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這時,漢軍又追了上來,項羽讓亭長先走後,徒步帶著剩餘26人又和漢軍廝殺起來,沒過多久,身邊戰友都已戰死,自己雖然砍倒了數百人,但也多次受傷,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經感到身心疲憊,再也支持不住了!
他倚劍而立,回頭看到一個自己認識的叫呂馬童的人也在漢軍之中,就笑了笑指著他說:“我認識你,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要買我的頭顱,既然你在這,我就把這功勞給你吧!”
漢軍無人敢上前一步,項羽朗笑幾聲,舉劍自刎而死!
死時僅有31歲!
漢軍主將王翳這才上前,割下項羽的首級。大家一看真的死了,都爭先恐後地上前搶奪屍體,甚至因為搶某個部件而刀鋒相見,死傷數十人。
一代霸王,最後屍體竟慘遭分屍,不禁讓人可悲可嘆。
楚漢相爭也隨之結束,時年公元前202年!
項羽去世後,楚國各個部落、地方勢力全部向劉邦投降!由於項羽早年曾被懷王封為魯公,這是項羽的第一個封地。劉邦下令以魯公之禮把項羽葬在魯地的穀城,還親自前往弔祭。在祭奠中,劉邦感嘆兩人由戰友變成宿敵,為爭霸天下而到最後決一生死,其實項羽一直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敵人。見此結局而念及故人,劉邦也不禁悲從中來、飲泣不已。
項氏的長老全數被赦免,並保留原來地位。
張良的至交、對劉邦也有恩情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其餘重要長老也皆被封侯並賜以“劉姓”以錶王室恩寵。
也正如項羽生前所言,劉邦是楚人,所以不會太為難自己原先下屬的。
古典理想主義的失敗
在項羽身上閃耀著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芒,古往今來太多人懷念這位失敗的英雄,就連李清照這麼一位女子也對他是推崇備至,寫下了這麼一首懷念他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女兒家能寫出這麼氣勢磅礴的詩很是讓我們吃驚,不過也真的很符合項羽的性情。
司馬遷老大人離項羽的年代並不久遠,所以還能聽到當地許多流傳項羽的故事。司馬遷一生是個悲劇,在他眼裡項羽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所以,司馬遷是很欽佩這位末路英雄的,為他的結局感到可悲可嘆,因此在十二本紀中把項羽位列其中,這也是對他的一種尊重吧!
現在還是讓我們來分析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吧!一般的觀點概括起來有四點,普遍認為項羽正是因為這幾點而導致最後的失敗:第一,坑殺20萬秦朝降卒;第二,優柔寡斷,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第三,沒有籠絡住人心,把韓信、陳平等人才全推給了劉邦所用;第四,逆歷史潮流,大封天下諸侯。
首先來看坑殺事件,項羽除了強烈的復仇意識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楚軍本身安全的考慮。因為這20萬秦軍是秦朝最精銳的軍事力量,正是這支軍隊把農民軍和各路諸侯軍隊打得大敗。而且長期以來秦國的優勢地位,讓這些降卒並不是十分馴服。項羽集團的擔憂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項羽率領著這支軍隊進入關中,一旦出現事變,後果是很嚴重的。於是,就採取了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殺!而作為楚軍最高軍事統帥的項羽就要對這個屠殺俘虜的行為負主要責任。在名聲和滅秦大計之間,項羽選擇了後者,他寧願自己背負殘忍好殺的名聲也要為滅秦大業而考慮。從他的一系列行為中,我們就能看出項羽是以一個復仇天使的身份來到這個世上的,他的行為我們看不到任何謀利的企圖;而劉邦表現的像是一個投機者,滅秦基本上沒他什麼事,雖然他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但只能說他運氣好,投機取巧罷了!正面戰場有項羽的牽制,而最終勝利果實卻被一路摸著跑進來的人給攫取了,給誰心裡也會不高興的。
其次,對於鴻門宴上的表現。人們都歸結為是他優柔寡斷性格所致。其實,項羽只所以不殺劉邦,不僅僅是不忍,而且是不屑做這種事情。在吃飯期間,殺掉一個曾經的戰友,這顯然不是大丈夫所為!即使他料到這人日後會給他帶來麻煩,他也不願意這麼做。這就是他做人的原則,更是他心目中“道義”的精神。只要他認為不義的事情,再有利可圖也不會去做。殺一個人的決心要比殺20萬人要小的多的多!一個樊噲是救不了劉邦的命的!
再次,他沒籠絡住人心,是因為像韓信、陳平這樣的人和他心目中的“道義”相差太遠,在項羽心目中他們做人都有問題,他們都太實用了,和項羽太難為伍了!
最後,大封諸侯。項羽把自己一手打下的天下又分封給十八路諸侯,而這些諸侯在滅秦大業中,除了起鬨和旁觀以外,基本上都沒做什麼實質性的事情。但項羽實在是個重義輕利的君子,他只想讓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再次得以實現,即使那些人什麼都沒做,只是知道稱王霸地。但項羽也沒說什麼,把天下封給了這些人。
項羽的出發點是義,劉邦則是利。劉邦把攫取天下,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指南。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把兒女拋棄車下,才有了“欲烹我父,分一杯羹於我”的場景。
在項羽身上我們還能看到春秋戰國時代“士”的精神,還能看到那段亂世留下的影子。可是項羽卻沒想到自己所崇尚的道義與他當前的這個世界已經格格不入了,這已經不是春秋戰國,已經不是士的時代了!
