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德國政府的新首腦鄧尼茨已經指示西線的所有德軍部隊向英、美聯軍投降,並且命令所有潛艇回港。5月5日,他派遣海軍總司令馮·弗里德堡去蘭斯見艾森豪;第二天,約德爾也去了。艾森豪意識到德國代表團是想贏得時間撤退它在東線的部隊,便威脅代表團,說如果不簽署立即無條件投降書,就馬上封鎖英美邊界,不許任何人越過。5月7日,約德爾照辦了;兩天以後,在柏林的凱特爾又簽署了承認第一份投降書的第二份投降書。與此同時,德國部隊和平民繼續大規模向西運動。他們能否得到許可越過東線和西線的邊界,似乎因地而異。在梅克倫堡,軍隊和難民都能入境;在布蘭登堡,部隊可以渡過易北河,而平民則不行。在波希米亞和南方,部隊和平民在炮口下停止前進;繳了械的戰俘被移交給蘇軍的事例也發生過幾起。東線的德軍司令官即使知道蘇聯已把他們列為戰犯仍堅守崗位並率所部投降蘇軍,只有少數例外。

  在德國和俄國悠久歷史上的這場最大的戰爭就這樣宣告結束了。蘇聯的損失不得而知,但是,據說由於種種原因而死亡的軍民總數約達二千萬人。從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3月31日,東線戰場上德國部隊傷亡人數為一百萬零一千人死亡,三百九十六萬六千人受傷,還有一百二十八萬八千人失蹤,總數剛剛超過六百萬。這些數字表明德軍在俄國的損失十分巨大。蘇軍的傷亡(包括六百萬囚犯在內)可能達一千四百多萬,其中約一千萬人喪生。

  戰爭開始時,德國吉星高照,儼然是歐洲的霸主,它建立了希特勒自誇為千年不衰的歐洲新秩序。相形之下,蘇聯顯得只是二等國家,因而邱吉爾在1940年和1941年,可能是指靠美國會支援他,便推斷即使蘇聯站在德國一邊參戰,大不列顛以它的聯邦和帝國的力量最終必能贏得勝利。1939年,蘇聯對它的從未經受戰爭考驗的革命武裝力量缺乏信心。1940年,莫洛托夫曾經擔心英國會幹涉芬蘭冬季戰爭;1941年,蘇聯是在德國強大軍事力量的魔影下過活。然而戰爭結束時,蘇聯儘管由於人力的損失巨大而受到很大的削弱,但卻以勝利者的傲岸姿態出現;而德國作為一個政治和軍事因素,卻已遍體鱗傷,且被兩大勢力集團弄得四分五裂。

  蘇聯勝利和德國失敗的原因已討論過了。希特勒應該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德國初期在西線和東南歐獲得的勝利大半要歸功於希特勒。毫無疑問,德國東進攻打蘇聯的動力來自希特勒一個人。對於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大敗,希特勒要負完全責任。由於盲目地堅持刻板的防禦和固守陣地,他喪失了主動,因而幫了敵人的忙;這個敵人的成功是靠建立和調遣預備隊,在選定的戰區和地段上構成兵力、兵器上的決定性優勢。姑且不講希特勒在指揮野戰部隊上所犯的戰略和戰術錯誤,當他因政治上的判斷錯誤而開始在兩條戰線上作戰時,他已經招致了德國的失敗。敵方所占的優勢太大,面對這樣一個聯盟,德國不可能取得勝利。

  附錄一:西方對蘇聯的援助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大約1941年至1945年間,大不列顛與加拿大共同向蘇聯提供了大約一百五十萬噸的軍用補給品和糧食。在這些海運的物資中,有五千多架飛機、五千餘輛坦克和二十多萬噸小麥和麵粉。美國援助的份額要大得多,他根據《租借法案》和早期的協定提供了約一千六百萬噸補給物質。在向蘇聯提供的總數一千七百五十萬噸援助物資中,有將近四百萬噸由北大西洋海路運到摩爾曼斯克與阿爾漢格爾斯克,有四百萬噸由伊朗運抵蘇聯。雖然太平洋運輸線還需穿越廣漠的西伯利亞進行長距離的鐵路運輸,但最後證明它輸送的物資等於北大西洋通道和伊朗通道運輸量的總和。就是在日本對美宣戰以後,補給物質仍然源源不斷地輸入符拉迪沃斯托克,並沒有受到嚴重影響,因為蘇聯所有可以利用的貨船都駛入太平洋,大量的美國商船都改掛蘇聯的國旗。從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9月20日,西方向蘇聯提供的援助物資的噸數見下表。

  年份 總噸數 波斯灣 太平洋 北太平洋 [ 注 ] 黑海 北極

  1941 360,778 13,502 193,299 153,977

  1942 2,453,097 705,259 734,020 949,711 64,107

  1943 4,794,545 1,606,979 2,388,577 681,043 117,946

  1944 6,217,622 1,788,864 2,848,181 1,452,775 127,802

  1945 3,673,819 44,513 2,079,320 726,725 680,723 142,538

  合計 17,499,861 4,159,117 8,243,397 3,964,231 680,723 452,393

  百分比 100 23.8 47.1 22.7 3.9 2.5

  這些物資有:四十二萬七千輛摩托車輛、一萬三千輛裝甲戰鬥車(包括一萬輛坦克)、三萬五千輛摩托車、近一萬九千架飛機、一千九百台機車、一萬一千輛貨車、九十艘貨船、一百零五艘獵潛艇、一百九十七艘魚雷艇、四百五十萬噸糧食和大批原料。

  在戰爭期間,史達林吵嚷著要求物資援助,當英國提議減少北部海上通道的運輸量時,他提出強烈的抗議。可是同時,還是在戰爭期間,蘇聯政府就企圖向蘇聯人民隱瞞共產黨的經濟嚴重依賴資本主義國家這一事實。自1945年以來,蘇聯開始故意貶低這種援助,使人看起來似乎毫無價值。

  根據蘇聯的報導,蘇聯接受的一萬輛美英坦克僅相當於蘇聯坦克年產量的百分之十,據說,它每年共生產十萬零二千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蘇聯的史料指責這些坦克低劣。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道理,可是必須記住:謝爾曼式坦克堪與德國早期的III型坦克相匹敵,儘管謝爾曼、瓦倫廷、馬蒂爾達式坦克不如T34坦克,但比當時大量生產的T60坦克和許多其他類型的蘇制坦克相比要優越得多,即使在戰爭中期亦如此。他們說,西方提供的一萬八千七百架飛機僅相當於蘇聯戰時生產飛機總數(十三萬六千架)的百分之十二。克里姆林宮評論說,小鷹式戰鬥機與颶風式戰鬥機的性能不如德國的主要戰鬥機(梅109式),這是對的,可是另一方面,小鷹式戰鬥機與颶風式戰鬥機卻比蘇聯空軍在1941年和1942年裝備的戰鬥機優越,雖然蘇聯並不承認這一點。蘇聯這樣說大概是因為,雖然它獲得了好處,可是運往該國的飛機與坦克數量太少,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它對運到的火炮和小型武器可能也有同樣的說法。

章節目錄