好了。想想自己妻子的那種性格,碰上萬事不知轉圜,不屑於服軟的朱可夫,他們如果能夠好好的相處下去而不產生矛盾,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正是因為對自己妻子的性格有著充分的了解,因此,楚思南對這份剛剛到手地情報並沒有當回事。他相信用不了多久,朱可夫的戰報肯定會遞交上來。
果不其然,就在當天下午,朱可夫的戰報通過高頻電話傳回了莫斯科,這位聲名日隆的將軍,在電話里同楚思南密談了近兩個小時。朱可夫一方面將前線的戰況向楚思南做了一番匯報,同時,也就總指揮部里近期出現的一些矛盾,向楚思南這位兄弟訴了一番苦。而通過這番通話,楚思南也對前線的情況有了一個大其概的把握。
原來。吉爾尼洛娃在遞交的情報中所談及的問題,也並非全是不著邊際地構陷。其中還是有相當一部份是真實的,那就是朱可夫指揮地部隊。的確在前線遭遇了某種程度上挫敗,只不過這種失敗並沒有吉爾尼洛娃說地那麼嚴重。
在突破了德軍的尼斯河防線之後,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快速向柏林近郊地域實施推進,同時,部隊在行進的過程中,採取機動靈活的作戰戰術,又先後擊潰了德軍數道臨時組構起來的防線。面對這一不利的局面。德軍地指揮層顯然也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將原本已經處於弱勢地位的軍隊投入到一馬平川的城外,去同士氣正盛且裝甲部隊規模龐大的蘇軍硬撼,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除了單方面的消耗自己僅存不多地有生力量之外,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其他效果。正因為如此。德軍方面開始改變戰術,放棄地形位置並不十分有利的防線,大軍開始快速向柏林近郊地區集結。其中地一大部分甚至撤入城中,以期利用城市的建築為依託,同進犯的蘇軍做最後的殊死搏鬥。
沒有了沿路德軍的瘋狂抵抗,朱可夫兵團在向柏林近郊地域的挺進中開始變的順利,不過非常可惜,這種順利並沒有持續多久。當蘇軍的大批前鋒部隊進抵柏林近郊的時候,橫亘在他們同柏林之間的最後一道防線,阻住了前進的道路,而這道防線就是德軍的澤洛高地防線。
澤洛高地,柏林到尼斯河之間德軍的最後一道城外防線,在它的後面,就是柏林市區,在澤洛高地以東的蘇軍陣地上,中遠程火炮甚至可以對柏林東部市區構成覆蓋性的打擊。像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性防禦地點,德軍是不可能不重兵布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