他倚劍而立,回頭看到一個自己認識的叫呂馬童的人也在漢軍之中,就笑了笑指著他說:“我認識你,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要買我的頭顱,既然你在這,我就把這功勞給你吧!”
漢軍無人敢上前一步,項羽朗笑幾聲,舉劍自刎而死!
死時僅有31歲!
漢軍主將王翳這才上前,割下項羽的首級。大家一看真的死了,都爭先恐後地上前搶奪屍體,甚至因為搶某個部件而刀鋒相見,死傷數十人。
一代霸王,最後屍體竟慘遭分屍,不禁讓人可悲可嘆。
楚漢相爭也隨之結束,時年公元前202年!
項羽去世後,楚國各個部落、地方勢力全部向劉邦投降!由於項羽早年曾被懷王封為魯公,這是項羽的第一個封地。劉邦下令以魯公之禮把項羽葬在魯地的穀城,還親自前往弔祭。在祭奠中,劉邦感嘆兩人由戰友變成宿敵,為爭霸天下而到最後決一生死,其實項羽一直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敵人。見此結局而念及故人,劉邦也不禁悲從中來、飲泣不已。
項氏的長老全數被赦免,並保留原來地位。
張良的至交、對劉邦也有恩情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其餘重要長老也皆被封侯並賜以“劉姓”以錶王室恩寵。
也正如項羽生前所言,劉邦是楚人,所以不會太為難自己原先下屬的。
古典理想主義的失敗
在項羽身上閃耀著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芒,古往今來太多人懷念這位失敗的英雄,就連李清照這麼一位女子也對他是推崇備至,寫下了這麼一首懷念他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女兒家能寫出這麼氣勢磅礴的詩很是讓我們吃驚,不過也真的很符合項羽的性情。
司馬遷老大人離項羽的年代並不久遠,所以還能聽到當地許多流傳項羽的故事。司馬遷一生是個悲劇,在他眼裡項羽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所以,司馬遷是很欽佩這位末路英雄的,為他的結局感到可悲可嘆,因此在十二本紀中把項羽位列其中,這也是對他的一種尊重吧!
現在還是讓我們來分析下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吧!一般的觀點概括起來有四點,普遍認為項羽正是因為這幾點而導致最後的失敗:第一,坑殺20萬秦朝降卒;第二,優柔寡斷,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第三,沒有籠絡住人心,把韓信、陳平等人才全推給了劉邦所用;第四,逆歷史潮流,大封天下諸侯。
首先來看坑殺事件,項羽除了強烈的復仇意識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楚軍本身安全的考慮。因為這20萬秦軍是秦朝最精銳的軍事力量,正是這支軍隊把農民軍和各路諸侯軍隊打得大敗。而且長期以來秦國的優勢地位,讓這些降卒並不是十分馴服。項羽集團的擔憂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項羽率領著這支軍隊進入關中,一旦出現事變,後果是很嚴重的。於是,就採取了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殺!而作為楚軍最高軍事統帥的項羽就要對這個屠殺俘虜的行為負主要責任。在名聲和滅秦大計之間,項羽選擇了後者,他寧願自己背負殘忍好殺的名聲也要為滅秦大業而考慮。從他的一系列行為中,我們就能看出項羽是以一個復仇天使的身份來到這個世上的,他的行為我們看不到任何謀利的企圖;而劉邦表現的像是一個投機者,滅秦基本上沒他什麼事,雖然他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但只能說他運氣好,投機取巧罷了!正面戰場有項羽的牽制,而最終勝利果實卻被一路摸著跑進來的人給攫取了,給誰心裡也會不高興的。
其次,對於鴻門宴上的表現。人們都歸結為是他優柔寡斷性格所致。其實,項羽只所以不殺劉邦,不僅僅是不忍,而且是不屑做這種事情。在吃飯期間,殺掉一個曾經的戰友,這顯然不是大丈夫所為!即使他料到這人日後會給他帶來麻煩,他也不願意這麼做。這就是他做人的原則,更是他心目中“道義”的精神。只要他認為不義的事情,再有利可圖也不會去做。殺一個人的決心要比殺20萬人要小的多的多!一個樊噲是救不了劉邦的命的!
再次,他沒籠絡住人心,是因為像韓信、陳平這樣的人和他心目中的“道義”相差太遠,在項羽心目中他們做人都有問題,他們都太實用了,和項羽太難為伍了!
最後,大封諸侯。項羽把自己一手打下的天下又分封給十八路諸侯,而這些諸侯在滅秦大業中,除了起鬨和旁觀以外,基本上都沒做什麼實質性的事情。但項羽實在是個重義輕利的君子,他只想讓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再次得以實現,即使那些人什麼都沒做,只是知道稱王霸地。但項羽也沒說什麼,把天下封給了這些人。
項羽的出發點是義,劉邦則是利。劉邦把攫取天下,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指南。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把兒女拋棄車下,才有了“欲烹我父,分一杯羹於我”的場景。
在項羽身上我們還能看到春秋戰國時代“士”的精神,還能看到那段亂世留下的影子。可是項羽卻沒想到自己所崇尚的道義與他當前的這個世界已經格格不入了,這已經不是春秋戰國,已經不是士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