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以上是《史記》中的記載,為了便於理解,我用白話文將其講述了一遍,我們回頭分析一下這個故事,且不管這件事是否人為杜撰,單故事本身也有不少漏洞。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吃飽飯是人生的高級目標,所以吃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呂雉不但管人水喝,還分人午飯吃,是誰都該說兩句客套話,誇誇對方。再加上當時面相之學盛行就像現在人人對國家大事都能說出點道道一樣,所以老翁最好的誇人辦法就是誇你的面相,這是一個不會立即被拆穿的“真實謊言”,面相這東西,不是一兩天能見效的,夸的對方心裡高興,自己蹭這頓飯也就心安理得了。後來劉邦成名成家,需要一些面子工程,這事就被搬出來故弄玄虛,劉邦登基之後全國找那老翁,純粹是做個樣子來證明這事是真的,當時劉邦當亭長,老翁已經被稱為“老翁”,劉邦奮鬥這麼多年,當時的老翁應該已經不再人世了吧。
這還不算完,還有更厲害的面子工程。為了進一步增加劉邦做皇帝的合法以及合理因素,《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劉邦造反之後,首先幹的事情就是帶著手下這幫人逃命,有一天,劉邦等人仍借著酒意在山中的沼澤區趕路。由於道路不熟,劉邦派一名較機警的勞役在前面探尋,以免人數太多,容易被發現。
過了一會,這個人就慌慌張張地回來報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條巨蛇,盤據小路中,看情形,我們很難過得去,還是回頭找其他出路吧!”
劉邦微微有點醉意,聽到這話就不高興了:“我們一群大老爺們出來混,死都不怕,還怕它一條區區白蛇!”
接著又猛喝了幾口酒,便拔出身上的佩劍,徑直向前面走過去。看到白蛇,劉邦就上去又劈又砍,白蛇反抗,然後劉邦再砍再劈……如此云云吧,總之白蛇不敵劉邦,最終以劉邦的勝利和白蛇的失敗而告終。
完事之後,劉邦繼續前行,後來因為醉意越來越濃,又因疲勞過度而臥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後面的人一看劉邦半天都沒回來,不會出什麼事了吧,就一起過去看個究竟。
說也奇怪,就在劉邦斬蛇的位置,有位老婦人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上前問她:
“老婆婆,你為什麼在這裡哭呢?”
“我的兒子被人殺了,所以我在此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麼被人殺的呢?”
“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為蛇的原形,橫在此路上,想不到卻被赤帝之子給殺了,所以我才在這裡痛哭呀!”
問話的人認為三更半夜,一老太婆在這胡說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卻突然不見了。
大家感到非常驚訝,並且接著尋找劉邦,並且叫醒他,告訴他這件奇遇,劉邦聽到了非常高興,便認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上面這些依然是正史中記載的,只所以這些事情能進入正史,可見當時有人下了大功夫來打造劉邦的出身,而這個下大功夫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劉邦本人。類似於這樣的傳說越多,越說明劉邦當時心裡沒有底氣,所以他以後在誅殺功臣中絕不手軟,充分顯示了他自信心不足這一點。
韓信之死
這些人對劉邦的新政權威脅最大,分封他們,多少是在他不情願的情況下,不得不作的決定。
韓信的30萬大軍,雖然已被劉邦奪取,劃歸為朝廷的主力部隊。但韓信擁有楚地,仍是除劉邦外,軍事實力最強的人。最讓劉邦感到恐懼的是韓信的軍事天才,當世無人能及。
如果韓信要造反,劉邦自認為是攔不住,也打不過的。因此,誅除諸侯王劉邦首先鎖定了韓信。但處理韓信是萬萬急不得的事,萬一走漏風聲把他逼急了,那可真是得不償失!
劉邦心裡明白,一定要小心審慎地應付。
不過第一個“中標”的,是那位始終保持中立狀態的燕王臧茶。
臧荼的燕王是項羽封的,看他一直比較老實,當時劉邦也不願增加敵人,就承認了這個事實,雙方也一直是相安無事。自從劉邦建立漢王朝以來,臧荼只是消極的不抵抗,並未積極表示支持新政權。這位燕王可能有“天高皇帝遠”的感覺,一直想趁機會鬧獨立,脫離漢中央的管轄。
由於齊地自從韓信遷調為楚王后,一直沒有新王,更讓臧荼覺得這是個好的機會。七月,臧荼便宣布獨立,不再尊大漢王朝為主。劉邦二話沒說,帶著兵就去打這個不聽話的主!
