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就折中吧,兩種制度交合著實行,偏遠的地方實行分封,中原一帶還是郡縣制。這種郡縣分封制的實行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也有助於穩定西漢初生而脆弱的政權。

  劉邦更絕,知道分封是不可避免的,就把那些當初異姓諸侯王的地盤全封給了自己的兒子、侄子之類的親戚,這樣劉姓諸侯王取代了異姓諸侯王,捍衛著西漢的中央政權,劉邦看著自己的劉氏王朝越來越穩固,自己家族的勢力是越來越大,真的很欣慰。最後想了想,他又給加了層保險,把那幫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將召集到一塊,殺了匹白馬,大家聚集在一起,跟黑社會結盟似的,每個人都喝了碗血酒,相互約定“非劉姓而不能王,否則相約天下共擊之”。

  這下子沒人能反得了我劉家天下了吧!

  劉邦還是有些遠見的,在後來的誅除呂姓勢力時,劉氏諸侯王就起了關鍵作用。

  但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劉邦當初想的很美好,可是越往下發展這項制度的弊端就越大。主要諸侯王的權利太大了,各個是有兵又有錢,一旦這些諸侯王的實力強大到足以跟中央叫板的時候,就要發生動亂了!你姓劉,我也姓劉,憑啥你當皇帝我當王,皇帝,我也想噹噹!

  這也許就超出了劉邦的預想,在他腦海里大家都是姓劉的,當個王爺不也挺好麼,反正這個天下都是咱姓劉的,大家一起保衛它,讓它一直流傳下去,這多好啊!可惜,他忽略了人性、忽視了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當他輕易得到某件東西的時候,他就想著更上面的東西!皇位的誘惑是無窮的!誰都想得到他,這跟姓劉姓馬是沒什麼關係的!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總之劉邦在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大封自己同姓諸侯,在他生前總共封了9位劉姓諸侯王,他們一起捍衛著這個西漢王朝。

  匈奴

  其實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與和平也是一條貫穿歷史的主線。

  從最早記載的西周征伐北方少數民族、周幽王時期犬、戎等少數民族攻入鎬京,周王朝的中央實力急劇下降,諸侯勢力開始大長。乘著中原大亂,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大規模侵入中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聯合其他諸侯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擊,雙方打了大概有十幾年,終於把北方遊牧民族勢力趕回到北方。就連一向反對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孔老夫子也非常推崇齊桓公這個舉動,在他認為這是戰爭的最高意義:保衛本民族的文化傳承。

  自古以來就有“中原亂,北方興”這個說法。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內亂不止,北方遊牧騎兵見機騷擾北方邊境,讓秦、趙、燕承受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尤其是趙國的北方更是如此,他們長時期和這些遊牧民族“打交道”,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開始大規模的在軍隊中設置騎兵角色,拋棄了傳統的戰車部隊,使中原軍事文明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騎、步兵開始成為軍隊的主力,野戰、攻城戰、大規模會戰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

  戰國後期,匈奴這個民族開始出現在草原上,它東有東胡,西有大月氏,這三個少數民族鼎力在北方草原上。匈奴面對著大部分的中國北方邊境線。全賴趙國名將李牧,匈奴才沒有踏進中原半步。可惜,秦趙大戰,趙國北方兵力大量抽調與秦國決戰,匈奴於是乘著趙國邊境空虛之際,開始不斷侵襲北方邊境。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忙於國內的治理工作,無暇顧及邊防,於是匈奴更為猖狂,幾次侵入到河內一帶。嬴政下令蒙恬率領30萬大軍進行大規模反擊,收復河內境地,才讓北方少數民族畏懼才沒敢再來侵擾。同時,秦始皇下令修築萬里長城,以更好的防禦匈奴的南侵。

  一直到秦朝滅亡後,中原又開始大亂,邊防空虛,匈奴才再度南侵,並渡過黃河來騷擾中原北方地區。

  就在中原還處於楚漢相爭的時候,北方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領袖冒頓。

  這位冒頓也是身出名門,老爹就是匈奴的老大叫頭曼單于。在冒頓還小時,本來是被立為繼承人的,但當他的生母死後,老爹就新立了個王后,這個王后不久也生了一個兒子。正所謂沒娘的孩子沒人疼,尤其還是在當時,估計這位頭曼的孩子、老婆一大堆,早忘了什麼冒頓,就想立這個小兒子為繼承人。

  而此時冒頓還不在國內,他在大月氏給人家做人質,頭曼都不在乎他了,哪裡還會管他的死活什麼的。由於草原上經常出現你搶我馬,我搶你水草什麼的,打仗跟玩兒似的。如果是別人的話,自己這邊的繼承人還在對方手裡攥著,怎麼也要收斂下,但頭曼根本就不把冒頓的性命當作一回事。不久就和大月氏鬧翻了,大家也比較爽快,關係不好那就開打吧。頭曼率領騎兵開始進攻大月氏。大月氏這邊老大也怒了,誰怕誰啊,我先把你兒子給殺了,先解口氣再說!

  但這位冒頓也真是個人才,平常就蓄意結交一些權貴、長老之類的部落實權派人物,幸好這些年禮物都沒白送,有人不忍心看他這樣死去,就悄悄通知他,讓他快點跑路吧,再不跑就晚了。冒頓聽到這個消息,把那個應該叫爹的人恨透了,也不多說,偷了匹好馬就跑回國去了。

  頭曼看到他很驚訝,這兒子行啊,懂得跑路,還能成功,不簡單。就讓他當個統兵大將,統領一個萬人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