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麥克台卜

  宗教教育的體系化和宗教學者的官方化,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突出現象。與此同時,崇尚苦行、禁慾和神秘主義的蘇非教團逐漸成為民間伊斯蘭教的載體,進而與官方伊斯蘭教分道揚鑣。蘇非派系伊斯蘭教內部致力於尋求凡人與安拉直接交流進而獲得信仰真諦的神學傾向,專注於個人潛修。伊斯蘭教蘇非派自1071年曼齊喀特戰役後傳入安納托利亞,進而滲透到穆斯林宗教生活的諸多層面。蘇非教團興起於12世紀,在伊斯蘭世界的民間層面根基深厚。奧斯曼帝國境內的蘇非派信徒分別隸屬於自西亞傳入的卡迪里教團、里法伊教團、納格什班迪教團和安納托利亞高原形成的麥烏拉維教團、拜克塔什教團,派系繁雜,人數眾多,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拜克塔什教團(Bektashiyyah)的信眾大都分布在魯梅利亞即巴爾幹鄉村,是在巴爾幹半島傳播伊斯蘭教的主要載體。由於奧斯曼帝國長期在巴爾幹地區募集兵源,拜克塔什教團與近衛軍團逐漸形成密切的聯繫,充當近衛軍團的隨軍神職人員,而近衛軍團的戰士則自稱拜克塔什的子孫,尊崇拜克塔什教團的蘇非長老。

  麥烏拉維教團的信眾主要分布在安納托利亞的城鎮地區,與手工業者及商人階層聯繫密切,是奧斯曼帝國政府用於制衡拜克塔什教團的重要宗教勢力。“梅夫萊維派(即麥烏拉維教團)的首腦,是一個極受尊敬的有名人物,有時候他出面主持新蘇丹登基時舉行的佩劍禮”。[10]

  作者點評:

  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幅員遼闊,四通八達,素有帝國統治的歷史傳統。伊斯蘭教誕生前的千餘年間,來自地中海世界的羅馬拜占庭帝國與崛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在西亞北非地區形成東西對峙的政治格局。伊斯蘭教誕生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聖戰的旗幟下走出貧瘠的家園,湧向武力征服的戰場,蕩平波斯帝國,重創拜占庭帝國,繼而主宰西亞北非地區長達600餘年。奧斯曼帝國作為繼阿拉伯帝國之後傳承伊斯蘭文明的歷史載體,繼承哈里發時代的宗教政治傳統,實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錯綜交織,而家族血統和聖戰實踐提供了奧斯曼帝國統治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奧斯曼帝國在世界歷史的舞台上歷經600餘年的滄桑,可謂亞非歐大陸中央地帶最後的封建帝國。

  * * *

  [1] Inalcik, H., The Ottoman Empire: 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 New York 1973, p.59.

  [2] Inalcik, H., The Ottoman Empire: 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 p.87.

  [3] Cleveland, W. L.,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p.46.

  [4] Inalcik, H., The Ottoman Empire: 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 p.78.

  [5] 戴維森:《從瓦解到新生》,張增健等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頁。

  [6] Karpat, K. H., Social 插nge and Politics in Turkey, Leiden 1973, p.33.

  [7] Turnbull, S., The Ottoman Empire 1326-1699, New York 2003, p.19.

  [8] Imber, C.,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p.232.

  [9] Lewis, G., Modern Turkey, New york 1974, p.32.

  [10]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范中廉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28頁。

  第五章 奧斯曼帝國的社會與經濟

  一、疆域與人口

  奧斯曼帝國的人口數量並無準確的統計,然而瘟疫、饑荒、戰爭、移民無疑是影響奧斯曼帝國人口數量的主要因素。根據相關資料的統計,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由三大區域組成,其中包括希臘、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內的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地區的領土面積約88萬平方公里,安納托利亞的領土面積約76萬平方公里,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埃及、馬格里布和阿拉伯半島沿海地區在內的阿拉伯世界領土面積約75萬平方公里。

  另據資料統計,奧斯曼帝國的總人口,蘇萊曼一世當政期間約為1 200萬人,16世紀末增至2 200萬人。1800年前後,奧斯曼帝國的總人口約為2 500萬—3 000萬人,其中巴爾幹半島約有人口900萬,安納托利亞約有人口600萬;在阿拉伯世界,埃及約有人口350萬,馬格里布約有人口450萬,敘利亞約有人口175萬,伊拉克約有人口125萬,阿拉伯半島約有人口100萬。

  奧斯曼帝國的不同地區在人口密度方面表現為明顯的不均衡狀態。巴爾幹地區的人口密度是安納托利亞地區人口密度的兩倍,安納托利亞地區的人口密度是新月地帶人口密度的3倍,阿拉伯半島長期處於地廣人稀的狀態,人口密度不及安納托利亞的1/5。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所遵循的傳統治國理念是,公正的社會秩序需要國家的有效統治,國家的有效統治需要維持強大的軍隊,維持強大的軍隊需要充足的物質財富,充足的物質財富需要臣民的辛勤勞作。基於上述治國理念,蘇丹的臣民至少在理論上嚴格區分為阿斯卡里(Askari)和拉伊亞(Layia)兩大階層。阿斯卡里一詞源於阿拉伯語,本意為軍人或戰士,特指稱作加齊的聖戰者和稱作歐萊瑪的穆斯林宗教學者以及宮廷的侍從和政府的官吏,享有免納賦稅的特權,構成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拉伊亞一詞也源於阿拉伯語,本意為牧人看守的畜群,特指經濟活動的從事者,包括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承擔繳納賦稅的義務,構成奧斯曼帝國的依附階層。拉伊亞按照生活方式區分為定居者與遊牧者,按照從事職業區分為農民、工匠、商販和牧人,按照民族血統區分為突厥人、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庫德人、塞加西亞人、斯拉夫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等,按照宗教信仰區分為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奧斯曼帝國規定,不同的社會階層身穿不同的服飾,以便相互區分,避免混淆,其中農民和工匠不得身穿華麗的服飾,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不得身穿相同的服飾,不同的宗教群體居住在城市和鄉村的不同區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