臧荼一直在幻想劉邦是不可能派部隊前來的,他可以強度關山,占領齊地,這樣就讓劉邦不得不承認這個既定事實。但沒想到劉邦派兵來不說,還是親自前來,他心裡頓時恐慌起來。一個小小的燕地哪裡幹得過大漢王朝。估計軍隊人數都不夠漢軍的零頭。沒多久燕軍便被漢軍包圍,臧荼只好投降被俘。
劉邦於是以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
盧綰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那位和劉邦青梅竹馬的夥伴,兩人同鄉又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劉邦收得第一個忠心耿耿的小弟,兩人的感情經歷了歲月的考驗,親如兄弟。
雖然盧綰沒有什麼能力,在建國期間功勞也不多,但他背後有劉邦的鼎力扶持,因此成為第一個不靠自己力量受封的諸侯王。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吃飽飯是人生的高級目標,所以吃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呂雉不但管人水喝,還分人午飯吃,是誰都該說兩句客套話,誇誇對方。再加上當時面相之學盛行就像現在人人對國家大事都能說出點道道一樣,所以老翁最好的誇人辦法就是誇你的面相,這是一個不會立即被拆穿的“真實謊言”,面相這東西,不是一兩天能見效的,夸的對方心裡高興,自己蹭這頓飯也就心安理得了。後來劉邦成名成家,需要一些面子工程,這事就被搬出來故弄玄虛,劉邦登基之後全國找那老翁,純粹是做個樣子來證明這事是真的,當時劉邦當亭長,老翁已經被稱為“老翁”,劉邦奮鬥這麼多年,當時的老翁應該已經不再人世了吧。
這還不算完,還有更厲害的面子工程。為了進一步增加劉邦做皇帝的合法以及合理因素,《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劉邦造反之後,首先幹的事情就是帶著手下這幫人逃命,有一天,劉邦等人仍借著酒意在山中的沼澤區趕路。由於道路不熟,劉邦派一名較機警的勞役在前面探尋,以免人數太多,容易被發現。
過了一會,這個人就慌慌張張地回來報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條巨蛇,盤據小路中,看情形,我們很難過得去,還是回頭找其他出路吧!”
劉邦微微有點醉意,聽到這話就不高興了:“我們一群大老爺們出來混,死都不怕,還怕它一條區區白蛇!”
接著又猛喝了幾口酒,便拔出身上的佩劍,徑直向前面走過去。看到白蛇,劉邦就上去又劈又砍,白蛇反抗,然後劉邦再砍再劈……如此云云吧,總之白蛇不敵劉邦,最終以劉邦的勝利和白蛇的失敗而告終。
完事之後,劉邦繼續前行,後來因為醉意越來越濃,又因疲勞過度而臥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後面的人一看劉邦半天都沒回來,不會出什麼事了吧,就一起過去看個究竟。
說也奇怪,就在劉邦斬蛇的位置,有位老婦人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上前問她:
“老婆婆,你為什麼在這裡哭呢?”
“我的兒子被人殺了,所以我在此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麼被人殺的呢?”
“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為蛇的原形,橫在此路上,想不到卻被赤帝之子給殺了,所以我才在這裡痛哭呀!”
問話的人認為三更半夜,一老太婆在這胡說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卻突然不見了。
大家感到非常驚訝,並且接著尋找劉邦,並且叫醒他,告訴他這件奇遇,劉邦聽到了非常高興,便認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上面這些依然是正史中記載的,只所以這些事情能進入正史,可見當時有人下了大功夫來打造劉邦的出身,而這個下大功夫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劉邦本人。類似於這樣的傳說越多,越說明劉邦當時心裡沒有底氣,所以他以後在誅殺功臣中絕不手軟,充分顯示了他自信心不足這一點。
韓信之死
這些人對劉邦的新政權威脅最大,分封他們,多少是在他不情願的情況下,不得不作的決定。
韓信的30萬大軍,雖然已被劉邦奪取,劃歸為朝廷的主力部隊。但韓信擁有楚地,仍是除劉邦外,軍事實力最強的人。最讓劉邦感到恐懼的是韓信的軍事天才,當世無人能及。
如果韓信要造反,劉邦自認為是攔不住,也打不過的。因此,誅除諸侯王劉邦首先鎖定了韓信。但處理韓信是萬萬急不得的事,萬一走漏風聲把他逼急了,那可真是得不償失!
劉邦心裡明白,一定要小心審慎地應付。
不過第一個“中標”的,是那位始終保持中立狀態的燕王臧茶。
臧荼的燕王是項羽封的,看他一直比較老實,當時劉邦也不願增加敵人,就承認了這個事實,雙方也一直是相安無事。自從劉邦建立漢王朝以來,臧荼只是消極的不抵抗,並未積極表示支持新政權。這位燕王可能有“天高皇帝遠”的感覺,一直想趁機會鬧獨立,脫離漢中央的管轄。
由於齊地自從韓信遷調為楚王后,一直沒有新王,更讓臧荼覺得這是個好的機會。七月,臧荼便宣布獨立,不再尊大漢王朝為主。劉邦二話沒說,帶著兵就去打這個不聽話的主!
臧荼一直在幻想劉邦是不可能派部隊前來的,他可以強度關山,占領齊地,這樣就讓劉邦不得不承認這個既定事實。但沒想到劉邦派兵來不說,還是親自前來,他心裡頓時恐慌起來。一個小小的燕地哪裡幹得過大漢王朝。估計軍隊人數都不夠漢軍的零頭。沒多久燕軍便被漢軍包圍,臧荼只好投降被俘。
劉邦於是以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
盧綰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那位和劉邦青梅竹馬的夥伴,兩人同鄉又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劉邦收得第一個忠心耿耿的小弟,兩人的感情經歷了歲月的考驗,親如兄弟。
雖然盧綰沒有什麼能力,在建國期間功勞也不多,但他背後有劉邦的鼎力扶持,因此成為第一個不靠自己力量受封的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