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84年年初,祖國黨主導的大國民議會通過修改政黨法的議案,解除1983年軍方頒布的政黨禁令,允許遭到軍方取締的政黨繼續從事政治活動和參與選舉。由於總統科南·埃夫倫的否決,修改政黨法的議案未能獲准正式頒布。在隨後舉行的地方選舉中,祖國黨贏得41.5%的選票,伊斯梅特·伊諾努之子厄爾達勒領導的社會民主黨贏得23.5%的選票,蘇萊曼·德米雷爾領導的正確道路黨贏得13.5%的選票。相比之下,1983年大選期間軍方支持的民粹黨和民族民主黨僅僅贏得9%和7%的選票,在救國黨基礎上組建的繁榮黨僅僅贏得4.5%的選票。1985年11月,民粹黨與社會民主黨合併,改稱社會民主民粹黨(Social Democratic Populist Party),厄爾達勒·伊諾努出任黨主席。1986年年初,民族民主黨解散,其主要成員分別加入祖國黨和正確道路黨。與此同時,前共和人民黨領導人布倫特·埃傑維特創建民主左翼黨(Democratic Left Wing Party)。1986年9月舉行大國民議會補充選舉,涉及7個選區和11個議會席位,祖國黨贏得32.3%的選票和6個議會席位,正確道路黨贏得23.5%的選票和4個議會席位,社會民主民粹黨贏得23.4%的選票和1個議會席位。

  1987年9月,土耳其就修改政黨法舉行全民公決,以50.3%對49.7%的微弱多數獲得通過,由此解除軍方執政期間頒布的政黨禁令,恢復原有政黨領導人的從政權利。隨後,厄扎爾宣布提前舉行大選。

  1987年11月,土耳其舉行新一屆的議會選舉。與軍人干預下的1984年大選相比,1987年的議會選舉在明顯寬鬆和公平的環境下進行,民主政治在軍方政變後得以回歸。7個政黨參加競選,其中包括共和人民黨分裂後組建的民主左翼黨和社會民主民粹黨。圖爾古特·厄扎爾領導的祖國黨贏得36.2%的選票和大國民議會下院292個席位,埃爾達勒·伊諾努領導的社會民主民粹黨贏得24.7%的選票和大國民議會下院99個席位,蘇萊曼·德米雷爾領導的正確道路黨贏得19.1%的選票和大國民議會下院59個議會席位。此外,布倫特·埃傑維特領導的民主左翼黨獲得8.5%的選票,埃伊庫特·埃迪巴里領導的改革民主黨獲得0.8%的選票,內切梅廷·埃爾巴坎領導的繁榮黨獲得7.1%的選票,阿爾帕斯蘭·圖爾克斯領導的民族行動黨獲得2.8%的選票,獨立候選人獲得0.8%的選票,均未達到進入大國民議會所需的10%的選票,未能贏得議會席位。1987年大選後,祖國黨作為大國民議會下院的第一大黨繼續執政。

  厄扎爾執政期間,具有一定的伊斯蘭傾向,放寬原有的宗教限制。1988年,厄扎爾已故的母親下葬於納格什班迪教團精神導師穆罕默德·扎希德·科特庫陵墓所在的蘇萊曼尼亞清真寺墓地。厄扎爾經常率內閣成員出席清真寺的宗教活動,齋月的晚餐通過媒體的報導而被賦予官方的色彩,宗教出版物明顯增多,國營電視台播放宗教節目。1988年7月,厄扎爾成為首位赴麥加朝覲的土耳其內閣總理,土耳其國營電視台在國內轉播厄扎爾朝覲的視頻。1989年11月,厄扎爾以新任總統的身份出席在安卡拉最大的清真寺舉行的星期五聚禮。厄扎爾執政6年,平均每年新建清真寺約2 000座。至1990年,全國清真寺總數達到63 675座。在宗教教育方面,1983—1989年,新建6所伊瑪目—哈提卜學校,伊瑪目—哈提卜學校達到383所,在校學生人數增長29%,從207 000人增至267 000人。

  1983年12月,厄扎爾組閣不久,宣布允許建立無息的伊斯蘭銀行,名為特別財政機構,旨在吸引阿拉伯世界的海外投資。1985年1月和4月,兩家伊斯蘭銀行相繼建立,系沙烏地阿拉伯與土耳其合資銀行。1989年3月,成立第三家伊斯蘭銀行,系科威特與土耳其合資經營。1990年10月,祖國黨內閣頒布法令,解除大學校園內對於女性服飾的限制。隨後,反對黨共和人民黨向憲法法院起訴。1991年4月,憲法法院裁定祖國黨內閣頒布的法令違憲。

  在經濟方面,祖國黨支持自由主義的經濟原則,強調市場化和出口外向型的經濟原則,主張擴大投資渠道,鼓勵私人投資,吸引國外投資,反對政府的經濟干預和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承諾增加就業和改善社會福利,關注民眾生活。

  厄扎爾政府上台後,致力於推行新經濟政策,積極擴大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合作,貶值土耳其貨幣里拉,上調金融利率,凍結工資,提高物價,補貼出口產品,簡化出口程序,在安納托利亞西部愛琴海沿岸港口城市伊茲密爾和南部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阿達納建立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自由化的外向出口型市場經濟。與此同時,厄扎爾政府致力於基礎設施的完善,新建第二座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橋,開通伊斯坦堡的環城公路,鋪設從蘇聯到土耳其的天然氣管道。厄扎爾政府還在安納托利亞東南部籌劃建造巨大的水電工程,預計擴大耕地面積160萬公頃。

  厄扎爾政府的新經濟政策成果顯著。20世紀80年代前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4.5%,1986—1987年達到8%。對外貿易的大幅增長,是祖國黨執政期間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外商投資也呈上升趨勢,進口商品充斥於市場。據相關資料統計,1980—1987年,出口額年均增長22%。出口商品構成也發生改變;1979—1988年,農產品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例從60%下降為20%,工業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從45%上升為72%。紡織品是土耳其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約占出口總額的1/4。20世紀80年代初,土耳其商品主要出口到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伊朗是土耳其最大的出口市場。80年代後期,歐洲取代中東成為土耳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場。據統計,土耳其出口商品總額,1979年僅為23億美元,1988年達到117億美元,相比之下,土耳其進口商品總額,1979年為50億美元,1989年達到144億美元,始終高於出口商品總額,外貿逆差的現象十分突出。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外債的大幅增長。土耳其政府的外債,1980年約為135億美元,1989年增至400億美元。在此期間,每年出口創匯的約70%用於償還政府的外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