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張耳、陳余倆人都是魏國人,讀過不少書,是當時有名的知識分子。但這倆人一直都是堅定的反秦地下組織成員,連嬴政都聽過倆人的名字,所以是全國通緝此二人。幸好當時條件的限制,政府想抓兩個四處遊蕩的人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張耳、陳余沒事就四處晃蕩宣傳抗秦的思想,播撒革命的種子。等到陳勝起來造反時,張耳、陳余覺得這可是天賜良機啊,就幸沖沖地跑來投靠。而陳勝對這兩個人還是很尊敬的,最後派他們隨同自己的手下武臣前往趙地接管那裡的造反事業,並希望他們能多打點兒地盤出來。後來周文兵敗關中,武臣在張耳、陳余的鼓動之下,擁兵自立為趙王。後大將李良叛亂率兵攻進王宮殺害武臣。張耳、陳余又帶兵反攻李良。李良一看自己打不過,就帶齊人馬投降了章邯。但趙王已被殺,國家不能沒個頭吧,兩個人一商量,決定立趙國王室後裔為王,就在民間找了個叫趙歇的,對眾人說這是當年的趙王的後代,我們應立他為王。於是,這位趙歇成了趙王。
狄城人田儋在齊地自立為王。田儋是原齊國王族,這個家族可有不少人才,畢竟是戰國時代的豪門貴族,雖然齊被滅國了,但他們一直都希望自己有一天東山再起。這時,陳勝起來暴動,並派部將周市占據原先魏國的土地,並準備進軍齊地。齊境內一時風聲鶴唳,秦國在此地本來就統治比較薄弱,很快秦國在此地統治秩序開始崩潰。田儋看到機會來臨,帶領宗族子弟起兵自立為齊王,並出兵襲擊周市,周市無法抵擋,只好退回魏地。田儋則向東方進攻,很快就占有了原先齊國的大部分領土。
武臣手下的部將韓廣被派到燕地,當地的反抗組織就擁立他為燕王,宣布獨立。
占據魏地的陳勝部將周市,一看天下都在鬧革命、搞獨立,也蠢蠢欲動,但由於出身卑微,就立魏宗室弟子魏咎為魏王,自己則做了宰相,脫離了陳勝集團。
陳勝部將秦嘉聯合當地的部落貴族長老立景駒為楚王。在陳勝死後,景駒的聲名逐漸高漲,楚地的造反小團隊紛紛去投奔他。就連劉邦也覺得自己一人混不下去,帶人去投奔楚王景駒,大樹底下才好乘涼!
還有許多沒有割地稱王的小股造反隊伍,如張良、黥布、項梁項羽、劉邦等等眾多小集團。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整個關東地區基本上又恢復了嬴政統一前的情景!下面我將重點介紹其中的兩支造反隊伍,因為只有他們才殺入了最後的決賽!
可以看出,最早造反的往往最早完蛋,陳勝、吳廣造反最早,成了眾矢之的,早早的被瓦解,而跟著他們造反的人後來都割據一方,成了新的造反勢力。似乎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像後來的隋末起義,先起義者最早離開歷史舞台,反倒是李淵父子拿到了天下;黃巢起義的受益者也不是黃巢,而是跟著他起義的那幫人。所以,歷史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讀史不能讀死史,而要連貫起來看就很有意思,也很有收穫。第一個吃螃蟹往往不能吃出螃蟹的味道,也不能很好的享受吃螃蟹的樂趣,所以不要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扯遠了,書歸正傳,接著往下看。
五、大家都來造反吧
名門之後:項梁、項羽
這兩個人大家肯定都聽過,尤其是後面那位項羽名氣都蓋過了我們本卷的主人公劉邦了!不知道多少小女生看到他和虞姬的故事而哭的稀里嘩啦。在世人眼裡項羽是個很傻很可愛的人,基本上誰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幾點項羽怎麼失敗什麼的!但我卻很欣賞項羽,在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種傳統的精神文化,在後面我們會分析到,也正是這種文化最後導致他的失敗,這裡暫且不提。
項梁是項羽的叔叔,而項梁又是項燕的小兒子。那項燕又是誰呢?他在當時、當地可是大大的名人,可能現在不怎麼出名了。在嬴政統一六國時,項燕出場了。
現在我給大家大概講一下這段歷史。其實之前秦楚交戰多次,楚國王室的主力部隊早已被秦軍擊潰,所以嬴政就有點兒掉以輕心了,覺得滅楚已不在話下。就在楚國危難之際,項燕臨危受命聯合其他地區部落的增援部隊,組成聯軍,擊敗了滅楚的秦軍。關東六國大震,嬴政大驚!
秦國不得以派出老將王翦傾全國之力,來和這位項燕決戰。而王翦面對這位一戰而成名的項燕也沒有正面作戰,而是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來消耗他的實力。項燕真的了不起了,能把秦國逼到這份上,能讓它動用全國的軍隊來對付自己,能把名將王翦逼得不敢和自己面對面的砍殺,真的很了不起了!雖然最後他失敗了,沒有挽救楚國被滅的命運,還把自己的小命給搭上了,他已經做了自己該做的!
楚國國土太過龐大,很多地方獨立性比較強,這次聯軍就是這些地方臨時拼湊起來的,在組織上鬆散,大家一看風聲不對,就紛紛自行撤退,項燕也是無可奈何!楚國滅亡,已經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項燕雖死,但留下了很好的名聲。陳勝用過一次,打著他的旗號招兵買馬收攏人心;而項梁直接對外宣稱自己就是他的兒子,我要為他報仇、我要繼承父志恢復楚國……但到底是不是真的,現在的我們也不知道了。史料沒有記載,太史公也只說個“據說”!反正不管怎麼說,跟人說道多了,很多人都相信了項梁。頭上頂個好老爸的名聲真的很管用,再加上項梁為人也不錯,也很有能力,來到吳中地區後很受當地人的擁護,而項梁也是蓄意結交當地的有錢有勢的人,不管做什麼只要有錢有人什麼都好辦,況且造反更需要這些東西,慢慢就成了當地反抗地下組織的頭頭。
狄城人田儋在齊地自立為王。田儋是原齊國王族,這個家族可有不少人才,畢竟是戰國時代的豪門貴族,雖然齊被滅國了,但他們一直都希望自己有一天東山再起。這時,陳勝起來暴動,並派部將周市占據原先魏國的土地,並準備進軍齊地。齊境內一時風聲鶴唳,秦國在此地本來就統治比較薄弱,很快秦國在此地統治秩序開始崩潰。田儋看到機會來臨,帶領宗族子弟起兵自立為齊王,並出兵襲擊周市,周市無法抵擋,只好退回魏地。田儋則向東方進攻,很快就占有了原先齊國的大部分領土。
武臣手下的部將韓廣被派到燕地,當地的反抗組織就擁立他為燕王,宣布獨立。
占據魏地的陳勝部將周市,一看天下都在鬧革命、搞獨立,也蠢蠢欲動,但由於出身卑微,就立魏宗室弟子魏咎為魏王,自己則做了宰相,脫離了陳勝集團。
陳勝部將秦嘉聯合當地的部落貴族長老立景駒為楚王。在陳勝死後,景駒的聲名逐漸高漲,楚地的造反小團隊紛紛去投奔他。就連劉邦也覺得自己一人混不下去,帶人去投奔楚王景駒,大樹底下才好乘涼!
還有許多沒有割地稱王的小股造反隊伍,如張良、黥布、項梁項羽、劉邦等等眾多小集團。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整個關東地區基本上又恢復了嬴政統一前的情景!下面我將重點介紹其中的兩支造反隊伍,因為只有他們才殺入了最後的決賽!
可以看出,最早造反的往往最早完蛋,陳勝、吳廣造反最早,成了眾矢之的,早早的被瓦解,而跟著他們造反的人後來都割據一方,成了新的造反勢力。似乎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像後來的隋末起義,先起義者最早離開歷史舞台,反倒是李淵父子拿到了天下;黃巢起義的受益者也不是黃巢,而是跟著他起義的那幫人。所以,歷史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讀史不能讀死史,而要連貫起來看就很有意思,也很有收穫。第一個吃螃蟹往往不能吃出螃蟹的味道,也不能很好的享受吃螃蟹的樂趣,所以不要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扯遠了,書歸正傳,接著往下看。
五、大家都來造反吧
名門之後:項梁、項羽
這兩個人大家肯定都聽過,尤其是後面那位項羽名氣都蓋過了我們本卷的主人公劉邦了!不知道多少小女生看到他和虞姬的故事而哭的稀里嘩啦。在世人眼裡項羽是個很傻很可愛的人,基本上誰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幾點項羽怎麼失敗什麼的!但我卻很欣賞項羽,在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種傳統的精神文化,在後面我們會分析到,也正是這種文化最後導致他的失敗,這裡暫且不提。
項梁是項羽的叔叔,而項梁又是項燕的小兒子。那項燕又是誰呢?他在當時、當地可是大大的名人,可能現在不怎麼出名了。在嬴政統一六國時,項燕出場了。
現在我給大家大概講一下這段歷史。其實之前秦楚交戰多次,楚國王室的主力部隊早已被秦軍擊潰,所以嬴政就有點兒掉以輕心了,覺得滅楚已不在話下。就在楚國危難之際,項燕臨危受命聯合其他地區部落的增援部隊,組成聯軍,擊敗了滅楚的秦軍。關東六國大震,嬴政大驚!
秦國不得以派出老將王翦傾全國之力,來和這位項燕決戰。而王翦面對這位一戰而成名的項燕也沒有正面作戰,而是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來消耗他的實力。項燕真的了不起了,能把秦國逼到這份上,能讓它動用全國的軍隊來對付自己,能把名將王翦逼得不敢和自己面對面的砍殺,真的很了不起了!雖然最後他失敗了,沒有挽救楚國被滅的命運,還把自己的小命給搭上了,他已經做了自己該做的!
楚國國土太過龐大,很多地方獨立性比較強,這次聯軍就是這些地方臨時拼湊起來的,在組織上鬆散,大家一看風聲不對,就紛紛自行撤退,項燕也是無可奈何!楚國滅亡,已經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項燕雖死,但留下了很好的名聲。陳勝用過一次,打著他的旗號招兵買馬收攏人心;而項梁直接對外宣稱自己就是他的兒子,我要為他報仇、我要繼承父志恢復楚國……但到底是不是真的,現在的我們也不知道了。史料沒有記載,太史公也只說個“據說”!反正不管怎麼說,跟人說道多了,很多人都相信了項梁。頭上頂個好老爸的名聲真的很管用,再加上項梁為人也不錯,也很有能力,來到吳中地區後很受當地人的擁護,而項梁也是蓄意結交當地的有錢有勢的人,不管做什麼只要有錢有人什麼都好辦,況且造反更需要這些東西,慢慢就成了當地反抗地下組織的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